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8: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邮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
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斯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
在的空间一一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敢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休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
批衣村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速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问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
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训逝的文化,晰乡村叙事才集中瀑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
热潮,如刘充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贵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采鸿的梁庄等。作
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
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起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阳
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枕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
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
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隐”,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原,诗如“蹇先艾叙
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
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阜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
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购隐”。谢有顺曾
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
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斯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
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
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筑自李震《新乡村叙章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