【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素养检测(一) 科学试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素养检测(一) 科学试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6:00:20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素养检测(一) 科学试题卷
1.(2025八上·长兴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2.(2025八上·长兴月考)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通风 B.通水 C.传热 D.传声
3.(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4.(2025八上·长兴月考)近几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5.(2025八上·长兴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6.(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
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
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
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7.(2025八上·长兴月考)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黏膜的嗅觉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具有适应性
8.(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9.(2025八上·长兴月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真空夹层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0.(2025八上·长兴月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说法错误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11.(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某主动降噪耳机的消音原理图。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与噪声合成,达到降噪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耳机在声源处降噪
B.该耳机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降噪
C.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
D.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音调实现降噪
12.(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纸筒 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C.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
13.(2025八上·长兴月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14.(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明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来越大
C.当物距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像
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
15.(2025八上·长兴月考)下表是光在几种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图(a)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介质 真空 空气 水 玻璃
光速/m·S- 3×108 2.99×108
A.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B.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光路图,可以得出结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由分析的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现象.如图(b)所示,则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在O点的右侧
16.(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在课堂中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7.(2025八上·长兴月考)今年年初“南方小土豆”、“广州砂糖橘”带火了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独特的冰雪城堡体验和特色美食圈粉无数。其中冻梨最受欢迎,它外表是黑乎乎硬邦邦的(图1),但是冻之前跟新鲜的水果梨一样,也是白色的。冻梨咬起来特别脆,口感比较细腻,冰凉的汁水,甜中带酸,别有一番风味。
(1)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    。
(2)冰还可以制成我们所学的透镜。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图2)。“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位置。
18.(2025八上·长兴月考)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9.(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 的地方,镜中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她应将光源照向   (填“衣领”或“平面镜”)。
20.(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某校手持式成像测温仪,通过前端安装的摄像头,在显示屏上能成学生的影像,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能快速显示出学生的体温。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选填“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1倍焦距以内”)。
21.(2025八上·长兴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2.(2025八上·长兴月考)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处上方”或“b处下方”)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 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 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 OC 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3.(2025八上·长兴月考)〔项目提出〕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和邻居。小明打算将家中的一个房间改造为隔音房间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制作隔音房间的简易模型,初步探究哪种材料的隔音性能好。
(1)(项目分析)材料和工具选择:①选择鞋盒充当“房间”;②选择闹钟作为噪声源;
③选用海绵、石膏板、窗帘布、棉花四种隔音材料;④用分贝测试仪检测噪声的强弱。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 “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2)〔项目实施〕隔音测试:①小明先将响铃的闹钟放入未做处理的鞋盒内,在距离鞋盒1m 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检测噪声的强弱,此时显示为85 dB;②将厚度为1 cm四种材料分别铺满鞋盒的每个面,在相等的距离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测出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厚度1 cm) 海绵 石膏板 窗帘布 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 72 dB 70 dB 78 dB 80 dB
由上表数据可知,   的隔音性能最好。
(3)(展示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用相同的闹钟,在距离鞋盒1m 处测出的数据与小明的不同,他们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前后数据分析,   可能影响隔音材料的性能。
材料(厚度2cm) 海绵 石膏板 窗帘布 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 70 dB 68 dB 76 dB 78 dB
(4)有同学认为人耳可以替代分贝测试仪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下两种方案,相比之下,更好的方案是____(填“A”或“B”)。
A.人距鞋盒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闹钟在铺满两种材料的鞋盒里发出声音的大小
B.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鞋盒的距离
24.(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25.(2025八上·长兴月考)下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____(填序号);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如果让光线逆着 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在图乙中,将纸板 B沿 PQ 剪开,把纸板 B的上部分沿 NP 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   (填“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6.(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下表:
焦距/m 镜片度数/度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27.(2025八上·长兴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    cm刻度处。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了。下列操作中,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多选,填序号)。
①将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将蜡烛下移一段距离③将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实验中,小敏给凸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A 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8.(2025八上·长兴月考)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如图,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在水面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
