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语言文字运用
突破练32 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将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4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你告诉她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姗姗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
2.某中学研学旅行团来到了安徽桐城六尺巷。此时,正值景区举行“以和为贵”的文化宣传活动,你是采访该活动的志愿者。请根据下表中的小贴士,从不同角度评析采访问题,完善采访提纲。(6分)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外地游客
采访目的 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采访方式 直面采访
采访问题 问题一:游客,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安徽桐城。俗话说“以和为贵”,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问题二:游客,其实“六尺巷”得名于一个典故,因此,您对景区的建设,有什么建议吗
提问技巧小贴士:①要有亲和力,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②要有针对性,符合采访目的;③表意要清晰,语言要有逻辑性
3.以下是四幅“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这些图标彰显了冰雪运动的特色和魅力。请从以下图标中任选一幅,配上一段文字,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如今,伴随新媒体的流行,一些年轻的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收获了流量。对此,有人颇有微词,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过度曝光和商业化,有失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对于大部分戏曲院团而言,创排新戏乃至巡回演出,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罕有“市场”。如果还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 ① 。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 ② 。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这些年,戏曲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谅·鸿》,在B站跨年晚会惊艳了许多年轻人;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不只是破圈,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 ③ ;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线下舞台,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毕竟,戏曲是“唱念做打”的艺术,不能只有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老唱段。与此同时,中国戏曲的薪火相传,是源于《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一个个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戏曲直播,还需要在流量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文段中“窃”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后舍弟成名,举家感戴,没齿不忘也。
B.足下一人独处,夜深不寐,得无畏怖耶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仔细看来,令爱这幅画作的确颇有意趣。
★6.请结合第三段的相关内容,给参与“直播”的戏曲演员拟写一条职业发展的提醒。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3分)
(2024·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长得酷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 ① 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
说来惭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谚:“麦子黄,枣花香。”
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我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挤挤挨挨地开着,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 ② ,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荡涤。在远处,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 ③ 地藏在叶间,就如一群羞涩的小女孩。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莲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在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 ④ 地孕育果实,没有丝毫保留,过不了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 ②
③ ④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不合逻辑之处,请指出并说明。(3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主持人:我们能不能专注于思想,少在那些技术性工作中浪费时间呢
哲学家:你做技术性工作时要是觉得纯粹是在浪费时间,那你无法从事学术工作,就像一算棋就感到枯燥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专业棋手。该算的地方你不算,能算清的地方你算不清,恐怕你也很难培养出正确的感觉。超人一等的感觉是随着训练一道培养起来的。
主持人: ①
哲学家:“技术”这个词也不是坏词。维特根斯坦经常用反感的口吻说到哲学和哲学家,可是同时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哲学”命名的。这样以双重方式看待哲学,我想不是他们的个人感受,而是哲学本身的性质使然。哲学一端接着我们的基本感受和领会,另一端接着形式化的逻辑框架,生命之谜和逻辑疑难互为表里。
主持人: ②
哲学家:我想狭义的哲学不是必需的。是否一定要产生哲学这种高级形态的精神形式 我觉得,那就像一座漂亮的宫殿,印第安人没有故宫,可是他们照样生活。高级文化形态,它没有的时候并不必然有,但一旦有了之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装饰。每个民族都要关心自己的基本概念的意义,哲学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
10.请根据哲学家的回答,补写空缺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4分)
①
②
11.请用一个条件句,概括哲学家回答第一个问题的观点。(3分)
★12.请以主持人的身份,面向青年学生,为上述访谈内容,写一段不少于100个字的总结语。(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7分)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 ① 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 ② 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
②
★14.“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请从16点中任选两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两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不超过100个字)(5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A.姗姗,小李说他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里找你妈妈行不行。
B.郭老师,小李说他今天上午不来语文组找您了。他让我问您,明天晚上去您家里找您行不行。
2.①问题一先向外地游客表示欢迎,拉近了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有亲和力。②问题一提问游客如何理解“以和为贵”,有针对性,符合采访目的。③问题二是关于景区建设的,与采访目的无关,没有针对性。④问题二缺少问候语,且提问内容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没有逻辑性,表意不明。
3.示例 花样滑冰:冰刀与冰面亲密接触,在跳跃与旋转中,像旋风一般,展现柔美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4.①因小失大(或:得不偿失) ②故步自封(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③无可厚非
5.A 解析 “窃”,句中意思为“私自,私下”,谦辞,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时的自谦。A项,“舍弟”,谦辞,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与“窃”的用法一致。B项,“足下”,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C项,“执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D项,“令爱”,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
6.因为戏曲是“唱念做打”的艺术,且需要注入更多文化含量以获得持续发展,所以戏曲演员不能丢了线下舞台,沉湎于手机屏幕,误入职业穷途。
7.示例 ①悄然无声 ②沁人心脾 ③羞羞答答 ④竭尽全力
8.“莲花闹嚷嚷”不合逻辑。“桃花艳”“梨花白”一般在阳春三月,莲花花期在夏季,所以“莲花闹嚷嚷”与“桃花艳”“梨花白”同时出现不合逻辑。“莲花闹嚷嚷”与“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同时出现也不合逻辑。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红枣比作红玛瑙,生动地表现出红枣色泽的光亮,也与前文“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相呼应。
10.①哲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生命感受(内在生命) ②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没有哲学吗
11.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训练,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工作(更好地专注于思想)。
12.“哲学”一词似乎很高深莫测,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存活于我们的生命体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历史使命感”。新时代的青年们恰似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我相信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去绘画未来的蓝图,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我们要了解自己身处何方,自己的时代身处何方,这样才能让未来作为可能性展现出来,让中国走得更快更远!
13.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②潜移默化
14.(1)“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拉丁美洲被现代文明排斥的现象看到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的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其原因在于作者奇特的成长环境。
(3)“意境深远”:作品透析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4)“用词贴切”:“浸淫”一词精准地展现了孤独在字里行间的弥漫状态。(选择其他词语分析亦可)
(5)“见解新颖”:对“孤独”的认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新颖独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