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17:41:07

文档简介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一、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二、超重和失重现象
 
考教衔接
【链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108第2题,两题的题设情境及解题的思维方法相似】
(2022·浙江卷6月,节选)物流公司通过滑轨把货物直接装运到卡车中,如图所示,倾斜滑轨与水平面成24°角,长度l1=4 m,水平滑轨长度可调,两滑轨间平滑连接.若货物从倾斜滑轨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其与滑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货物可视为质点(取cos 24°=0.9,sin 24°=0.4,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
(1)求货物在倾斜滑轨上滑行时加速度a1的大小.
(2)求货物在倾斜滑轨末端时速度v的大小.
关键能力·研教材——考向探究 经典示例 突出一个“准”
考点一 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
考向1 由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1 为了提升驾驶体验,为驾乘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驾驶环境,某品牌车具有AEB自动紧急制动性能并加入了AEB Pro功能.某车主对此性能进行了测试.该品牌车在平直的封闭公路上以v0=108 km/h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行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在AEB和AEB Pro功能作用下开始减速,车所受阻力f与车重力mg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图像,最终停在距障碍物1 m的位置.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1)该车开始减速瞬间的加速度;
(2)该车在1 s末的速度v1的大小;
(3)该车从开始减速的位置到障碍物间的距离.
考向2 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2 滑雪是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常见的体育运动.如图甲所示,在与水平面夹角θ=14.5°的滑雪道上,质量m=60 kg的滑雪者(含装备)先采用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x1=45 m;之后采取两滑雪板间成一定角度的滑雪姿势,通过滑雪板推雪获得阻力,匀减速继续下滑x2=15 m后停止.已知sin 14.5°=0.25,sin 37°=0.6,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求减速过程中滑雪者加速度a的大小.
(2)如图乙所示,若减速过程中两滑雪板间的夹角α=74°,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均为F,求F的大小.
【教你解决问题】——模型建构
关键信息 信息转化
(1)滑雪者先采用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 理想化模型:沿斜面加速下滑,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建构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有斜面倾角→计算出加速度→有加速位移和减速位移,结合加速时的加速度→计算出减速时的加速度
(2)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均为F 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即雪与滑板间的挤压弹力)→两阻力的合力平行斜面向上→分析出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得出结果
题后感悟
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
首先,要提取“模型化”关键信息,如该题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其次,要用“基本的概念、规律”分析实际中的问题(如该题中滑雪者与滑板整体的受力,力学中力的种类就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就容易分析出使滑雪板减速的力是摩擦力了.
练1 冰壶是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某次训练中,冰壶(可视为质点)被运动员掷出后,在水平冰面上沿直线依次经过A、B、C三点后停在O点.已知A、B间的距离x1=26 m,B、C间的距离x2=5.5 m,冰壶通过AB段的时间t1=10 s,通过BC段的时间t2=5 s,假设冰壶和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C、O两点之间的距离x3;
(2)冰壶和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考点二 超重和失重
考向1 超重、失重的分析与计算
例3 (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如图所示,“套圈”活动中,某同学将相同套环分两次从同一位置水平抛出,分别套中Ⅰ、Ⅱ号物品.若套环可近似视为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则(  )
A.套中Ⅰ号物品,套环被抛出的速度较大
B.套中Ⅰ号物品,重力对套环做功较小
C.套中Ⅱ号物品,套环飞行时间较长
D.套中Ⅱ号物品,套环动能变化量较小
考向2 超重、失重与图像结合
例4  (多选)(2025·山东聊城测试)如图甲中的塔吊是现代工地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图乙为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提升过程的运动图像(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10 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B.30~36 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
C.36~46 s材料处于失重状态
D.46 s时材料离地面的距离最大
练2 (2025·湖北荆州测试)某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50 kg的物体,若他在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中最多举起了60 kg的物体,则电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取g=10 m/s2)(  )
A.2 m/s2  竖直向上
B. m/s2 竖直向上
C.2 m/s2  竖直向下
D. m/s2 竖直向下
练3 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起立的动作,用计算机采集到的压力传感器示数随时间变化的F-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该同学重力约为500 N
B.该同学重力约为700 N
C.该同学完成了两次下蹲和起立
D.该同学完成了四次下蹲和起立
核心素养·拓教材——情境命题 规范解题 收获一个“赢”
等时圆模型——模型建构
(1)“等时圆”满足条件
(2)时间比较
①对图甲、图乙由2R sin θ=gt2sin θ,得t==2,与θ无关,对于丙有t=2,与θ无关.
②两个竖直圆环相切且两环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物体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如图丙所示.
③端点在圆外的轨道,质点运动时间长些.若端点在圆内的轨道则质点运动时间短些.
