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小说阅读
突破练5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我们家的独轮车
韦如辉
我们家一直珍藏着一辆独轮车。枣木轮子,槐树架子,间隔一人有余的两个车把之间,系一根牛皮材质的挎肩带子。
父亲把它安放在一个单间里。尽管房子翻盖了好几回,它却一直享受着父亲给予的特殊待遇。
父亲坐在轮椅上,一根食指点了再点说,我就是推着它入的党。父亲的食指最后回到自己的胸膛,眼睛泛起了一层水色。
父亲在党五十五年,七一前夕,中共市委组织部还派专员,给他老人家送来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
时间回放到五十七年前。
一场大暴雨,把村东头的石桥冲塌了。村子北面临河,河水长年累月从村子周围转了一个大圈,之后顽皮地一路东去。可不得了,那座有百岁高龄的老石桥,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
大伙儿眼睁睁看着石桥倒塌,又眼睁睁看着咆哮的浊浪把一块块散架的石头携带而去。队长嘴里噙一根铜烟杆,把一脸的愁从黝黑的皱纹里,一缕缕抽出来,混合着烟雾,飘散到水汽浓重的空气里。
天气放晴,队长召集大伙儿商议,怎么能把石桥建起来
父亲那年二十四岁,正值身强力壮。他老人家从人群里站起来,举起右拳,立在肩头,铿锵有力地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
大伙儿的目光,一齐射向父亲,其实心里在嘀咕:怀远有两座山,也是平原大地上少有的两座山。可是,离这里六十多公里,怎么去 又怎么把石头运回来
队长噙着烟嘴的两片嘴唇,像一副小竹板,吧嗒吧嗒地响。目光转回来的大伙儿,期望他能说一句话儿,而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却是一缕缕呛人的烟味儿。
队长上午凫水去了公社,下午又凫水回到村里。他来到父亲跟前,把一只湿漉漉的大手搭在父亲肩头,垂头丧气地说,少林呐,咱们上怀远拉石头吧。
放倒两棵大树,造了三辆车。父亲带领五个人,蹚过小河,披星戴月,向怀远的方向出发。
父亲每次说到这里,总要停下来喘口气,好像走路累了,坐下歇歇脚。
每当这个时候,我急忙给父亲递过去一杯温开水,让他老人家润润嗓子。去年,他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嘱咐千万不能激动、不能劳累。
我问父亲,你们拉石头总共去了几趟 在路上歇了多少脚
父亲笑了笑,露出一嘴仅有的三颗黑黄牙齿,伸出一只手,在空中翻过来翻过去。当他把我的眼神都翻花了的时候,挤出来一句话儿,一百二十一趟,来回二百四十二趟。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盯着我的眼睛,似乎问我满不满意。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他老人家没有回答,或者说根本记不起来了。我点了点头,再点了点头,表示相当相当地满意。
大前年,父亲双腿静脉曲张,严重变形,再也站不起来了。
我心想,父亲可能是因为用脚过度,才患上腿疾的。这个话,我跟我儿子说过。
父亲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告诉我,没有的事儿,都是命!
石桥重新建起来,至今还在用。当然,它已经不是我老家村子唯一的出路。如果它命名为一桥,二桥、三桥、四桥都分别诞生了。
父亲使用过的那辆独轮车修了散,散了修,早已不成样子。直到村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父亲的强烈请求,队里把独轮车分给了他。
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即将住上楼房的喜悦溢于言表。
父亲的忧郁,一天天在叹气中蔓延。我自然知道父亲忧郁的原因,他老人家一定在担心,那个心肝宝贝独轮车怎么办
我说,爸,咱们把车捐给博物馆吧,那里更具有珍藏和教育价值。
父亲眼睛里闪出一道亮光,点了点头。
联系好博物馆,父亲让儿子和我分别推着他和独轮车,去了队长的墓碑前唠叨。父亲扭过头对我的儿子说,做人不能忘本哪。当年,修好桥,老队长介绍我入的党啊!
