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9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9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9: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突破练9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小桥冥思
漆宇勤
在一座小桥上坐着就好,喧闹已经与我们有了距离。古老的石板稍带凉意,但阳光很好,温暖得让人欲睡欲梦,让人想在这太阳下回到四百年前,或更远,五百年前。
一个小家小姓,在横亘于道路前方的河流上架一座桥梁,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动起这个念头。此时这个小姓氏刚刚由外地落户到赣西萍乡不久,人丁尚不兴旺。操持着小买卖的人家对道路交通的便利有着天生的敏感,看着由县城经驿道去往州府的旅途一出城就被泉江河阻隔,下定决心为世间添一座桥梁。
此时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此前的过河之处其实也有,但仅是简易的木桥,春水一涨,山洪一发,桥便没了。这一次,修桥的人想一劳永逸,修成石桥。
但事实上似乎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石桥现在依旧叫四百年前的那个名字:流江桥。但万历年间的桥面早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湮没。桥毁于水,桥毁于战……时间远比石头更残酷,更坚韧,更绵长。幸好,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于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三十六年(1771),毁掉了的流江桥又两次由漆姓族人出资重修。
风吹过来,我攥紧了一百年前的老族谱,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河水,就像落入河水的那些石头桥面一样。我怀想着先人的光辉,其实也在思考,发宏大誓愿公益修桥的人似乎并非没有私心。族谱上说,修桥用掉了白银八斤,桥成后第二年,长年焦虑于没有子嗣的倡修者漆东江,新添了一个儿子,正好八斤重,一两都不差。
走过流江桥,我放下族谱,往更开阔的地方行去。然后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只有我的祖先留下了一座让后人怀想的桥梁。流江桥之外,更多的桥梁也是由民间一家一户、一村一姓,以虔诚的心态修成。
你可以想象,那时的一个村子当然不是现在的行政村,而是某姓人家在山坡下、水流边聚居而成的一个小小自然村落;那时的桥梁当然不是现在下水入地无所不能的机械施工,而是先得采石头,或最少先得伐木头。资金不足,牵头的乡绅便到附近募化;水文资料不足,动工之前总得先将良辰吉日选了又选。在纯人力的时代,要在湍急的河水里施工,想象一下都觉得神秘而困难重重。于是,那些关于桥梁的民间传说,几乎在南方的每个城市地方文史资料中都屡见不鲜。
沿着流江桥横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在萍水河上,我依次数过那些有名有姓的老石桥:萍实桥、亨泰桥、通济桥、香溪桥、善州桥、赤山桥、栗江桥等等。这些老桥,至今当地的人们依旧耳熟能详。这些老桥,在我逐一抚摸过后,几乎都能发现某些人名在石头之上留下的温度。史料说,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通济桥最早是由当时的知县倡修,此后先后三次被毁,第一次由李姓出资重修,第二次由姚、黄两族募资重建,第三次则是由姚惠中、姚汝发、施瑞九、叶青波等人牵头募捐重建……
想想真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桥,这些艰难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者,大多数都是由民间捐建的呢 即使在现在,一座桥梁的修筑,也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与时间。在几百上千年前修筑一座中小型的桥梁,也算是一项重大工程了。要启动这么一项重大工程,恐怕并不仅仅是“修桥补路功德无量”的意识能够驱动的。
我继续沿着河走,沿着一座一座古老的桥梁走。我发现有的老桥干脆就留着某个倡修者的名姓作为桥名。我认真默读着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发现,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乡间的秩序,乡间的浩大工程,就这样在有意无意间被维系和推动。
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如果你看旧照片、旧文字、旧影片,就会发现浮桥真是一个承载着很多人乡愁记忆的东西。假如再遇见一段沧桑的经历,浮桥给人带来的人生颠沛流离之感就更强了。
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小城,曾经就有一座浮桥,名字似乎就叫浏市浮桥。我一直没有踏上过这座“桥”,但在本土文人的文字里一次次抚摩了这座桥所附着的记忆。通过那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浮桥上挑着担子的村民,看见了浮桥上背着孩子的小夫妻,听见了桥畔水流的哗哗声,听见了桥头商贩的叫卖声。
然后,这些身影和声音都渐渐淡去——在最近一轮“渡改桥”的工程中,浮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一座崭新的钢筋混凝土跨河大桥取代。
就此,我又看到了一些文字。有人伤怀,有人赞赏,莫衷一是。我发现,同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或许,所有的评论都是得一忘二吧。但是,得一忘二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你所看到的和你所评论的,都遵从着自己的想法,那么无论正向或反向的文字,就都是现实与内心的一座桥梁,抵达你隐蔽在暗处的一个居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桥毁于水,桥毁于战……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这几句话旨在强调桥给人带来的历史沧桑感。
B.“族谱”承载着先人的荣耀,代表了一种精神传承;引述族谱中修桥添子的故事,表明公益修桥和私心并不冲突。
C.“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一句,表明作者重点想写的是石桥,而浮桥是偶然想到的,补写一笔。
D.作者认为,“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是因为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的那座桥梁。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族中先人修建的流江桥写起,又列举其他众多桥梁的修建情况,选材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
B.文中引述的文史资料,翔实而具体,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还给人以丰富厚重的历史感。
C.本文语言风格呈现出平实自然、简洁明快的特点,与文章中描写的江南水乡、自然村落的氛围协调一致。
D.文章中有两处改用第二人称,增加了内容的客观性,又有助于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3.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
精准审题:

4.本文的题目“小桥冥思”中的“冥”是“深刻、深沉”之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由小桥产生了哪些深沉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的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爬山耗时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 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 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6.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7.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4分)
8.文章倒数第四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精准审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这几句话旨在强调桥给人带来的历史沧桑感”错误,应为旨在强调石桥抵不过岁月漫长。C项,“表明作者重点想写的是石桥,而浮桥是偶然想到的,补写一笔”错误。题目中的“小桥”包括石桥和浮桥,作者说“似乎”,表明不是真的忘记,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浮桥引发了作者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所以单独列出。D项,“是因为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的那座桥梁”错误,强加因果,前后句不存在因果关系。
2.D 解析 “增加了内容的客观性”错误,第二人称不能增强文章内容的客观性。
3.①借助时间回溯,由眼前桥追忆历史上桥的倡建、重修;②借助空间转换,由流江桥溯流而上,写到更多老桥;③借助桥梁材质的变化,由石桥写到浮桥;④由桥及人,由小桥联想到修桥人;⑤由实入虚,由作为实物的桥梁,写到桥梁负载的文化意义。
4.①思考:自己的先辈为何要修桥 认识:这是一种公德心,也是为自己积德。②思考:老桥为何大多由民间捐建 认识:这是平凡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寻。③思考:拆旧桥建新桥为何众说纷纭 认识:桥梁既见证了历史沧桑,承载着乡愁记忆,也代表着交通便利,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5.A 解析 “对‘我’的不满”理解错误,原文只是“我”和小姑娘的正常交流,没有小姑娘对“我”的不满,选项曲解文意。
6.D 解析 “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错误,句子④中“如两位老人”的比喻是说画面温馨舒适,平易近人。选项属主观臆断。
7.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
8.①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②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引发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主题;③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