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有丝分裂 专题练(含解析)-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有丝分裂 专题练(含解析)-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6: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丝分裂 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可把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重新划分为3个时期:①前期、②前中期和③中期。前中期从核膜解体开始,至着丝粒都被两极的微管“捕获”结束。下列事件发生在前中期的是( )
A.染色质开始凝缩,形成染色体 B.微管解体和重排,形成纺锤体
C.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D.着丝粒全部移动到赤道面
2.下图为洋葱根尖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细胞2中的染色体处于松散的染色质状态
B.统计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是细胞3所处时期
C.细胞4中的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
D.由图可知,细胞分裂不是同步进行的
3.如图为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需对根尖依次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再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②时期的细胞进入①时期
C.若换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视野中多个细胞存在线粒体和叶绿体
D.通过统计多个视野中①②③④时期的细胞数目,可估算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
4.芽殖酵母是通过“出芽”进行繁殖的,一个“芽”经过生长及有丝分裂后从已存在的母细胞上 脱落下来,从而形成新的子细胞,其细胞周期的基本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纺锤体的两端称为极体,纺锤体位于细胞核内。
A.图示子细胞与母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含量完全相同
B.经过G1期的生长,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有所提高
C.若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则会影响亲子代细胞遗传的稳定性
D.由图可知,芽殖酵母分裂的过程中核膜、核仁均消失于前期并在分裂末期重建
5.芸薹(2n=20)与黑芥(2n=16)杂交,子代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加倍形成芥菜(4n=36),如图为培育过程中检测到的部分细胞相关数据,a~f代表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一定为芸墓的花粉细胞
B.芥菜中一定能检测到无叶绿体的e
C.f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互换
D.若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芥菜,需选择a和c
6.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原理和细胞核的全能性
B.②过程可用电融合法或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是融合成功的标志
C.若只考虑两两融合,图1培育出的植株体细胞中最多含有72条染色体
D.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图2中的3和5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7.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染色体片段称为相互易位(图a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区段)。某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杂合体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十字形图像(图b)。随着分裂过程的进行会形成环形或8字形图,根据图b中4条染色体的位置,它们在两两分离时分为两种类型:邻近离开(图c),交互离开(图d),且这两种类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已知某种植物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片段有重复或缺失会引起配子不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分裂过程可能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Ⅰ
B.图b中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和4个DNA分子
C.该种植物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杂合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粒1/2是可育的
D.该种植物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杂合体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1/2正常
8.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KIF18A驱动蛋白是纺锤体微管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下图是 KIF18A在有丝分裂部分过程作用图解。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驱动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KIF18A在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大量合成
B.KIF18A的运动使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C.KIF18A通过调控染色体运动影响赤道板的形成
D.KIF18A抑制剂会阻止细胞正常进入有丝分裂中期
9.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发生的先后顺序是G1期、S期、G2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其中G1期、S期、G2期属于间期。Cyclin B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蛋白水平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下图为Cyclin B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合成、降解的示意图。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CyclinB在间期开始合成
B.泛素化的MPF能被蛋白酶体降解
C.MPF含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
D.分裂前期时,APC被磷酸化激活
10.肌膜常驻卫星细胞(SCs)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不分裂的状态,肌肉受损时被激活,一部分自我更新维持体内SCs的数量,一部分分化为成肌细胞。胞内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可影响SCs的分裂和分化。某科研小组用糖基化抑制剂OSMI-1(溶于DMSO中)进行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Cs的自我更新通过有丝分裂实现
B.本实验控制自变量时利用了减法原理
C.DMSO组属于对照组,可排除DMSO对实验的影响
D.由实验结果可知胞内蛋白糖基化会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被激活后,可推动处于分裂前间期的细胞进入分裂期。CDK1的活性受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的调控,其激活过程如下图所示,“P’表示磷酸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CyclinB结合后,CDK1的构象发生变化
B.CDK1被激活后可能会促进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
C.若添加CyclinB抑制剂,可使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
D.CDK1的激活需要经过同一部位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过程