典例 倾角为θ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与斜面共面的平面上方A点伸出三根光滑轻质细杆至斜面上B、C、D三点,其中AC与斜面垂直,且∠BAC=∠DAC=θ(θ<45°),现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小圆环(看作质点)分别套在三根细杆上,依次从A点由静止滑下,滑到斜面上B、C、D三点所用时间分别为tB、tC、t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B>tC>tD     B.tB=tCC.tB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分层精练(十四)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必备知识·链教材
一、
运动情况 受力 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
二、
大于 向上 小于 向下 等于0 g
考教衔接
解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24°-μmg cos 24°=ma1,解得a1=2 m/s2.
(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2=2a1l1,解得v=4 m/s.
答案:(1)2 m/s2 (2)4 m/s
关键能力·研教材
例1 解析:(1)根据题意,由图可知,该车开始刹车时=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1=ma,
联立解得a=-10 m/s2,
方向水平向左.
(2)该车做减速运动,则由运动学公式可得该车在1 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t1,
代入数据解得v1=20 m/s.
(3)根据题意,开始减速1 s内,由运动学公式x=t可得,运动的位移为x1=t1=25 m,
开始减速1 s后,由图可知=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2=ma2,
由运动学公式=2ax可得=2a2x2,
联立代入数据解得x2=10 m,
该车从开始减速的位置到障碍物间的距离x=x1+x2+1 m=36 m.
答案:(1)-10 m/s2,方向水平向左 (2)20 m/s (3)36 m
例2 解析:(1)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此时有v2=2a1x1,mg sin θ=ma1,
代入数据解得v=15 m/s,
匀减速继续下滑的过程中,有v2=2a2x2,
代入数据解得a2=7.5 m/s2.
(2)若减速过程中两滑雪板间的夹角α=7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F sin -mg sin θ=ma2,
解得F=500 N.
答案:(1)7.5 m/s2 (2)500 N
练1 解析:(1)因为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因此冰壶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处处相等,又因为冰壶沿直线运动,因此冰壶在A点至O点的运动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假设冰壶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A,在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C,因此有=x1,vA(t1+t2)-a(t1+t2)2=x2,
解得a=0.2 m/s2,vA=3.6 m/s,
又由vC=vA-a(t1+t2),
代入数据可得vC=0.6 m/s,
已知运动到O点时冰壶停下,因此有-0=2ax3,
代入已知数据可知x3=0.9 m.
(2)假设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有
Ff=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f=ma,
已知a=0.2 m/s2,联立以上各式可得μ=0.02.
答案:(1)0.9 m (2)0.02
例3 解析: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公式为x=v0t,h=gt2,可得v0=x ,套中Ⅰ号物品时x位移较小,h下落高度较大,可知套环被抛出的速度v0一定较小,A错误;根据重力做功表达式W=mgh可知,套中Ⅰ号物品时h下落高度较大,重力对套环做功较大,B错误;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竖直方向的位移公式h=gt2可得t= ,套中Ⅱ号物品,h下落高度较小,套环飞行时间较短,C错误;套中物品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h=ΔEk,套中Ⅱ号物品,h下落高度较小,重力做功较小,可知套环动能变化量较小,D正确.
答案:D
例4 解析:在0~10 s过程中,材料向上加速,处于超重状态,钢索的拉力大于重力,在10~30 s的过程中,材料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大小等于拉力,30~36 s的过程中,材料向上减速,处于失重状态,36~46 s的过程中,材料向下加速,处于失重状态,钢索的拉力小于重力,故在0~10 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故A、C正确,B错误;由题图可知36 s后材料开始向下运动,36 s时材料离地面的距离最大,故D错误.
答案:AC
练2 解析:在地面上,人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Fm=mg=500 N,在电梯中人能举起60 kg物体,物体一定处于失重状态,对60 kg的物体有m′g-Fm=m′a,可得a= m/s2= m/s2,D正确.
答案:D
练3 解析:根据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可知其处于失重状态,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可知其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超重状态为支持力大于重力,失重状态为支持力小于重力,由题中图像可知该同学重力大小为500 N,故A正确,B错误;人下蹲动作分别有失重和超重两个过程,先是加速下降失重,到达一个最大速度后再减速下降超重,对应先失重再超重,起立对应先超重再失重,对应题中图像可知,该同学做了一次下蹲一次起立,故C、D错误.
答案:A
核心素养·拓教材
典例 解析:由于∠BAC=θ,则可以判断AB竖直向下,以AB为直径作圆,则必过C点,如图,圆环在杆AC上的运动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可得mg cos θ=ma,2R cos θ=,联立解得tC=,可见从A点出发,到达圆周各点所用的时间相等,与杆的长短、倾角无关,可得tB=tC=tE答案:B(共54张PPT)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一、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运动情况
受力
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
二、超重和失重现象
大于
向上
小于
向下
等于0
g
(1)求货物在倾斜滑轨上滑行时加速度a1的大小.
