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28 语言表达连贯(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28 语言表达连贯(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9: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语言文字运用
突破练28 语言表达连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地球上,除了亚洲象,还有数量众多的非洲象。和亚洲象一样,非洲象通常不被认为是迁徙物种,不过, ① 。非洲象一天可运动40至50千米,其运动规律有迹可循,在每天运动的范围内,必须有水源和食物。(      ),非洲象主要是通过移动来寻找水源和食物的,最后还要回到它原来的栖息地。
非洲象这样的移动,会伴随着多种组合情形,包括天然水源加天然食物,人工水源加天然食物, ② ,人工水源加人工食物。如果非洲象进入人口稠密区, ③  一般来说,分为轻度干预、中度干预和重度干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鸟的迁徙,和非洲象的迁移是完全不一样的
B.非洲象的迁移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鸟的迁徙来说
C.非洲象的迁移,和鸟的迁徙是完全不一样的
D.鸟的迁徙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非洲象的迁移来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9分)
天气一冷,食欲就会上升。但是吃高热量的食品,不等于能让身上暖起来。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供暖工厂,这个工厂的燃料就是食物当中含热量的成分,包括脂肪、淀粉和糖;工厂的燃烧锅炉就是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工厂的产品就是人体制造出来的能量。吃大量的高热量食品, ① 。没有燃料工厂必然会停工,所以,长期来说,每天吃的食物太少,热量太低,人肯定是不抗冷的。
但是,即便这些燃料堆积如山,也不一定能够顺利、高效地燃烧,让锅炉充分放出热量。假如人体细胞当中的“锅炉”——线粒体太少,那么,就算有足够的燃料,产出的热量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多得密密麻麻,所以一个人身上的肌肉越多,越充实发达,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就越大。而身体中的脂肪比例越大, ② ,因为脂肪细胞中只有大量油脂,线粒体少得可怜。因此, ③ ,而脂肪比例高的人产热能力差。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4.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B.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
D.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10分)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在中年时期新陈代谢具有稳定性。从20岁到60岁,人体每天的能量消耗非常稳定,我们许多人成年后体重的增加并不能归咎于新陈代谢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 A ,但这要到我们60岁时才会发生。①60岁后,新陈代谢每10年会下降7%左右。②到了90多岁时,男性和女性的日常能量消耗平均比50多岁的成年人低20%~25%左右。③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下降,尤其是肌肉量的减少,会加快新陈代谢降低的速度。④健康的标志是在老年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甚至可以预防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与衰老相关的疾病。
⑤无可厚非,一口生日蛋糕对一个7岁的女孩、她的中年父亲和年迈的祖母来说,有着不同的作用。小女孩吃下的这一口蛋糕很可能被生长细胞笑纳,从而促进身体发育;她的父亲可能会用于维护保养,修复一天中累积的微小损伤;对于祖母来说,她的衰老细胞可能根本无法有效利用蛋糕的热量, B 。事实上,对我们任何人来说,如果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多,多余的热量最终都会变成脂肪。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A.
B.
6.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生气对人体的损伤不光是日积月累的,还有可能触发一些急性、危及生命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甚至经历过。生气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触发因素,让中风、心律失常、心梗等各种风险攀升。《欧洲心脏杂志》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愤怒爆发后的2小时内,缺血性中风发生风险上升3.62倍,心梗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高出4.74倍。即使在中度愤怒的情况下,室颤风险发生率也要高出3.2倍,强烈愤怒则更是高出16.7倍。还有一项近5万人的队列研究,经过9年的跟踪发现,经常生气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23%,房颤和心衰风险分别增加16%和19%。
生气不光是对心血管有伤害, ① 。它不仅能诱发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问题,对大脑也有损伤,让神经细胞连接数量减少,记忆力下降,让人更容易焦虑、失眠。长期生闷气还会影响内分泌,改变皮质醇的分泌规律,影响免疫力、性激素分泌,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
愤怒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能够给我们动力,有助于推动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气大确实伤身,不论是一次性的暴怒, ② ,都对身体不好。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文中加点的“确实”,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屋子又宽绰又豁亮,确实不赖!