12.青蒿素是著名抗疟神药,单细胞原生动物疟原虫(2N=14)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在人体内会通过裂体生殖的方式大量繁殖产生后代。裂体生殖属于复分裂的一种,过程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生动物疟原虫的裂体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范畴
B.一个裂殖体最终产生20个子细胞,其细胞核至少要进行4轮有丝分裂
C.一个正进行2核变4核复分裂的疟原虫细胞可观察到28或56条染色体
D.复分裂相比于细胞正常有丝分裂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多子细胞
13.图甲为某人体干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该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进行有丝分裂时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很可能是图乙的分裂前期
B.图乙中出现两个高峰可能主要是因为mRNA增多
C.图乙分裂间期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基因A
D.图乙分裂间期时基因b能边复制边转录
14.在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最新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Fog”的信号蛋白,这种蛋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唤醒神经干细胞,使其脱离休眠状态并开始分裂,产生有助于大脑修复和发育的新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星形胶质细胞是已分化细胞,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细胞
B.脱离休眠的神经干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的互换
C.神经干细胞能形成修复大脑的新神经元,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神经干细胞及新神经元都会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二、多选题
15.斑马鱼幼鱼表面上皮细胞(SEC)能在DNA不复制的情况下进行分裂,这种分裂方式可保障快速生长期的幼鱼体表覆盖表面上皮。这个过程与皮肤表面张力增大导致Piezol离子通道开放有关(如图),激活Piezol能显著增加SEC的“无复制分裂”。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成年斑马鱼表面上皮细胞衰老脱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SEC细胞进行该分裂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
B.可通过激活Piezol离子通道研究该分裂的具体过程
C.成年鱼表面上皮细胞衰老可能是细胞中产生自由基导致
D.该分裂方式与细胞分化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
16.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细胞周期的进行受不同周期蛋白的影响,其中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已知胸苷(TdR)双阻断法可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TdR使得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且去掉TdR细胞控制作用会消除,下图1是某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12)的细胞周期及时长示意图,图2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细胞①~⑤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的CDK1可能参与DNA聚合酶、解旋酶合成的调控
B.图2中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只有①②
C.加入TdR约15h后,所有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
D.第二次加入TdR之前,需将细胞在无TdR的环境中培养,时间需要大于7h小于15h
三、解答题
17.沃柑(2n=18)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果实多籽影响其商品性,培育无籽沃柑是品种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某农科院在果园里栽培有可相互传粉的沃柑、砂糖桔、红江橙、白心橙等,它们属于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品种,现欲从收集的沃柑种子中发掘天然三倍体并进行遗传鉴定。
回答下列问题:
(1)对足量的沃柑种子促萌发后,将初筛得到的疑似三倍体进行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剪取3mm根尖,按照 → →染色→制片步骤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若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则鉴定为三倍体。
(2)为研究天然三倍体的染色体来源,用特定的引物对个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见图1。分析结果可知:三倍体1不是由候选父本授粉产生,而是由 形成;三倍体2是由 杂交形成,且2n配子来自于 (填“母本”或“父本”)。
(3)进一步评估沃柑二倍体、三倍体的抗逆性差异,测定相关植株抗旱、抗冻基因的表达量见图2,结果显示 ,表明基因的加倍增强了沃柑的抗逆能力;而且三倍体2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量多于三倍体1,表明 。
(4)对所获得沃柑三倍体的应用潜力进行全面评价,还应在个体水平上比较 的差异。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B C C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D ABC ABC
1.B
【分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增加细胞数目的分裂方式。
【详解】A、 染色质开始凝缩形成染色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开始发生的,而不是前中期,A错误;
B、 微管解体和重排形成纺锤体是在核膜解体之后,着丝粒被两极微管“捕获”之前发生的,这个过程符合前中期的定义,B正确;
C、 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是减数分裂特有的过程,与有丝分裂无关,C错误;
D、 着丝粒全部移动到赤道面是在有丝分裂中期,而不是前中期,D错误。
故选B。
2.C
【分析】有丝分裂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了染色体和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整齐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被拉向细胞两极;末期:出现新的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消失,一个新的细胞周期即将开始。
【详解】A、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特点,2细胞所处时期为分裂间期,染色体处于松散的染色质状态,A正确;
B、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特点,图3细胞所处时期为中期,统计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B正确;
C、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特点,图4细胞所处时期为后期,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到不同细胞处于不同的分裂时期,这表明细胞分裂不是同步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3.A
【分析】装片的制作:①解离: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解离,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漂洗:用清水漂洗,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③染色: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④制片:盖上盖玻片后压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实验过程中需对根尖依次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再制成临时装片观察,A正确;