我嘱咐儿子多拍几张独轮车的照片,留给爷爷作个纪念,说不定哪一天你爷爷……往下的话儿,我没说出口,一股热辣的东西突然堵塞在胸口。
递给父亲照片的时候,他从胸口颤抖着掏出一张油印的《拂晓报》。报纸的右下方有一张模糊的插图,一个弓腰搭背的老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粮食。下面有一行依稀可辨的小字:支前英雄。
我当然知道,《拂晓报》是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创办的,是他强军杀敌的三大法宝之一。
父亲说,这张报纸是他父亲留下来的,里面的老人就是以他为原型画的。
我眼眶里噙满泪水,尽可能不让它在父亲面前流下来。
我掏出手机,对着老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连同他手中的报纸,快速按下了快门。
我想,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和报纸送到博物馆!把历史告诉后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气放晴大家商议重建石桥时,父亲坚定地提议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却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
B.父亲每次回忆拉石头的经过,总要停下来喘口气,说明当年的辛苦劳累让他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
C.“我”推测父亲的腿疾与用脚过度有关,但在父亲看来,腿疾是命中注定,可见父亲有迷信的一面。
D.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为即将住上新楼而欣喜,父亲却因无处妥善安置独轮车而日益忧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强调独轮车的普通材质和它受到的特殊礼遇,利用反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用对比。如暴雨冲垮石桥,“大伙儿”与父亲态度的对比,队长毫无作为与父亲积极作为的对比。
C.小说语言质朴,却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把一脸的愁……一缕缕抽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贴切。
D.小说跨越时空,人物涉及祖父、父亲、“我”、儿子,在看似不经意的人物设定中其实蕴含着深意。
★3.小说中回忆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把“我们家的独轮车”送进博物馆,你认为这一情节设计是否合理 为什么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桂 圆
李春华
家乡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家谱记载,先祖常给地方官吏看病。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
谁承想,国运不济,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再燃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以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特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一千多种,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大人们围着爷爷,听他讲中药材的学问。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 哎呦喂,皮肉是滋溜滋溜的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为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他跟我挤眉弄眼。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 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吮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安叔叹口气,唉!眼下,这算好吃的了。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车马。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馋。四下瞅瞅,又抓了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
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囊中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白天我跟没事人似的瞎淘,到了晚上就不安生了。爷爷,我再也不敢拿桂圆肉了……母亲叫醒我,我惊出了一头冷汗,原来是做了噩梦。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购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我凑到安叔跟前,他吃了一惊,刮了下我的鼻尖,小子,半夜了,快去睡觉!
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要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双方言语不和,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还有淤血,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 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深秋,秋风抽打着树枝,树叶簌簌落地。安叔跟往常一样,唰啦唰啦地扫着落叶,但明显放慢了速度,像是留恋那些发黄的树叶。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倒是桂圆的事儿,老在眼前闪。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 安叔神秘地笑。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了个鬼脸,吐吐舌头,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地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面“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6.关于文中“我”偷吃桂圆之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桂圆本是一味中药材,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孩子没什么零食吃,见“我”在药房翻找东西,安叔就拿了几粒桂圆给“我”吃。
B.“我”知道桂圆可吃又好吃后,就经常到药房去偷桂圆吃,不仅自己吃,还分给小伙伴吃,这件事其实瞒不过和蔼细心的安叔。
C.“我”到药房偷桂圆的事,虽然有安叔暗中为“我”填补药匣子的空缺,但还是被爷爷发现了,有天晚上“我”被爷爷责打。
D.文中用“桂圆甜”衬托往后的“日子甜”,表达了安叔对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7.“我”在作品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8.作品结尾说“颁奖人竟是安叔”,确实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说说哪些地方有着暗示。(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项,“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错误,大家并不是反对,而是对怎么运感到为难。B项,“说明当年的辛苦劳累让他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错误,父亲喘气主要是因为心情激动。C项,“父亲有迷信的一面”错误,“在父亲看来,腿疾是命中注定”,父亲明白这是曾经过分的劳累导致的,表明父亲对曾经付出的坦然。
2.B 解析 B项,“队长毫无作为”错误,队长外出一趟后,拍板到怀远拉石头,可见队长不是毫无作为。
3.①既能表现“我”对父辈们的尊敬之情,又强调铭记历史传承美德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父亲及前辈们,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回忆和现实交织穿插,内容上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④回忆和现实灵活穿插,使作品具有摇曳多姿之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合理。这是情节的突转;由“我们家”的独轮车到“我们大家”的独轮车,深化了主题;突出了老一辈对优良传统的传承的希望;出人意料,引发思考。(相反的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5.B 解析 B项,“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爷爷是在安叔的影响下才暗中运送药材支援在临沂的共产党部队的。
6.C 解析 C项,“但还是被爷爷发现了,有天晚上‘我’被爷爷责打”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交代“我”经常到药房偷桂圆的事是否被爷爷发现;被爷爷责打也不是真的,是“我”做的一个噩梦。
7.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
8.①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车马,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然后关上大门。这些细节描写,暗示这队车马是给共产党部队运送药材的,也暗示安叔与这支部队有着特殊关系。②安叔要回乡了,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暗示他准备去找部队,今后会重新打回来。③安叔临走前对“我”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暗示安叔走革命道路的信仰坚定,他坚信革命必将成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