29.(2025八上·长兴月考)学习声音的传播及特性时,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回答:
(1)图1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图2实验A图中的音调比B   (填“高”“低”或“一样”);
(3)人耳   听到10Hz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30.(2025八上·长兴月考)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1)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S为点光源,请作出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空间一点P 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请完成后续的光路图。
31.(2025八上·长兴月考)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其原理如下: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有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照射下面的硅片,会使硅片上出现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相应的电路图案。
(1)紫外线属于   (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2)人看到硅片上的电路图案,视觉的形成部位在   ;
(3)下列关于光刻机工作过程中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在硅片上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硅片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C.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D.缩图透镜为凸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E.将镂空掩膜向上移动1cm,硅片也需向上移动小于1cm的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32.(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增大压强,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若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铜铃放置在甲、乙之间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已知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10-3s,则此时声速为多少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被困者敲击铁制管道的目的是让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然后声音通过固体传播,最终让救援人听到,而且固体传播声音速度比较快。
【解答】解: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
【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远处的物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再对照选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摩托车上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高架路上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工厂里的降噪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
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鼻与嗅觉
【解析】【分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解答】A、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它们位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中,能感受气味分子的刺激,A正确。
B、嗅觉的形成是气味分子刺激嗅细胞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B正确。
C、感冒时鼻腔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阻塞了气味分子进入嗅上皮的通道,导致嗅觉敏感度下降,但并未完全丧失嗅觉,C错误。
D、嗅觉具有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气味环境中,嗅觉中枢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会降低从而“闻不到”气味,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解答】AB、看到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靠近水面,与“鉴”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必须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 A.用不同材质的瓶塞,探究的是固体传声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的关系,不能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故A错误;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B错误;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故C正确;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 - 20000Hz,低于 20Hz 的是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是超声波,在 20Hz -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能灭火说明声波传递了能量来改变火焰的状态。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频率在 30 - 6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内,人耳可以听到,故该选项正确。
B、声波可以灭火,是因为声波传递了能量,从而扑灭火焰,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该选项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声音,也需要振动发声,故该选项正确。
D、装置发出的低频率声波,这里的 “低频” 指的是发声的频率低,而不是响度,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AB.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D.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由题意可知,该耳机在人耳处实现降噪,故A、B错误;
由题图可知,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的振幅大大降低,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模型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需要通过凸透镜再经过折射会聚到光屏上成像。
【解答】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 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B 端向内观察,让光线从纸筒 B 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
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 端朝着室外面,A 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B正确,C错误。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离透镜越远的物体通过透镜所生成的像离透镜越近,为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清楚地成在半透明纸上,应使半透明纸向透镜靠拢一些,而不应该把B 端向外拉使A、B之间的距离增加,故D错误。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
【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
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据此分析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中光屏上所成清晰像的大小变化;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近视眼镜片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据此分析如何移动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
【解答】A、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表中数据可知,当u=v=2f=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故A错误;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逐渐变小,而像距逐渐变大,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将变大,故B正确;
C、当物距u=4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因近视眼镜片为凹透镜,且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光屏要向右移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情况;
(2)结合表中数据,由图1可以看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由表中数据知道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根据分析得出的光速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可得出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超声波在人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会发生折射,与光的折射类似,超声波进入人体后,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A、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说法正确;
B、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和图a中的光路图可得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说法正确;