B、实验过程中,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②时期的细胞进入①时期,B错误;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C错误;
D、统计视野中各细胞数目,只能推算每个时期时长在细胞周期总时长中占的比例,不能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D错误。
故选A。
4.B
【分析】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无性繁殖方式之一,“出芽生殖”中的“芽”是指在母体上分出的芽体,而不是高等植物上真正的芽(萌发的芽)的结构。
【详解】A、酵母菌出牙生殖,有DNA的复制,得到的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物质的含量完全相同,A正确;
B、经过G1期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B错误;
C、酵母菌是先形成纺锤体,然后染色体分离,若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细胞停留在间期,则会影响亲子代细胞遗传的稳定性,C正确;
D、由图可知,进入分裂期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分裂末期重建,D正确。
故选B。
5.B
【分析】图示分析,a为黑芥产生的生殖细胞,b是芸薹产生的生殖细胞,c是黑芥的体细胞,d是芸薹的体细胞,e是芥菜体细胞,f是芸薹细胞处于有丝后期。
【详解】A、b染色体组数为1,核DNA数为10,可能是芸墓的花粉细胞,也可能是芸墓的卵细胞,A错误;
B、e染色体组数为4,核DNA数为36,为芥菜体细胞,芥菜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根、茎等细胞没有叶绿体,B正确;
C、f染色体组数是4,核DNA数为40,应该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芸薹细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a是黑芥产生的生殖细胞,c是黑芥的体细胞,d是芸薹的体细胞,若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芥菜,需选择c和d,D错误。
故选B。
6.C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紫罗兰和花椰菜两种类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而1、2、3号个体只有紫罗兰中的蛋白质,说明不是杂种细胞。
【详解】A、图1培育杂种植株过程中包括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发育形成完整的植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植物细胞不能用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之一,发育成完整植株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的标志,B错误;
C、若只考虑两两融合,两个花椰菜细胞融合则最多有36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有72条染色体,C正确;
D、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紫罗兰和花椰菜两种类型的蛋白质,是杂种植株,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4、5号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D错误。
故选C。
7.C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图示分裂过程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因此为减数分裂I,A错误;
B、图b为联会时期,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B错误;
C、已知某种植物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片段有重复或缺失会引起配子不育,发生相互易位后,四条染色体在两两分离时分为两种类型:邻近离开(图c),交互离开(图d),且这两种类型出现的概率相等,若为邻近离开,则据图可知形成的配子中均会缺少部分基因同时也会出现部分基因的重复,因此均不育,而图d中的分裂方式可导致形成的配子中均含有一套控制完整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形成的配子均可育,故整体分析可知,该种植物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杂合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粒1/2是可育的,C正确;
D、有丝分裂所有染色体复制再平分,因此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不正常, 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①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分裂期的前期: 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纺锤体形成,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③分裂期的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④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⑤分裂期的末期: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纺锤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与核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最后两个细胞分开。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KIF18A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中由细胞器核糖体合成,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粒的分裂是由相关酶的催化完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KIF18A是构成纺锤体的主要蛋白质,负责在细胞中牵引染色体的移动,并不是使染色体着丝粒分裂,B错误;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有丝分裂过程中无赤道板的形成,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与图片信息可得,KIF18A抑制剂会导致染色体整齐排列受到阻碍,从而无法进入分裂中期,D正确。
故选D。
9.D
【分析】细胞周期是一组有序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可以可分为间期和细胞分裂期,间期累积有丝分裂所需要的营养素和复制DNA,通过细胞研究的分子机制,分裂间期分为三个阶段,G1、S和G2,因此细胞周期包括四个阶段:G1,S,G2和M(分裂期)。
【详解】A、由图可知,CyclinB在间期开始合成,A不符合题意;
B、泛素化的MPF能在蛋白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Cyclin B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可知MPF含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APC在分裂中期被磷酸化激活,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Myod和Myhc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细胞分化水平呈现正相关,据图可知,OSMI-1+DMSO组的Myod和Myhc的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和DMSO组,而不分裂细胞占比高于空白组和DMSO组,而OSMI-1是糖基化抑制剂,说明胞内蛋白糖基化会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详解】A、肌膜常驻卫星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的自我更新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A正确;
B、OSMI-1是糖基化抑制剂,所以本实验控制自变量时利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
