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词笔镌城记
——《望海潮》的盛世风华
与《扬州慢》的黍离之悲
两阙照兴衰
《南京照相馆》片段
我们对南京城的印象是什么?
六朝古都,秦淮河,
朱雀桥......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座城市从繁华到衰败的撕裂感,是不是让我们更想知道:千百年前的文人,是如何用笔墨记录城市的兴与衰的呢?今天,我们就从柳永的《望海潮》与姜夔的《扬州慢》里,探寻诗词里的城市命运。
日寇侵略后的断壁颓垣,人们的痛苦哀鸣
1. 深入理解《望海潮》和《扬州慢》在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2.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诗词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拓展思维,认识到文学与历史、现实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城市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感悟。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导学案上的字词;
2.诗词大意:《望海潮》《扬州慢》
6
任务一
意象与意境的碰撞
请大家再次朗读两首词,用圈画法找出《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意象,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2、3)。
表2:《望海潮》
画面 意象 意境
都市繁华图
自然风光图
百姓安乐图
官民同乐图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繁华富庶
雄奇秀丽
和谐安宁
悠闲惬意
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杭州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赞美之情。
思考:柳永从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出令人神往的盛世图景,其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写杭州的美好吗?
(明确:赞美钱塘,干谒孙何)
表3:《扬州慢》
画面 意象 意境
昔日名都图
今日空城图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红药
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
繁华富庶
萧条冷清
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扬州城战后萧条、破败、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繁
华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押“a”韵轻快昂扬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押“ing/eng”韵哽咽哀婉
空
城
13
任务二
手法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的背后是手法的匠心。再次朗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首词运用的手法。
望
海
潮
铺叙:从杭州的地理位置、城市风貌、商业经济、西湖风光、百姓生活、长官生活等多个角度,选取典型景物,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等,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杭州的繁荣景象。
柳永创新词的表现手法,“以赋入词”,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望
海
潮
点染:上片前三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是 “点”,点明杭州的重要地位和繁华,后面的景物描写则是 “染”,通过具体的景象渲染这种繁华,这就是 “点染” 手法,使整幅画面更富有层次美。
扬
州
慢
对比:如昔日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 与如今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扬州今昔变化之大,更能表现昔盛今衰的感慨。
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情感,深刻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
扬
州
慢
用典: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18
任务三
盛世与衰败的思辨
现在有个难题:如果“中国城市记忆博物馆”只能选一首词入藏,该选哪首?是选《望海潮》,让后人看见太平盛世的文明荣光;还是选《扬州慢》,让后人铭记战争创伤的历史警示?
辩题:
在记录城市文明记忆的意义上,《望海潮》式的盛世书写与《扬州慢》式的创伤铭刻,哪一种更值得优先传承?
正方
反方
总结:
正方:《望海潮》式的盛世赞歌更具价值。盛世赞歌能够详细记录城市繁荣时期的风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城市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能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辉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反方:《扬州慢》式的战后哀歌更具价值。战后哀歌记录了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和带来的创伤,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教训,更加珍惜和平,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在困境中的坚韧,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光荣”还是“伤痕”,都是城市不能丢的记忆。
拓展延伸:
“铭记”不是终点,当我们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走出,更要思考:千年前文人用笔墨 “镌刻” 的城市记忆,在今天该如何“活”起来?又该如何成为我们这代人续写城市故事的养分?
·杭州围绕“三秋桂子”设文旅路线,让盛世记忆可体验
·扬州在城墙残段旁展抗金故事,让创伤记忆有温度;
·南京让学生当纪念馆讲解员
让创伤转化为和平力量。
我们不必只遥望杭州、扬州——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属于自己的“词中意象”。思考:
你的家乡有哪些能代表“城市记忆”的符号? 这些符号现在面临什么处境? 如果让你为这个符号设计一种 “传承方式”,你会怎么做?
古树、老街、非遗技艺、被铭记的本地历史
保护?被遗忘?
写宣传文案、
拍短视频等
小任务:
城市记忆的传承,从来不是“文人的事”,也不是“大人的事”。刚才大家想到的“写文案”“拍视频”“做讲解”,都是我们能落地的小行动。找出一个家乡的“记忆符号”,并配一句你原创的“现代版词句”。
家乡的千年古柏
古柏虬枝承千祀
圣祠文脉续新章
家乡的流苏
琼花缀满千年府
风动流苏诉古今
现在的南京
现在的杭州和扬州城
视频里,南京的城门依然巍然伫立,杭州的西湖边仍旧飘着桂香,扬州的古运河上还能看见船影——这些画面告诉我们:
《望海潮》的“繁华”不是过眼云烟,它成了城市发展的底气;《扬州慢》的“创伤”没有被遗忘,它成了守护和平的底线;就像《南京照相馆》的故事,最终让“铭记”变成了“前行”的力量。
城市的命运,从来不是孤立的“兴”或“衰,而是用记忆串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让我们全班再次齐声朗诵《望海潮》和《扬州慢》,记住这些城市的故事!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1.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用文字(比如诗词)记录城市吗?结合课堂内容写一段思考(200 字左右)。
2.结合今天课堂上观看的展现现在的南京、杭州和扬州的视频,写一段不少于 300 字的文字,谈谈你对这些城市从过去到现在命运变迁的感悟。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