C、由表中数据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说法正确;
D、超声波进入人体后,传播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声波偏离法线,要使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入射点应在O点的左侧,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6.【答案】(1)(物体) 振动
(2)响度;音调
(3)能量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本身的特征;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1)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钢尺的振动产生的,由空气传入人耳;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7.【答案】(1)大脑(或大脑皮层)
(2)会聚;焦点
【知识点】人的感觉;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在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为了生火,需要将“艾”放在焦点上,这样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温度最高,能引燃“艾”。
【解答】 (1) 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是大脑(或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焦点位置。
18.【答案】不能传声;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双层真空玻璃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9.【答案】4;不变;衣领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1)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
(2)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3)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20.【答案】倒立;2倍焦距以外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摄像头等设备中被应用。
【解答】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2 倍焦距以外。
21.【答案】(1)介质
(2)A
(3)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语言的描述,分析限制了哪些条件即可;
(2)在波形图中,波峰的个数代表频率大小,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代表振幅,据此分析解答;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解答】(1)“15℃”限制了温度,“空气”限制了介质种类,则: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则A的振动频率大于B,则A的音调高。
(3)太空中没有空气作为传声介质,因此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22.【答案】a处上方;30°;远离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小。
【解答】 太阳光不是单一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故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实验中,最上面的光线是红光,红光以外的a处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
因为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90°,故折射角为180°-90°-60°=30°;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红光的偏折能力较小,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远离法线。
23.【答案】(1)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传播)
(2)石膏板
(3)(材料) 厚度
(4)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隔音是通过阻挡声音的传播来减弱噪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隔音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比较隔音后噪声的强弱来判断,分贝测试仪示数越低,说明隔音后噪声越弱,隔音性能越好。
(3)在探究影响隔音材料性能的因素时,材料的厚度是一个可能的变量,对比不同厚度下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出材料厚度对隔音性能的影响。
(4)在探究隔音性能时,需要采用更准确、更易比较的方法。人耳判断声音大小的主观性较强,而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则更客观、准确。
【解答】(1)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通过阻挡声音的传播来减弱噪声,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传播)减弱噪声。故第一空填传播过程中 (阻断声音传播)。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用石膏板铺满鞋盒每个面时,分贝测试仪的示数最低(70 dB),说明隔音后噪声最弱,所以石膏板的隔音性能最好。故第一空填石膏板。
(3)对比小明的实验(材料厚度 1 cm)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材料厚度 2 cm)数据,同一材料,厚度不同时,分贝测试仪示数不同,所以材料厚度可能影响隔音材料的性能。故第一空填 (材料) 厚度。
(4)方案 A 中,人耳判断听到声音的大小主观性强,误差大;方案 B 中,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鞋盒的距离,这种方法更客观、准确,所以更好的方案是 B。故答案为 B。
24.【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对着瓶子吹气时,气流在瓶内搅动,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根据图片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变化,然后分析与音调高低的对应关系。
(3)用筷子敲打瓶子时,发声体为瓶子和水,根据图片确定水量的多少,并确定与音调的对应关系。
(4)①②瓶子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敲击的力越大;
③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④根据波形图的特征分析声音是否尖锐。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
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5.【答案】(1)A
(2)等于
(3)可逆的
(4)无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①实验中为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需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解答】(1)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的规律;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6.【答案】(1)镜片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镜片度数×焦距=100)
(2)增大
(3)乙镜片度数高 理由是因为乙所成的像较小,物距相同时,像越小,焦距也越小,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所以镜片度数高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 (1)由表格中数据分析,得出度数与焦距的反比例关系;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眼镜A、B所成像的大小,根据“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可知两眼镜片的焦距关系,再根据度数和焦距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 (1)根据表格中数据,眼镜的度数变大,透镜的焦距变小,且二者的乘积均等于100,即Df=100,为定值,则,即镜片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镜片度数×焦距=100);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增大;
(3)分别将近视眼镜A、B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乙镜片度数高 理由是因为乙所成的像较小,物距相同时,像越小,焦距也越小,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所以镜片度数高。
27.【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像实质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根据通过光心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来调节光屏、凸透镜或蜡烛;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1)由图片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要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移动后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距光屏应为15cm,故应移动到45cm刻度处;
(3)如图甲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正确的操作为①③;
(4)如图乙,在蜡烛和凸透镜A之间放置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B,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移除凸透镜B后,像距将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故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28.【答案】暗;镜面反射;亮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迎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明处部分是水;
(2)当背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暗的部分是水。
【解答】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发亮处有水;因为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时,地面发暗处有水;因为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没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则此时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
