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23 探究古代诗歌诗论评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23 探究古代诗歌诗论评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6: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突破练23 探究古代诗歌诗论评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朝退书怀
韩 偓[注]
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注]韩偓(842—923),晚唐诗人。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刘季述叛乱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本诗大概作于此时。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皇权衰败,社会动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已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于寝楼西侧的书堂静坐,与诗题中的“朝退”相呼应。
B.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鸟儿养在书房已久,似乎能听懂人的呼唤,与主人一呼一鸣,相互应和。
C.第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窗外翠竹茂密,芟除一番才漏出缝隙,洒下月光,营造清幽恬静的意境。
D.颈联写诗人厌恶自己的拙作,无意在粉壁上题写自己的新诗,而是抄录古代圣贤的文章。
(2)学者霍松林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声声慢·为高菊墅①赋
张 炎②
寒花清事,老圃闲人,相看秋色霏霏。带叶分根,空翠半湿荷衣。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  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③、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
[注]①高菊墅:南宋初诗人,布衣终身。②张炎:宋末元初诗人。南宋覆灭后,家道中落,曾北游谋官,失意南归。③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来重步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将人名隐于句中,“寒花”“老圃”即“菊”和“墅”,耐人寻味。
B.“清事”“闲人”“荷衣”既点明高菊墅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
C.“沅湘旧愁”指对高菊墅的思念之愁,即使有黄金刻铸,也难慰相思。
D.菊生秋日,故言“不许春知”,此句也暗指醉中幽怀,不愿世人知晓。
(2)后人评价此词下片“似旷达而实痛楚”,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
方 干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
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
[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关心和帮助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
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诗人写诗和观景的地点。
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
D.尾联上句暗示诗人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
(2)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
韦 庄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①去后苔生阁,嵇阮②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注]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②嵇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
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伤  春
孟 郊
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
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
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
春色不拣墓傍株,红颜皓色逐春去。
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
令人惆怅山头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春天的青草和河水,和十年征战而满含血腥之气的城郭形成反差,肃杀意味浓厚,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照应首联,揭示造成城郭现状的原因,二、三月本是春日花开的时节,但此时因为战乱,花朵却晦暗不明亮。
C.“旋风”和“莺啼燕语”打破了“千里无人”的安静,鸟儿的鸣叫使得荒城有了生机,动静结合,颇有意趣。
D.“不拣”“逐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留春不住的惜春之情;“墓”字两次出现,更增添了荒芜之意。
(2)苏轼说:“郊寒岛瘦。”孟郊之诗,多苦寒之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孟郊诗作之“寒”的。(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词人以花谱所记“姚黄”,写出昔日洛阳牡丹的名贵和美丽。
B.芍药和琼花虽也美丽,但若要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与之相比,也确实委屈了牡丹。
C.旧日王侯家的园圃今天已长满荆莽,狐兔寄居其中,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
D.本词构思精妙,一反咏物词摹物言志的写法,鲜明的对比之中饱含深沉的情感。
(2)刘克庄生活在南宋王朝濒临覆亡之际。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词“是时代的悲歌”,同时“它对现实的批判性也有所加强”。请结合本词,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赠怀素草书歌行(节选)
李 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C.本诗中,诗人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将进酒》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6分)
