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用合一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用合一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10: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用合一学案
张彦华 编写
【导入学习】
一、情境导入
太祖召见赵普,问他:“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说:“诸侯的权利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强。如果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只有削弱诸侯的权利,限制他们的经济,将他们的军队收入国家掌管,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宋太祖及其继任者采取哪些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来解决君弱臣强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学业目标:能够从文献、地图等多种史料或史论中获取信息,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南宋偏安的主要史实,解释两宋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重要举措,并简析其影响。
2.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指出北宋边防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概括北宋政府为了解决这些压力所采取的举措,并简析其影响。
3.阅读教材第三目“王安石变法”,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效果,简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快速阅读教材第四目“南宋的偏安”,简析宋金对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二、自主检测
1.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2.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3.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4.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5.南宋光宗时,出现了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行政效率低下 B.财政困难
C.边患已经消除 D.重文轻武
6.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C.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7.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规定:“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地主、官僚也要交钱。”这一措施
A.拓宽政府的财政来源 B.遏制地主和官僚的势力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8.下面四幅形势图,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A B C D
【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互查、讨论并纠正完善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及自主检测答案,搜集新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
2.班级交流:展示各组为解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应用学习】
1.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①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地方官 ②科举及第后即予授官,且升迁比其他出身者便捷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制度 ④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2.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某同学在学习完某一朝代的中央机构后,用电脑制做了一幅简图(下图)。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军、政、法三权分立 B.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体现
C.三大部门分工合作互相牵制 D.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4.宋朝台谏官实行宰执不预原则,但在北宋元祐年间,执政司马光却“密荐”过台谏人选。对此,同为执政的章惇批评说:“此首为乱阶,今虽未有害,并时奸邪大臣,与之结党,恐非社稷之福。”据此可以判断
A.北宋执政大臣派系斗争激烈 B.北宋的台谏官员归皇帝直辖
C.北宋时期台谏机构相对独立 D.台谏制度破坏导致政治腐败
5.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贵族政治体制的终结,而宋代是君主独裁制的开始。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因素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和走向衰落 B.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C.皇权专制出现并逐渐达到顶峰 D.地方行政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6.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宋朝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控制兵权 B.重文轻武 C.节省经费 D.加强君权
7.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皇帝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十项主张,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开始实行“庆历新政”。其核心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扩大财源
C.富国强兵 D.重武轻文
8.在北宋与辽、西夏的军事斗争中,北宋多处于守势,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南宋前期,南宋与金的战争则互有胜负,甚至出现南宋主动北伐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
A.南宋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 B.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极不稳固
C.南宋在民族战争中军力有所提高 D.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9.1141年,宋高宗和秦桧经过策划,令抗金名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并赴行在,论功行赏”。三大帅到达临安后,宋廷任命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提高了军事决策的水平 B.加强了将领的军事指挥权
C.进一步削弱了宰相兵权 D.强化了君主对军权的控制
10.绍兴和以后,南宋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这里的“对峙”是指
A.宋金以黄河为界南北对峙 B.双方沿淮河-大散关一线对峙
C.双方以长江为界南北对峙 D.双方沿秦岭-淮河一线对峙
【巩固学习】
一、以时间先后为序,列出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根据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知识图谱。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二、自主检测
1.B 2.A 3.C 4.B 5.D 6.B 7.A 8.D
三、应用学习
1.A 2.D 3.B 4.C 5.B 6.D 7.A 8.C 9.D 10.B
皇帝
枢密院
(枢密使为长,枢密副使贰之)
中书门下
(宰相为长,参知政事贰之)
盐铁、 度支、户部
(三司使为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