29.【答案】(1)D
(2)高
(3)不能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相同情况下,物体的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大;
(3)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水花四溅间接感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根据图片可知,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则尺子振动更快,频率更大,则音调变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看到水花四溅,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2实验中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用同样的力拨动尺子时,频率变快,音调变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30.【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所以可以先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像点S ' ,然后连接S ' P,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S和入射点得到入射光线,入射点和P的连线为反射光线。
(3)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同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解答】(1)分别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 ' 、B ' ,然后用虚线连接A '、B ' ,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 ' B ' 。
(2)先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像点S ' ,连接S ' P,与平面镜交于点O,连接SO(入射光线)和OP(反射光线)。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F;然后,折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过入射点(在水面上,即折射光线与水面的交点)作垂直于水面的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作出在水中的折射光线。
31.【答案】(1)不可见光
(2)大脑(皮层)
(3)D;E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可见光与不可见光特点可知;
(2)根据人视觉的形成部位可知;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解答】解:(1)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频率为750THz~30PHz,对应真空中波长为400nm~1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故光束中的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
(2)人看到硅片上的电路图案,视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或大脑皮层或视觉中枢;
(3)A、根据题意,硅片上成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是正立、放大的实像,该选项错误。
B 、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硅片(像的位置)应在缩图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而不是二倍焦距以外,该选项错误。
C、硅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是正立、缩小的虚像,该选项错误。
D 、缩图透镜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选项正确。
E、将镂空掩膜向上移动 1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也会向上移动,且由于成缩小的像,硅片需向上移动小于 1cm 的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E。
32.【答案】(1)不变
(2)A
(3)A
(4)由题意得s1=20cm,s2=86cm,t=2.000ms。由可计算出声音传播速速。
则。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甲、乙两接收器距离不变,根据可判断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化;
(2)由温度越低,声速越小并根据判断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化;
(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得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小,根据判断出声速变化;
(4)设出声音速度,利用列出声音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差的方程,求出声速。
【解答】 (1)声音传播至甲接收器所用时间,声音传播至甲接收器所用时间,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因甲、乙两接收器距离不变,故s2-s1为定值,故铜铃离甲越远,声音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t保持不变。
(2)由温度越低,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可得出,温度降低时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t将变大,故选A;
(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由可得出声音传播速度变大,说明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增大,故选A。
1 / 1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素养检测(一) 科学试题卷
1.(2025八上·长兴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5八上·长兴月考)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通风 B.通水 C.传热 D.传声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被困者敲击铁制管道的目的是让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然后声音通过固体传播,最终让救援人听到,而且固体传播声音速度比较快。
【解答】解: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
故选:D。
3.(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
【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B。
4.(2025八上·长兴月考)近几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远处的物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5八上·长兴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再对照选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摩托车上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高架路上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工厂里的降噪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
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
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
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
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上·长兴月考)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黏膜的嗅觉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具有适应性
【答案】C
【知识点】鼻与嗅觉
【解析】【分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解答】A、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它们位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中,能感受气味分子的刺激,A正确。
B、嗅觉的形成是气味分子刺激嗅细胞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B正确。
C、感冒时鼻腔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阻塞了气味分子进入嗅上皮的通道,导致嗅觉敏感度下降,但并未完全丧失嗅觉,C错误。
D、嗅觉具有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气味环境中,嗅觉中枢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会降低从而“闻不到”气味,D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解答】AB、看到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靠近水面,与“鉴”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5八上·长兴月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真空夹层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必须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 A.用不同材质的瓶塞,探究的是固体传声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的关系,不能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故A错误;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B错误;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故C正确;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10.(2025八上·长兴月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说法错误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 - 20000Hz,低于 20Hz 的是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是超声波,在 20Hz -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能灭火说明声波传递了能量来改变火焰的状态。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频率在 30 - 6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内,人耳可以听到,故该选项正确。