8.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早春野望
王 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①。
野  望
杜 甫
西山②白雪三城③戍,南浦④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边亭:报警的烽火台。②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山。③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因吐蕃时相袭扰,故驻军戍守。④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首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次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色彩对比鲜明。
B.杜诗颔联写海内处处战乱,诸弟流散,诗人自伤流散。王诗“边亭”也含有战乱之意。
C.王勃比较含蓄,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柳、边亭,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得生出了羁旅愁思。
D.杜诗中间两联连用对偶,将诗人家国之忧、身世之感、报效国家之心展现出来,同时也难掩惭愧之情。
(2)明朝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杜诗的首联。(6分)
参考答案
1.(1)D 解析 D项,“厌恶自己的拙作”理解错误。诗人无意题写自己诗作,而是抄录古代圣贤文章,这是一种谦恭精进的说法,并非真的厌恶自己的作品。
(2)①诗人进取心之正。晚唐时期,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但诗人劝勉自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能停息,表现了诗人的进取之心。②诗人家国情怀之正。藩镇割据,中央皇权日益衰败,诗人退朝之后,在享受生活之余,依然不忘读书人的本分,不忘家国生民,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强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晚唐之正音”。
2.(1)C 解析 C项,本词是借揣想隐者高菊墅的心绪来写自己的心境,并非表达对高的思念。另外,高菊墅与张炎并非同时代人,并不相识,说“思念”“相思”本也不妥当。“沅湘”借用了屈原典故,“沅湘旧愁”指思故国之愁。
(2)似旷达:抒情主人公借花饰帽,以此安抚内心幽怀,“休怨”表明仿佛已可消弭所怨。采摘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众多坎坷,仿佛皆可“一笑”置之。实痛楚:然而若为真旷达,就不会犹豫,也不会“怕”,赏菊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宽慰,失国之痛、多舛之途使得“痛楚”成为词人内心深处的真正底色。“东山”典暗指“用世”,“东篱”典暗指“弃世归隐”,“似”“还似”表露出词人内心深处在继续谋官、决然弃世两者间的矛盾挣扎之痛。末句用对比手法写出纵归隐也难如晋时的陶渊明那般可得心中自由的失落与痛苦。
3.(1)A 解析 A项,错在“悲戚的心情”。从全诗看,诗人微有伤感,但到不了“悲戚”的程度。
(2)①诗的尾联大意是说,怎能料到自己会长期寂寞,但相信政治清明的时候是有特别公正的人的。意思是,段成式就是一个至公之人。诗人以这样的赞美,请求段成式伸出援手来帮助自己。②这种请人提携之意,其实在颔联中已隐隐透出,所谓“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是说自己很是孤独,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段成式能够成为一同喝酒的人。这就为尾联表达请求之意做了铺垫。
4.(1)B 解析 B项,“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之情。
(2)①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②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以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
5.(1)C 解析 C项,鸟儿的鸣叫使得荒城有了生机”“颇有意趣”错误。鸟鸣以动衬静,更增添了荒城的悲凉意味,并无“意趣”。
(2)①意象上的“寒”:意象选取和意境表现上多愁苦景物,无过多鲜艳明丽的景色。“花冥冥”“千里无人”“荒城”“墓傍”,渲染了凄苦冷清的氛围。②情感上的“寒”:体现了对民生寒苦的关注,表现了诗人伤春的忧愁和对战争的控诉。③语言风格上的“寒”:语言风格悲凉低沉,充满了对时代的悲慨,沉郁寒凉。
6.(1)C 解析 C项,“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表述错误。词中“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两句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这两句从侧面表现了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而非“直写”。
(2)①词人通过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托忧国伤时之情。当时,洛阳落入敌手,国运衰微,曾经国色天香的牡丹如今再也无人欣赏,沦落得与荆莽狐兔为伍,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②“莫说中州,怕花愁”,实则是写光复国土无望,表达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光复中州的愤恨愁苦之情。③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忘记了家国之忧,词人也借牡丹与芍药之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宋王朝的批判。
7.(1)B 解析 B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理解有误。“凡几家”意为“多少名门大家”。最后两句以夸张之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
(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落花飞雪”“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潇洒自由,汪洋恣肆,展示了豪迈激昂的笔调。③诗人在这两首诗中都直抒胸臆,“古来圣贤皆寂寞”“家家屏障书题遍”,真诚流露,毫不掩饰自己的主观情绪。可见,本诗确是李白所作。
8.(1)B 解析 B项,“王诗‘边亭’也含有战乱之意”错误。结合“花柳映边亭”可知,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边亭”在诗中只是表达一个地点参照,并无战乱之意。
(2)①诗人由白雪皑皑、三城边防堡垒,流露出忧国之情;②由送别之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