(2)求货物在倾斜滑轨末端时速度v的大小.
答案:2 m/s2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24°-μmg cos 24°=ma1,解得a1=2 m/s2.
答案:4 m/s
解析: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2=2a1l1,解得v=4 m/s.
考点一 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
考向1 由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1 为了提升驾驶体验,为驾乘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驾驶环境,某品牌车具有AEB自动紧急制动性能并加入了AEB Pro功能.某车主对此性能进行了测试.该品牌车在平直的封闭公路上以v0=108 km/h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行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在AEB和AEB Pro功能作用下开始减速,车所受阻力f与车重力mg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图像,最终停在距障碍物1 m的位置.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1)该车开始减速瞬间的加速度;
答案:-10 m/s2,方向水平
(2)该车在1 s末的速度v1的大小;
答案:20 m/s
解析:该车做减速运动,则由运动学公式可得该车在1 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t1,
代入数据解得v1=20 m/s.
(3)该车从开始减速的位置到障碍物间的距离.
答案:36 m
考向2 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2 滑雪是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常见的体育运动.如图甲所示,在与水平面夹角θ=14.5°的滑雪道上,质量m=60 kg的滑雪者(含装备)先采用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x1=45 m;之后采取两滑雪板间成一定角度的滑雪姿势,通过滑雪板推雪获得阻力,匀减速继续下滑x2=15 m后停止.已知sin 14.5°=0.25,sin 37°=0.6,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求减速过程中滑雪者加速度a的大小;
答案:7.5 m/s2
解析: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此时有v2=2a1x1,mg sin θ=ma1,
代入数据解得v=15 m/s,
匀减速继续下滑的过程中,有v2=2a2x2,
代入数据解得a2=7.5 m/s2.
(2)如图乙所示,若减速过程中两滑雪板间的夹角α=74°,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均为F,求F的大小.
答案:500 N
【教你解决问题】——模型建构
关键信息 信息转化
(1)滑雪者先采用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 理想化模型:沿斜面加速下滑,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建构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有斜面倾角→计算出加速度→有加速位移和减速位移,结合加速时的加速度→计算出减速时的加速度
(2)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均为F 滑雪板受到沿雪面且垂直于滑雪板边缘的阻力(即雪与滑板间的挤压弹力)→两阻力的合力平行斜面向上→分析出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得出结果
题后感悟
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
首先,要提取“模型化”关键信息,如该题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两滑雪板平行的滑雪姿势(此时雪面对滑雪板的阻力可忽略);其次,要用“基本的概念、规律”分析实际中的问题(如该题中滑雪者与滑板整体的受力,力学中力的种类就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就容易分析出使滑雪板减速的力是摩擦力了.
练1 冰壶是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某次训练中,冰壶(可视为质点)被运动员掷出后,在水平冰面上沿直线依次经过A、B、C三点后停在O点.已知A、B间的距离x1=26 m,B、C间的距离x2=5.5 m,冰壶通过AB段的时间t1=10 s,通过BC段的时间t2=5 s,假设冰壶和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C、O两点之间的距离x3;
答案:0.9 m
(2)冰壶和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0.02
解析:假设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有
Ff=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f=ma,
已知a=0.2 m/s2,联立以上各式可得μ=0.02.
考点二 超重和失重
考向1 超重、失重的分析与计算
例3 (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如图所示,“套圈”活动中,某同学将相同套环分两次从同一位置水平抛出,分别套中Ⅰ、Ⅱ号物品.若套环可近似视为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则(  )
A.套中Ⅰ号物品,套环被抛出的速度较大
B.套中Ⅰ号物品,重力对套环做功较小
C.套中Ⅱ号物品,套环飞行时间较长
D.套中Ⅱ号物品,套环动能变化量较小
答案:D
考向2 超重、失重与图像结合
例4  (多选)(2025·山东聊城测试)如图甲中的塔吊是现代工地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图乙为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提升过程的运动图像(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10 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B.30~36 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
C.36~46 s材料处于失重状态
D.46 s时材料离地面的距离最大
答案:AC
解析:在0~10 s过程中,材料向上加速,处于超重状态,钢索的拉力大于重力,在10~30 s的过程中,材料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大小等于拉力,30~36 s的过程中,材料向上减速,处于失重状态,36~46 s的过程中,材料向下加速,处于失重状态,钢索的拉力小于重力,故在0~10 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故A、C正确,B错误;由题图可知36 s后材料开始向下运动,36 s时材料离地面的距离最大,故D错误.