B、声波可以灭火,是因为声波传递了能量,从而扑灭火焰,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该选项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声音,也需要振动发声,故该选项正确。
D、装置发出的低频率声波,这里的 “低频” 指的是发声的频率低,而不是响度,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1.(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某主动降噪耳机的消音原理图。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与噪声合成,达到降噪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耳机在声源处降噪
B.该耳机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降噪
C.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
D.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音调实现降噪
【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AB.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D.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由题意可知,该耳机在人耳处实现降噪,故A、B错误;
由题图可知,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的振幅大大降低,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纸筒 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C.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模型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需要通过凸透镜再经过折射会聚到光屏上成像。
【解答】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 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B 端向内观察,让光线从纸筒 B 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
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 端朝着室外面,A 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B正确,C错误。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离透镜越远的物体通过透镜所生成的像离透镜越近,为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清楚地成在半透明纸上,应使半透明纸向透镜靠拢一些,而不应该把B 端向外拉使A、B之间的距离增加,故D错误。
13.(2025八上·长兴月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
【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
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明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来越大
C.当物距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像
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据此分析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中光屏上所成清晰像的大小变化;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近视眼镜片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据此分析如何移动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
【解答】A、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表中数据可知,当u=v=2f=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故A错误;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逐渐变小,而像距逐渐变大,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将变大,故B正确;
C、当物距u=4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因近视眼镜片为凹透镜,且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光屏要向右移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2025八上·长兴月考)下表是光在几种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图(a)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介质 真空 空气 水 玻璃
光速/m·S- 3×108 2.99×108
A.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B.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光路图,可以得出结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由分析的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现象.如图(b)所示,则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在O点的右侧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情况;
(2)结合表中数据,由图1可以看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由表中数据知道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根据分析得出的光速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可得出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超声波在人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会发生折射,与光的折射类似,超声波进入人体后,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A、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说法正确;
B、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和图a中的光路图可得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说法正确;
C、由表中数据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说法正确;
D、超声波进入人体后,传播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声波偏离法线,要使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入射点应在O点的左侧,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6.(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在课堂中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1)(物体) 振动
(2)响度;音调
(3)能量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本身的特征;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1)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钢尺的振动产生的,由空气传入人耳;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7.(2025八上·长兴月考)今年年初“南方小土豆”、“广州砂糖橘”带火了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独特的冰雪城堡体验和特色美食圈粉无数。其中冻梨最受欢迎,它外表是黑乎乎硬邦邦的(图1),但是冻之前跟新鲜的水果梨一样,也是白色的。冻梨咬起来特别脆,口感比较细腻,冰凉的汁水,甜中带酸,别有一番风味。
(1)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    。
(2)冰还可以制成我们所学的透镜。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图2)。“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位置。
【答案】(1)大脑(或大脑皮层)
(2)会聚;焦点
【知识点】人的感觉;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在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为了生火,需要将“艾”放在焦点上,这样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温度最高,能引燃“艾”。
【解答】 (1) 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是大脑(或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焦点位置。
18.(2025八上·长兴月考)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不能传声;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双层真空玻璃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9.(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 的地方,镜中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她应将光源照向   (填“衣领”或“平面镜”)。
【答案】4;不变;衣领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1)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
(2)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3)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20.(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是某校手持式成像测温仪,通过前端安装的摄像头,在显示屏上能成学生的影像,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能快速显示出学生的体温。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选填“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1倍焦距以内”)。
【答案】倒立;2倍焦距以外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摄像头等设备中被应用。
