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突破练11 理解赏析语言,鉴赏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我们还要她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 ”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
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981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迹”,本文记叙的不仅是“月亮本身”,还是月亮在人间的投影、行迹、效果。
B.文中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且对儿童的心理描写既传神又逼真,充满了童趣。
C.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月亮的特征,这与《赤壁赋》中“月”的特征完全不同。
D.孩子们的“寻月”蕴含着道理:对于美好事物,只有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儿童眼中特有的“月之形象”,这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
B.文章以“月迹”为行文的线索,从“盼月”“赏月”“议月”到“寻月”,前文为后文做铺垫,叙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C.文章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同时把强烈的思想情感寓于记叙之中,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D.文中“讲故事的奶奶”模式体现了一种民间叙事方式,表现了民间文化,这与《秦腔》所表现的一些文化内涵相似。
3.文中画线部分的记叙颇有哲理意味,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请简要赏析。(4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精准审题:
4.有人说,“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变化的”。有些散文(如本文)清新优美,有些散文(如《秦腔》)“朴”“拙”。“朴”即朴素、简洁,但意在言外;“拙”即凝重、有力量,给人一种勃勃豪气。请结合本文和《秦腔》简要分析这两种语言风格。(6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赏析语言风格的能力。
精准审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文本一
我的漫画
丰子恺
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
《人散后,一钩
新月天如水》
我从小喜读诗词。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 ”对于他们,我实在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
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这就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
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市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柳荫”。这些画中的情景,多少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会还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①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鬻儿”“警报解除后”“轰炸”就是这类的作品。
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我的笔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见案上供着一个炮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②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此言先得我心。
(有删改)
文本二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③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没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
B.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
C.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
D.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心”“子规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
6.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
B.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
C.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
D.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7.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8.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完全不同”过于绝对。“月亮”具有流动变化的特点,而《赤壁赋》中“月”具有“变”与“不变”的特点,所以不能称为完全不同。
2.B 解析 “叙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本文叙事自然平实,而不是波澜起伏。
3.(1)语言方面:第一人称“我们”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确指——文中几位小朋友,也可理解为泛指,即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由个体到人类层面。(2)内容方面:“月亮”有象征含义,代表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印章”也可象征为人生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象征了生命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3)结构方面:前文的“寻月”已蕴含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道理,此处深化为人生存在的价值,升华了主旨。
4.(1)清新优美:①叠词,如“款款”“银银”等具有音韵美;②拟人,如“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形象生动;③记叙中寄寓着情感,营造了诗境,如“赏月”的描写,很有诗境。(2)①朴: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这正如《秦腔》中秦人刚烈、粗放、忍耐的性格。②拙:凝重,《秦腔》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厚重。③有力量不仅体现在秦腔的激越与慷慨,也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
5.C 解析 A项,“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错误。文本一涉及丰子恺漫画创作题材的变化,从“古诗句”到“儿童相”再到“社会相”和“自然相”,展示的是其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要评价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或做出创作的价值评判。丰子恺在文中强调的更多是漫画创作内容的不同侧重,而非价值的优劣对比。B项,“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错误。不能体现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比如第一阶段“‘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有关古诗句时代,未必就是现实性追求,选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D项,“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错误。文本中的文言句式和诗意表达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和表现力,但其目的并不是刻意雕琢或追求庄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意境和思想。这些表达方式使文本更富有文化和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丰子恺在创作中对文辞的灵活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选C项。
6.C 解析 C项,“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错误。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是为了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体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特质,没有暗含他们有意对抗外部“压迫”的意思。故选C项。
7.①儿童和艺术家一样,富于同情心,能与世间事物广泛共情;②儿童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意识不到的“美”;③儿童善于“自我没入”,能够将情感移入世间事物,体会美的滋味。
8.①同情儿童,移入崇拜之情,站在他们的立场,表现他们的天真烂漫;②因为不忍描写成人社会黑暗的一面,带入美观和幸福的情感,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带入辛酸凄楚,为它们写照;④从自然细微处,感受天地造化之心,注入一种沉郁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