答案:D
练3 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起立的动作,用计算机采集到的压力传感器示数随时间变化的F-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该同学重力约为500 N
B.该同学重力约为700 N
C.该同学完成了两次下蹲和起立
D.该同学完成了四次下蹲和起立
答案:A
解析:根据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可知其处于失重状态,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可知其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超重状态为支持力大于重力,失重状态为支持力小于重力,由题中图像可知该同学重力大小为500 N,故A正确,B错误;人下蹲动作分别有失重和超重两个过程,先是加速下降失重,到达一个最大速度后再减速下降超重,对应先失重再超重,起立对应先超重再失重,对应题中图像可知,该同学做了一次下蹲一次起立,故C、D错误.
等时圆模型——模型建构
(1)“等时圆”满足条件
典例 倾角为θ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与斜面共面的平面上方A点伸出三根光滑轻质细杆至斜面上B、C、D三点,其中AC与斜面垂直,且∠BAC=∠DAC=θ(θ<45°),现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小圆环(看作质点)分别套在三根细杆上,依次从A点由静止滑下,滑到斜面上B、C、D三点所用时间分别为tB、tC、t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B>tC>tD     B.tB=tCC.tB答案:B
1.(2025·湖南郴州测试)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电梯地板上放置一台秤,将物体放在台秤上.电梯静止时台秤示数为FN,在电梯运动的某段过程中,台秤示数大于FN.在此过程中(  )
A.物体受到的重力增大
B.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C.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下降
D.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上升
答案:D
解析:物体的视重变大,但是受到的重力没变,A错误;物体对台秤的压力变大,可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B错误;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则加速度向上,电梯可能正在加速上升或者减速下降,C错误,D正确.
2.如图所示,在重大节日或活动现场会燃放大型的礼花烟火.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向上射出时的初速度是60 m/s,上升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小始终与自身重力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则礼花弹从射出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和离地面的距离分别为(  )
A.6 s,90 m B.3 s,180 m
C.3 s,90 m D.6 s,180 m
答案:C
答案:D
4.(多选)如图所示,MA、MB、NA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M、N、A、B、C位于同一圆周上,C、A两点分别为圆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O点为圆心.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3个滑环分别从M点和N点无初速度释放,t1、t2依次表示滑环从M点到达B点和A点所用的时间,t3表示滑环从N点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则(  )
A.t1=t2 B.t1>t2
C.t2=t3 D.t2答案:BC
5.(12分)大型商场的螺旋滑梯是小孩喜欢游玩的设施,该设施由三段轨道组成,小孩从第一段OA轨道进入后,从第二段轨道A处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到B处,AB段总长为16 m,小孩在该段通过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规律为s=0.125t2(m),小孩在第三段BC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BC段长度为x=2 m,高度差h=0.4 m,小孩最终刚好停在C点处.小孩可视为质点,求:
(1)小孩在BC段的加速度大小;
答案:2 m/s2

(2)小孩与BC轨道的动摩擦因数μ.

6.(12分)如图所示为太空探索公司猎鹰火箭助推器回收画面.火箭发射时,助推器点火提供向上的推力,使火箭上升到40 km高空时,速度达到1.2 km/s,然后助推器脱落,并立即关闭发动机,在接近地面10 km处重启发动机减速并使助推器的速度在着陆时为零.火箭助推器运动过程中所受地球引力可视为不变,等于地球表面时的重力,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助推器重力的0.2,助推器推力恒定不变.
(1)求助推器能上升到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答案:1×105 m
(2)重启发动机前助推器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答案:1.2×103 m/s
(3)重启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是助推器重力的多少倍?
答案:8倍
7.(2025·湖南郴州测试)小胡用手机软件测量了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加速度,得到图甲所示图线(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为简化问题,将图线简化为图乙.已知t=0时电梯处于静止状态,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t=5 s时电梯处于失重状态
B.8~9 s内电梯在做减速运动
C.10~15 s内电梯在上行
D.16~17 s内电梯在下行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5 s时电梯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误;由图可知,8~9 s内电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B错误;由图可知,10~15 s内电梯在匀速上行,故C正确;由图可知,16~17 s内电梯在减速上行,故D错误.
(1)若m0=5 kg,F=100 N,空载时动光栅由静止开始运动,求第1 ms内的动光栅位移大小x;
答案:1×10-5 m

(2)若θ=10-2 rad,求(1)问中对应莫尔条纹移动的距离y;
答案:1×10-3 m

(3)若某次测量中连续两个时间间隔T内,A、B两点测得的I-t曲线如图丙所示.判断图中虚线对应的探测点,并求航天员的质量m(用F、d、T和m0表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