【解答】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2 倍焦距以外。
21.(2025八上·长兴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1)介质
(2)A
(3)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语言的描述,分析限制了哪些条件即可;
(2)在波形图中,波峰的个数代表频率大小,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代表振幅,据此分析解答;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解答】(1)“15℃”限制了温度,“空气”限制了介质种类,则: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则A的振动频率大于B,则A的音调高。
(3)太空中没有空气作为传声介质,因此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22.(2025八上·长兴月考)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处上方”或“b处下方”)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 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 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 OC 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答案】a处上方;30°;远离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小。
【解答】 太阳光不是单一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故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实验中,最上面的光线是红光,红光以外的a处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
因为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90°,故折射角为180°-90°-60°=30°;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红光的偏折能力较小,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远离法线。
23.(2025八上·长兴月考)〔项目提出〕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和邻居。小明打算将家中的一个房间改造为隔音房间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制作隔音房间的简易模型,初步探究哪种材料的隔音性能好。
(1)(项目分析)材料和工具选择:①选择鞋盒充当“房间”;②选择闹钟作为噪声源;
③选用海绵、石膏板、窗帘布、棉花四种隔音材料;④用分贝测试仪检测噪声的强弱。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 “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2)〔项目实施〕隔音测试:①小明先将响铃的闹钟放入未做处理的鞋盒内,在距离鞋盒1m 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检测噪声的强弱,此时显示为85 dB;②将厚度为1 cm四种材料分别铺满鞋盒的每个面,在相等的距离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测出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厚度1 cm) 海绵 石膏板 窗帘布 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 72 dB 70 dB 78 dB 80 dB
由上表数据可知,   的隔音性能最好。
(3)(展示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用相同的闹钟,在距离鞋盒1m 处测出的数据与小明的不同,他们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前后数据分析,   可能影响隔音材料的性能。
材料(厚度2cm) 海绵 石膏板 窗帘布 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 70 dB 68 dB 76 dB 78 dB
(4)有同学认为人耳可以替代分贝测试仪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下两种方案,相比之下,更好的方案是____(填“A”或“B”)。
A.人距鞋盒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闹钟在铺满两种材料的鞋盒里发出声音的大小
B.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鞋盒的距离
【答案】(1)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传播)
(2)石膏板
(3)(材料) 厚度
(4)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隔音是通过阻挡声音的传播来减弱噪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隔音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比较隔音后噪声的强弱来判断,分贝测试仪示数越低,说明隔音后噪声越弱,隔音性能越好。
(3)在探究影响隔音材料性能的因素时,材料的厚度是一个可能的变量,对比不同厚度下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出材料厚度对隔音性能的影响。
(4)在探究隔音性能时,需要采用更准确、更易比较的方法。人耳判断声音大小的主观性较强,而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则更客观、准确。
【解答】(1)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通过阻挡声音的传播来减弱噪声,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传播)减弱噪声。故第一空填传播过程中 (阻断声音传播)。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用石膏板铺满鞋盒每个面时,分贝测试仪的示数最低(70 dB),说明隔音后噪声最弱,所以石膏板的隔音性能最好。故第一空填石膏板。
(3)对比小明的实验(材料厚度 1 cm)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材料厚度 2 cm)数据,同一材料,厚度不同时,分贝测试仪示数不同,所以材料厚度可能影响隔音材料的性能。故第一空填 (材料) 厚度。
(4)方案 A 中,人耳判断听到声音的大小主观性强,误差大;方案 B 中,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鞋盒的距离,这种方法更客观、准确,所以更好的方案是 B。故答案为 B。
24.(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对着瓶子吹气时,气流在瓶内搅动,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根据图片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变化,然后分析与音调高低的对应关系。
(3)用筷子敲打瓶子时,发声体为瓶子和水,根据图片确定水量的多少,并确定与音调的对应关系。
(4)①②瓶子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敲击的力越大;
③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④根据波形图的特征分析声音是否尖锐。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
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5.(2025八上·长兴月考)下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____(填序号);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如果让光线逆着 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在图乙中,将纸板 B沿 PQ 剪开,把纸板 B的上部分沿 NP 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   (填“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1)A
(2)等于
(3)可逆的
(4)无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①实验中为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需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解答】(1)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的规律;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6.(2025八上·长兴月考)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下表:
焦距/m 镜片度数/度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镜片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镜片度数×焦距=100)
(2)增大
(3)乙镜片度数高 理由是因为乙所成的像较小,物距相同时,像越小,焦距也越小,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所以镜片度数高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 (1)由表格中数据分析,得出度数与焦距的反比例关系;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眼镜A、B所成像的大小,根据“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可知两眼镜片的焦距关系,再根据度数和焦距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 (1)根据表格中数据,眼镜的度数变大,透镜的焦距变小,且二者的乘积均等于100,即Df=100,为定值,则,即镜片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镜片度数×焦距=100);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增大;
(3)分别将近视眼镜A、B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乙镜片度数高 理由是因为乙所成的像较小,物距相同时,像越小,焦距也越小,镜片度数与焦距成反比,所以镜片度数高。
27.(2025八上·长兴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    cm刻度处。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了。下列操作中,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多选,填序号)。
