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突破练10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作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索,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的。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的,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垄茅屋待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 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孙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声,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作“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作“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注]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褶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作“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的一本小说,该书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孙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3.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4.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精准审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 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团圆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的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绾,崖倾老树撑”。夕阳西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褶,这是国画老师刘孟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一一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而比平地冷,高寒之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代了秦岭的东西宽度,用“子午线”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作者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当年的经验便复活了,蓦然忆起了这首诗。
C.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然而泰山、嵩山他还没到过,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如。
B.第五段运用了“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出山势险恶,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
C.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D.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情。
7.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 请简要概括。(4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概括物象特征的能力。
精准审题:
8.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项,“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误,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误,原文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项,“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误,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等。C项,“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误,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从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
2.C 解析 “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孙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误。文章是将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孙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
3.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来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来自土地的淹没,圩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的困境。
4.①20世纪70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5.A 解析 B项,作者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是因为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而不是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经过秦岭山地时才想起这首诗。C项,“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错误,根据原文分析,即使作者没到过泰山、嵩山,也没有遗憾之情。因为作者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D项,“内心之苦得以抚慰”错误,看不到作者内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
6.B 解析 “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错误,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秦岭群山姿态各异,赞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7.①雄伟阔大;②姿态万千;③文化底蕴深厚。
8.①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等;②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③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