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突破练12 探究标题与情感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 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 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花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 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中,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 是秋天吧 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段写春意来到哈尔滨,营造了风暖人笑、花开草绿的春天氛围。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景。
B.“有谁还记得冬天 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几句单独成段,不单纯是对春天环境的描写,更是充满感情的文字。
C.看似繁华的中央大街竟有好些外国人,他们有别于众多底层的国人,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春天,这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在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现状,令人心酸。
D.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形成反复,意在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人们还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自然的春意带动两类人的活动:“快乐的人”逛街,说笑,唱歌;“哀哭的人”乞讨,哀哭。它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现状恰好地融合在一起。
B.本文除了多用对比和描写之外,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在展现几个场景的同时,自然穿插议论,突出感情。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展现了哈尔滨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场景,但重点不同,白天着重描写“面”,黑夜则着重描写“点”。
D.本文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如“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
3.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请谈谈这个题目的丰富意蕴。(4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
精准审题:
4.对于作者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读者们看法各异,有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和豁达,有人则认为作者过于消沉和悲观。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意蕴的能力。
精准审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孩子的礼赞
——赠组缃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我要禁止,不过因为我向来是不会摆尊严的面孔的,尤其对于我愿意亲近的孩子们,我也只能束手了。
这使我想到我那曾经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的书的经验,我看着那些像海里的珍珠样的一群眼,他们起始就嬉笑地望着我,我不能装模作样,我摆不出教师的架子,我就先笑了,他们也笑起来,于是我和他们哄然地下了堂。我说我不能教你们了,你们太顽皮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是和我过不去,倒是太好感了,许多孩子来拉我的手,我俯着身子应接不暇,他们还有跳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着。
这回也是的,孩子们嬉笑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对不起孩子了,我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把自己心爱的就隔过去,倘如被他们的小手指画着,意在暴露我的破绽时,我就说一个“那张不好”以了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好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我不能示弱,必要向他们炫耀,我那张是法国达维(David)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终于炫耀的心强,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果然他们很喜欢,都跳了起来,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只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 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小鸠子,这孩子和我颇有交情。孩子的爸爸组缃,真是如我们几个朋友所加的徽号,是一位感伤主义者,他看一件什么事物,无往而没有感伤的色彩。连他的声调也是感伤主义的,虽然在锐利的幽默中,甚而哪怕是讥笑的态度,也有怜悯的伤感的同情在。他的夫人和孩子刚来北平不久,他曾向我介绍过他的孩子,据说是非常想家,常模仿在家里的祖母想她的光景,而且还感到孤寂,因为那时还没有在一块玩的小孩子,孩子才多大呢,不过六岁。我心里想,组缃的话是不能不承认的,因为有他这样伤感的爸爸,孩子难以不伤感,而且纵然不伤感,由感伤主义者的爸爸看去,也会伤感了的。
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像她的母亲。她母亲有一般的母亲的习惯,爱记得孩子在各种才能上初学时的情况,而且爱和人说。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我不大能讲故事,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不但这,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 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贝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更坚定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希望。
1934年5月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相识与否,只要孩子们登门索要画片,“我”都是欢迎的;但“我”会狡猾地将那些不喜欢甚至要扔掉的画片极力推荐给他们。
B.孩子们在看画片的过程中背离了“我”的想法,他们对狗猫的画片冷淡,但看了牛,又要看马,有一匹马的不要,要更多匹的。
C.父亲的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以致他们搬家后,小鸠子常模仿家里的祖母想自己的情景,而且在他父亲看来还很孤独。
D.每个孩子的坏习惯是不相同的,比如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但这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适应不好环境的一种表现方式。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我”在小学校教过一小时书的经历,说明了“我”与孩子能够相处融洽,在于“我”不装模作样,不摆架子。
B.“他们还有跳在我肩头的,抱着我的脖颈的,前边是些孩子挡着去路,后边是些孩子拥着”,这一句选用多个动词,很有画面感。
C.“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小鸠子画出了人物的特点,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D.文章围绕“我”与“孩子”展开,有欣赏画片时与孩子们的斗智,有与小鸠子的交往,有“我”的感慨与议论,叙议结合,情感充沛。
7.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我”对不起孩子,但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本文结尾一句意蕴深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情感意蕴的能力。
精准审题: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意在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人们还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错误,“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这段话的反复出现有更深的意味,并非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而是暗示春天已到,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C 解析 “白天着重描写‘面’,黑夜则着重描写‘点’”错误,点面错位了,应该是白天着重描写“点”,写个体,如汪林;黑夜则着重描写“面”,写群体,如年轻人。
3.①展现了季节和自然景色的特点,富有生机和活力;②和文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形成对比,反衬了大部分国人的悲惨生活境遇;③富有象征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人间春意的呼唤,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出作者对民众的悲悯情怀。
4.①前一句话看似冷酷无情,实则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②后一句看似对事实的认命,“快乐的人们”不分四季享受快乐,“哀哭的人们”不论四季难逃苦难,实则写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人们悲苦生活的感伤,心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善良;③这两句议论性的话语字面上的意思会让人感到消极和悲伤,这是作者分别针对白天和夜晚所见到的情景而抒发的感慨,触景伤怀,有意为之,能收到一种反讽的效果,同时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情感态度实则是积极乐观的。
5.C 解析 “父亲的感伤影响了六岁的小鸠子”错误。原因是孩子非常想家,而不是受父亲的感伤影响。
6.C 解析 “据此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没有说“可看出她有成为画家的天赋”。
7.①第一处,写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有意哄骗孩子,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②第二处,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8.①在作者看来,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隘、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②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③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