①将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将蜡烛下移一段距离③将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实验中,小敏给凸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A 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像实质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根据通过光心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来调节光屏、凸透镜或蜡烛;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1)由图片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要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移动后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距光屏应为15cm,故应移动到45cm刻度处;
(3)如图甲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正确的操作为①③;
(4)如图乙,在蜡烛和凸透镜A之间放置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B,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移除凸透镜B后,像距将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故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28.(2025八上·长兴月考)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如图,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在水面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
【答案】暗;镜面反射;亮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迎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明处部分是水;
(2)当背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暗的部分是水。
【解答】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发亮处有水;因为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时,地面发暗处有水;因为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没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则此时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
29.(2025八上·长兴月考)学习声音的传播及特性时,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回答:
(1)图1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图2实验A图中的音调比B   (填“高”“低”或“一样”);
(3)人耳   听到10Hz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答案】(1)D
(2)高
(3)不能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相同情况下,物体的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大;
(3)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水花四溅间接感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根据图片可知,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则尺子振动更快,频率更大,则音调变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看到水花四溅,据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2实验中A图比B图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小,用同样的力拨动尺子时,频率变快,音调变高。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人耳不能听到10Hz的声音。
30.(2025八上·长兴月考)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1)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S为点光源,请作出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空间一点P 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请完成后续的光路图。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所以可以先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像点S ' ,然后连接S ' P,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S和入射点得到入射光线,入射点和P的连线为反射光线。
(3)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同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解答】(1)分别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 ' 、B ' ,然后用虚线连接A '、B ' ,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 ' B ' 。
(2)先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像点S ' ,连接S ' P,与平面镜交于点O,连接SO(入射光线)和OP(反射光线)。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F;然后,折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过入射点(在水面上,即折射光线与水面的交点)作垂直于水面的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作出在水中的折射光线。
31.(2025八上·长兴月考)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其原理如下: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有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照射下面的硅片,会使硅片上出现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相应的电路图案。
(1)紫外线属于   (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2)人看到硅片上的电路图案,视觉的形成部位在   ;
(3)下列关于光刻机工作过程中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在硅片上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硅片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C.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D.缩图透镜为凸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E.将镂空掩膜向上移动1cm,硅片也需向上移动小于1cm的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1)不可见光
(2)大脑(皮层)
(3)D;E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可见光与不可见光特点可知;
(2)根据人视觉的形成部位可知;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解答】解:(1)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频率为750THz~30PHz,对应真空中波长为400nm~1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故光束中的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
(2)人看到硅片上的电路图案,视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或大脑皮层或视觉中枢;
(3)A、根据题意,硅片上成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是正立、放大的实像,该选项错误。
B 、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硅片(像的位置)应在缩图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而不是二倍焦距以外,该选项错误。
C、硅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是正立、缩小的虚像,该选项错误。
D 、缩图透镜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选项正确。
E、将镂空掩膜向上移动 1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也会向上移动,且由于成缩小的像,硅片需向上移动小于 1cm 的距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E。
32.(2025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增大压强,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若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铜铃放置在甲、乙之间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已知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10-3s,则此时声速为多少m/s
【答案】(1)不变
(2)A
(3)A
(4)由题意得s1=20cm,s2=86cm,t=2.000ms。由可计算出声音传播速速。
则。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甲、乙两接收器距离不变,根据可判断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化;
(2)由温度越低,声速越小并根据判断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化;
(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得出声音先后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变小,根据判断出声速变化;
(4)设出声音速度,利用列出声音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差的方程,求出声速。
【解答】 (1)声音传播至甲接收器所用时间,声音传播至甲接收器所用时间,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因甲、乙两接收器距离不变,故s2-s1为定值,故铜铃离甲越远,声音传播至甲、乙两接收器的时间t保持不变。
(2)由温度越低,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可得出,温度降低时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t将变大,故选A;
(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由可得出声音传播速度变大,说明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增大,故选A。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