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突破练1 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推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公众科学,也称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职业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以公众广泛参与为其鲜明特征。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目前,公众科学项目已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使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投入的科研活动能通过信息化平台顺利开展。
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
与有着近百年的现代公众科学发展历史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明显存在着起步较晚、公众参与度较低、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与整合能力较差、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等不足。此外,很多数据无法及时公开或共享,限制了公众科学家和爱好者参与其中来提高数据质量的途径,也限制了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摘编自张健《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
材料二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科学研究职业化之前的研究都是“公众科学”,如孟德尔、达尔文等均为业余科学家。1837年惠威尔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奖章”,因为他从数千名居住在海岸边的居民志愿者那里得到了百万次的观测数据来检验潮汐运动理论。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1996年,伯尼在《公众科学:一种实验室传统》一文中,将这种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的研究形式称为“公众科学”。伯尼指出,公众科学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也帮助公众掌握了观测技能,了解了科学调查的过程。这暗示了公众科学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潜力。
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
随着公众科学研究的开展,各国逐渐认识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和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与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等观摩式科学教育方式不同,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为了探索这种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多项公众科学项目,如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公众科学在线”。研究发现,公众在参与科学项目之后,不仅在科学知识层面有增长,而且他们开始理解科学的特征和本质,进而提升了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继续参与的兴趣。
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研究的距离,但仍没有突破“公众理解科学”范式下的科学家与公众的不平等关系。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另一位公众科学概念的提出者欧文认为科学不是普遍真理,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他强烈地反对“公众理解科学”模式忽视公众知识和专长的立场。他的观点契合了“民主模型”的基本观点。“民主模型”认为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问题也具有发言权,强调了公众与科学家的平等地位。这种理解激励参与其中的公民与科学家一道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来解决科学在真实社会中的棘手问题。所以欧盟把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实现负责任创新的方式,借以改变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和鸿鹏、胡万亨《为了科学,还是为了
公众 ——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众科学是以公众的广泛参与为鲜明特征,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
B.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不是扩展科学知识,而是让公众更多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以及手段。
C.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但事实上由科学家主导设计,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D.公众科学研究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它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公众提升了科学素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众科学研究已经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
B.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公众参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管理与整合、及时公开或共享研究数据,有利于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C.惠威尔创造了“科学家”这个词,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区分开来,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
D.伯尼提出了由科学权威驱动的公众科学理念,而欧文提出基于“民主模型”的公众与科学家平等、意在改变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公众科学理念。
3.下列选项中,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住在伦敦东部乡村时,以写信作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通过与许多朋友和旅行者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生物观察记录。
B.牛津词典将“公众科学”定义为“由一般公众来承担科学工作,通常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或在其指导下完成”。
C.一位植物爱好者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的植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通过拍照存档、上网比对等方法识别出86种植物。
D.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Foldit”中,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仅用不到三周时间就帮助科学家破译了一种艾滋病病毒的酶结构。
4.概括“公众科学”这一研究方式的优势。(4分)
5.某滨海城市拟推广海藻养殖。前期,相关部门设计了公众科学项目“海藻调查”。下图是该项目实施流程图的初稿。根据材料内容,从调查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提出补充完善建议。(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 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认识到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而到了游牧时代,人们开始驯养野兽,并不断地寻求水草来养活自己的牲畜。具体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观察得敏锐,反映不同动物区别的细致。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才会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
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致混淆,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知道,文字和图画是不一样的,文字要在自身的符号体系中找到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区别;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猝) (默) (狱) (独)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蹿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 《说文解字》有一个解释,“犬暂逐人也”,“暂”是“快速”的意思,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什么狗呢 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上面第三个是“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和“狱”字有关的,还有“坐”字,也有“诉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狱”字说,“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解:“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什么狗呢 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作护卫来看守,还可以放牧。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当然,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出现之前的古老文化之所以没被保存下来,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C.原始时代,人类与动物共生共处,这为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及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提供了条件。
D.“猝”“默”等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汉字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符号化文字。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系统是因义构形的文化活化石,我们可从古人描述穿着的“葛衣”“襟袖”“绫罗”等词语中知晓“葛”“襟”“绫”的质地。
B.“牛”是甲骨文中较早产生的象形字,据此推断,《诗经》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中的“特”,可能指含牛在内的兽类。
C.古人在创造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抓住动物外形的显著特点,既要逼真形象,又要做到物与物之间不混淆。
D.汉字中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农耕用具“耒耜”、农耕行为“耕耘”等字词中获得启示。
8.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小篆中,“草”写法为“”,“禾”写法为“”,“兼”写法为“”。
B.《说文解字》中,“竹”为“冬生草也”,“木”理解为“凡木之属皆从木”。
C.“男子”的“男”原为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其中的“力”即为农具。
D.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一万年前,中国就已开始栽培水稻。
9.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仿照例句,对下列文字进行解读,体现古人对动物观察的敏锐。(4分)
汉字 甲骨文 解读
鹿 突出头上枝杈般的犄角
鸟
燕
龟
鱼
10.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认知,班级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下列文字中选取两个汉字,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功能两方面,对所选汉字进行解说。每个字的解说不超过60个字。(6分)
突 休 尘(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项,“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第三句指出,公众科学是“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材料一第一段第二句说的是“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不等于“非传统”。B项,“不是扩展科学知识”错误。材料一“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和材料二“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都指出公众科学项目要产生新知识。C项,“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错误。由文中“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等处来看,表述过于绝对。
2.C 解析 “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错误。因果不当,由原文“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无法推出“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结果。
3.B 解析 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A项,达尔文与朋友和旅行者交流生物观察记录,不能说是指导他们进行研究。C项,是科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不是公众科学项目。D项,突出了志愿者的作用,与原文观点相反。
4.①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②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③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
5.①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②实施过程中,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③调查结束后,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6.A 解析 A项,“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错误,古老文化只是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不是选项中的“无法进入历史记载”,选项曲解了文意;且“缺乏载体”也不准确。
7.A 解析 “‘襟’……的质地”错误。“襟”指衣服的款式和部位,而不是“质地”。
8.C 解析 A项,几个字显示了人类从草木,到与自我生存相关的禾苗,再到手握禾草;B项,《说文解字》把竹解读为草本植物,木是木本植物,再到“凡木之属皆从木”,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的清晰认识;C项,“男”是“用力于田”,只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没有直接言及与“草木”的关系;D项,“水稻”是“禾”的其中之一,而“禾”又是草木的一种。
9.鸟,突出啄虫的嘴巴;燕,突出飞行的两翼;龟,突出凸起的背壳;鱼,突出鱼鳍和鱼尾。
10.突:犬从穴出,猎狗追逐猎物,要迅速飞快地从洞中奔跑出来,即“突然”,从中可看出狗在古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休:人在树旁,靠在树上休息,古人劳作,能背靠树木且在树荫下休息,是一种享受,故“休”又代表美好、喜悦、吉利。尘(塵):鹿在土上,表示奔跑,鹿优雅,跑起来轻盈,扬起的尘是细小的,鹿浑身是宝,人们愿意追逐,故有“逐鹿”之说,表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