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突破练19 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情感内涵
1.(2024·广东揭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 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③诗。
[注]①贾校书: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③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2)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6分)
短视频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①
远镜头 ②
特写镜头 ③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个字) ④
2.(2025·八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秋 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3.(2024·河南五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呈 小 村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命羽轻,归来喜有故人迎。
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疑是仓公②回已死,恍如羊祜③说前生。
夜阑相对真成梦,清酒浩歌双剑横。
[注]①小村:刘沐,原是文天祥的邻居和好友。文天祥在被元军押往北方途中逃出,回到南方,揭起抗元旗帜。德祐二年,诗人由南剑州进兵汀州,见刘沐等从江西起兵来迎,遂赋此诗。②仓公:汉代名医,医术高超,与扁鹊并称。③羊祜:晋代名将。他在五岁时,令乳母从桑树中探得邻人李氏亡儿所玩的金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运用比兴手法,以一片羽毛起兴,形象地概括了诗人九死一生的艰难身世。
B.“故人”指诗题的“小村”,“喜”字写出了诗人此刻的激动心情,和首句构成对比。
C.第五、六两句连用典故,表达了自己被拘得脱、重获自由后恍如隔世的复杂心情。
D.把剑横拿,是要作战的姿态。再加上纵酒高歌,显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悲壮意气。
(2)本诗与《过零丁洋》都是文天祥的爱国诗篇,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认知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4.(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
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①
陆 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诗为1194年陆游七十岁奉祠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春秋·举难》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怡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2)《红楼梦》第48回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5.(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谪。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官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起前两句借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景象,烘托了作者的悲凉心境。
B.词人正在楼内饮宴,因其身份,且又将离此南行,使宴饮气氛沉闷。
C.下片起前两句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淡云闲,胸中宠辱皆忘。
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
(2)请结合词上片的最后两句和下片的最后两句,简析词人抒写的思想情感。(6分)
6.(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赠徐安宜①(节选)
李 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②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大车扬飞尘(节选)
李 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徐徐,吹拂百里。《赠徐安宜》第三、四两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为后文写川光、日色等景象做铺垫。
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第五、六两句描写的情境氛围与张若虚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异。
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虽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
D.同样是刻画宦官的权势,“行人皆怵惕”与《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运用的手法不同。
(2)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7.(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①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②,刚道③有雌雄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平山堂: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所建。②天籁:《庄子·齐物论》说,“人籁”即箭管之音,“天籁”即自然之音。③刚道:“硬是说”的意思。④雌雄: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截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以实笔写景,描绘快哉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
B.“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交代新亭的建造,写亭台油漆色彩犹新,可以表现出亭主与自己的亲密关系。
C.“长记……”三句回忆曾在平山堂所领略的高远空源景色,以快哉亭的实景衬托平山堂的虚景,意在表达对恩师的思念。
D.这首词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艺术构思和结构波澜起伏、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请联系白头翁的形象与兰台公子的典故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D 解析 “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误,颈联意思是,眼看友人远去,山峦随着马匹行进,天色已晚,道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而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的行为。
(2)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 ②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 ③李益提笔伏案写诗(沉吟、叹息) ④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
2.(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项,“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故选C项。
(2)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
3.(1)A 解析 “运用比兴手法,以一片羽毛起兴”有误,只有将“命”比作“羽毛”的“比喻”,没有“兴”。
(2)①《过零丁洋》通过“山河破碎风飘絮”表明,诗人认为南宋江山破碎、社稷飘摇,国势已不可挽回。
②《呈小村》三、四两句认为地下运行的雷火终会破土而出、声贯九霄,暂时被山峰遮掩的月亮必会再度照耀四方,诗人以此表明南宋国势就如雷火和月亮,虽陷入低迷,依然还有斗争的希望。
4.(1)B 解析 “思乡思亲”错误,从诗歌内容看,写的就是日常家居的闲适生活,再加上山阴为诗人的家乡,故此句看不出思乡思亲的情感。
(2)示例一 我认同香菱的看法。①写出了日常生活情趣。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墨多”,两处细节凸显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②用语浅近却富有韵味。颔联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诗者。③对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和“多”,都能体现出严整之美。
示例二 我认同林黛玉的看法。①本诗只写居家的闲适之情,与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②过于重视格律技巧,有明显的雕琢痕迹,缺少自然之美。③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如果陷入陆诗这样“浅近”的误区,就很难写出像王维等人那样的大格局的作品。
5.(1)C 解析 “胸中宠辱皆忘”错误,后文说“何人此路得生还”,倾吐了词人压在胸底的心声,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可见此处没有“宠辱皆忘”,只是在浓烈的抒情中插入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
(2)词上片最后的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了胸中久抑的悲慨。词下片最后的两句使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故都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
6.(1)A 解析 “三、四两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错误,诗中的“清风动百里,老化闻京师”并非直接描写安宜的自然环境怡人,而是借清风之动,形容徐安宜的政绩已经影响到百里之外,甚至京师也有所耳闻,以此夸赞徐县令的政绩。
(2)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理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
7.(1)C 解析 “以快哉亭的实景衬托平山堂的虚景,意在表达对恩师的思念”理解错误,此处应为以虚衬实,通过昔日在平山堂赏景的淋漓兴致传达当日在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也以自己对恩师的仰慕,表达对张偓佺的钦佩。
(2)①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就能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表达词人身处逆境仍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和超然万物的潇洒胸襟。②词人着意描绘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形象,他的壮伟精神正是词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的风貌写照。③词人对宋玉雌雄之风说的议论,意在表达庄子所言“天籁”本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词人推崇的浩然之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