C、OSMI-1溶于DMSO,DMSO是溶剂,所以DMSO组属于对照组,可排除DMSO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依据题干信息,Myod和Myhc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细胞分化水平呈现正相关,据图可知,OSMI-1+DMSO组的Myod和Myhc的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和DMSO组,而不分裂细胞占比高于空白组和DMSO组,而OSMI-1是糖基化抑制剂,故可推知,胞内蛋白糖基化会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错误。
故选D。
11.D
【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1、G1期:DNA合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
2、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
3、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4、M期:细胞裂期,暂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裂执行定物功能,细胞所处期G0期。
【详解】A、由图可知,CDK1在无活性时与Cyclin B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变为部分激活状态,A正确;
B、CDK1被激活后可推动处于分裂前间期的细胞进入分裂期,而在细胞分裂期会发生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等过程,所以CDK1被激活后可能会促进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B正确;
C、因为CDK1的活性受到Cyclin B的调控,若添加CyclinB抑制剂,会抑制CDK1的激活,从而使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CDK1的激活是先在某个部位磷酸化,然后在另一个部位磷酸化,而不是同一部位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过程,D错误。
故选D。
12.B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原生动物疟原虫的裂体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范畴,A正确;
B、一个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2个细胞,4轮有丝分裂产生16个细胞,因此一个裂殖体最终产生20个子细胞,其细胞核至少要进行5轮有丝分裂,B错误;
C、疟原虫一个细胞核2N=14,一个正进行2核(4N=28)变4核复分裂的疟原虫细胞可观察到28(有丝分裂前期)或56条(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C正确;
D、复分裂相比于细胞正常有丝分裂,细胞质分裂次数少,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多子细胞,D正确。
故选B。
13.B
【分析】分析图1:图1为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细胞核中的基因通过转录形成RNA,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分析图2:图2为一个细胞周期中RNA相对含量的变化,在分裂间期出现两个高峰。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能进行转录,且已转录的mRNA也发生了降解,因此RNA含量较低。
【详解】A、图甲细胞含有完整的核膜,主要在进行基因的表达,发生在细胞的分裂间期,A错误;
B、在分裂间期中主要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在分裂间期的G1和G2期需要合成蛋白质,因此mRNA合成也会增加,因此图乙中出现两个高峰主要可能是因为mRNA增多,B正确;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核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可能都是A基因,则分裂间期细胞中最多含有4个基因A,C错误;
D、图乙分裂间期时基因b的复制在S期,转录在G1和G2期,转录和复制不同时进行,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都是已分化细胞,A错误;
B、脱离休眠的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出现染色体的互换,B错误;
C、神经干细胞能形成修复大脑的新神经元,仅证明其有分化能力,不能证明其具有全能性,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神经干细胞及新神经元都会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
故选D。
15.ABC
【分析】斑马鱼幼鱼有一个快速生长期,此时其皮肤的表面上皮细胞(SEC)数量必须迅速增加,才能构成生物体与外界之间的保护屏障。斑马鱼幼鱼皮肤扩张过程中的张力使表面上皮细胞能在不复制其DNA的情况下进行分裂(通过涉及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开放活性)。这种“无复制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比它们的母细胞更平、更小,DNA含量也比母细胞要少。
【详解】A、母SEC细胞能在DNA不复制的情况下进行分裂,DNA的复制就是染色体的复制,说明SEC细胞进行该分裂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激活的Piezol能显著增加SEC的“无复制分裂”,所以可通过激活Piezol离子通道研究该分裂的具体过程,B正确;
C、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增多时,可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成年鱼表面上皮细胞衰老可能是细胞中产生自由基导致,C正确;
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D错误。
故选ABC。
16.ABC
【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DNA聚合酶、解旋酶参与DNA复制,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G2期已完成DNA复制,因此激活的CDK1不参与DNA聚合酶、解旋酶合成的调控,A错误;
B、图2中,根据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可判断,①为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②为次级精母(卵母)细胞或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③为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⑤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图2中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①②③,B错误;
C、据图可知,G1期、S 期、G2期和M期分别为10h、7h、3.5h、1.5h。TdR使得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入TdR约(G2+M+G1)的时间,即15h后除了处于S期的细胞外其他细胞都停留在G1/S交界处,C错误;
D、由于S期时间为7h,G1+G2+M=15h,故第二次阻断后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7h到15h之间,若大于15h,则部分细胞又进入到了S期,无法使其所有细胞同步,D正确。
故选ABC。
17.(1) 解离 漂洗 27
(2) 母本 母本沃柑和父本沙糖桔 母本
(3) 三倍体沃柑的抗旱、抗冻基因表达置高于二倍体 不同来源的三倍体抗逆性存在差异
(4)果实品质、产量等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1)染色体观察实验中,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步骤制作装片;沃柑(2n=18),每个染色体组含有9条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故在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若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7则鉴定为三倍体。
(2)分析结果可知,三倍体1的染色体组成与母本沃柑一致,说明是由母本形成,而非由候选父本授粉产生;三倍体2兼有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故是由母本沃柑和父本沙糖桔杂交形成,其中有两个条带与母本完全一致,故2n配子来自于母本。
(3)分析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植株类型,因变量是相对表达量,据图可知,三倍体沃柑的抗旱、抗冻基因表达置高于二倍体,且三倍体2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量多于三倍体1,表明不同来源的三倍体抗逆性存在差异。
(4)沃柑属于水果,对所获得沃柑三倍体的应用潜力进行全面评价,还应在个体水平上比较果实品质、产量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