B.郦道元注《水经》,考证确实。
C.他确实有一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D.这时的梁永生,确实是正在一面听汇报一面想问题。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8分)
①一个人,若无向导的带领,无意间闯入阿万仓湿地,站在阿万仓的高台上看草原上的黄河,会被安静的黄河瞬间击中。②如交响乐高潮过后停止的那个瞬间,空白,放大的空白,有让人眩晕的美。③美有时候是一种暴力,会让人有窒息感。美从来都是主动的,美主动占领平庸的生活。美是湿润的,有侵略性的。④若一个人是孤独的,不建议来阿万仓,眼前如此美好的景致,会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
河流,羊群,草原,大雨。阿万仓段的黄河草原绿如蓝,黄河像一台草原上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将草原与河流织在了一起。我们抵达阿万仓的时候,天空灰蓝交杂,蓝色的部分像湖泊,而灰色的部分如圆月之夜的月光。那么美好的构图,让我们四个人同时尖叫,而后失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久存,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一朵云彩折叠了另一朵云彩。灰色如果抒起情来,便是乌黑的云朵。阿万仓晴朗的天气不多,即使是太阳当空,也可能随时飘一阵雨。这是黄河上游的常态。
★10.“该如何描述阿万仓的安静呢 ”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1.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结合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呈现出阿万仓的色彩魅力的。(5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
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中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串全书的主要线索。《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面。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唱出了热烈的颂歌和沉痛的悲歌。
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示贾府衰败和获罪的原因,指出虽有贾氏自身的罪孽,但主要是最高统治者奢靡挥霍和加罪的结果,用血和泪控诉最高统治者对无辜者制造的人间悲剧,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
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      ,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品读汝自知。
★12.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4分)
13.文中几位学者的解读各有不同,请概括文段涉及哪几种主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6分)
14.小说具有多义性,成语也具有多义性。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阐释成语的多重含义,并就其中一层含义举出一个高中语文教材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实例。(5分)
不绝如缕  短小精悍  豁然开朗
七、(2024·河北承德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7分)
站在银川腹地,远观贺兰山。山在沙与水的重重包围中岿然矗立。 ① 的山体,似强壮的臂膀,将银川揽在怀里。山上 ② 的树木,矢志不渝地将贺兰山一再拔高。
贺兰山是大自然硕大的衣橱,收纳着草木的全部衣裳。四季流转,所有的草木都会在相宜的季节从衣橱中翻找出自己的衣服穿在身上。山中的每一日,盛装的草木都在欢度它们的节日。
而贺兰山下的戈壁滩, ③ ,铺满乱石。棘刺尖利,砾石坚硬,站在上面,硌得脚疼。
坚硬的石头是别在贺兰山上的徽章。(    )如果没有裂痕,你叫细碎的草籽如何抓住那些庞大而坚硬的石头 石缝向天,承接着时光,也迎接了雨水和阳光。当种子落进石缝后,它们就会在时光中演绎出眼前的美景。石缝是贺兰山留给生命的通道。一座山的格局,不只是体态的巍峨和高大,更是让所有想留下来的生命能够繁衍生息。
贺兰山,以不同的形态屹立。坚硬的石头,在雨水的滋养后,有新的皮肤在滋长,每一棵草都是石头四时变换的表情。我会在闲暇时手握一把草籽,爬上贺兰山,将它们撒进山里,这是我对这座山充满敬意的拜谒。
15.下列诗句,与文中加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意境和谐。不超过30个字。(3分)
1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以“粗粝的树木”为对象,重新写一句话,要求意境和谐,语体相近。(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本段阐述的是非洲象的迁移,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排除A、D两项。B项,“对于鸟的迁徙来说”与下文“非洲象主要是通过移动来寻找水源和食物的”明显不搭配,排除B项。
2.①非洲象有长距离迁移的行为 ②天然水源加人工食物 ③人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3.①就是给工厂提供燃料 ②线粒体总量就越小 ③肌肉多的人产热能力强
4.C 解析 文中的破折号和C项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5.A:新陈代谢会下降 B:只是将其储存为脂肪
6.②句,删除“左右”。④句,第1分句改为“在老年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是健康的标志”。⑤句,“无可厚非”改为“显而易见”。
7.B 解析 B项,“考证确实”中的“确实”,是形容词,意思是真实可靠。A、C、D三项中的“确实”与文中加点的“确实”,都是副词,意思是“的确”,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8.还有一项针对近5万人的队列研究,经过9年的跟踪发现,经常生气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23%,房颤和心衰风险分别增加16%和19%。
9.①还会带来全身性的伤害 ②还是长期处于愤怒情绪中
10.B 解析 放在第②处,承接上句的“安静的黄河”,引起下句对“阿万仓的安静”所做的比喻,描述充分,句意上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11.①晴天时的黄河草原是“绿如蓝”,天空是“灰蓝交杂”,作者用“织布机”“湖泊”“月光”等生动的比喻,精准呈现出阿万仓蓝绿交织、明净澄澈的静态美。②由晴转阴时,“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云朵又由“灰色”变为“乌黑”,作者用“吞噬”“折叠”等动词和“抒起情来”等拟人的修辞手法,呈现出阿万仓天空色彩变化的动态美。
12.示例 一段时代悲歌 亦嗔亦怒 亦喜亦悲
13.①封建家族衰亡;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③宝黛爱情悲剧;④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⑤影射曹家破败(作者身世说)。
1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如《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是指洞箫声细微悠长。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就是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就是指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15.D 解析 文中加点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贺兰山上的石头”比作“徽章”。A项,“手可摘星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了山寺之高耸入云的特点。B项,“沉鳞竞跃”用“鳞”代指鱼,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梨花”。
16.①绵延不断 ②错落有致 ③荆棘丛生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比作“衣橱”,形象地写出贺兰山上草木的多姿多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木”人格化,生动地表现出草木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把每一天都当作节日的充满生机的情态,突出了作者对贺兰山的喜爱与赞美。
18.示例 龟裂的石缝是山上每一种植物通往土地的必经之路。
19.示例 粗粝的树木,在时序的轮转中,有新的枝叶在生长,每一片叶都是大山四时更替的见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