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突破练14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2024·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①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②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亡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 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江夏王李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江夏王李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4分)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4分)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5分)
二、(2024·安徽皖北五校二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今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节选自《三国志》)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侯音以宛A叛B略傍县C众数千人D仁率E诸军攻破F音G斩其首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文中是指敌人,与《墨子·兼爱》中“视人身若其身,谁贼”的“贼”意思不同。
B.得意,文中是指得行其意、达到目的,这与成语“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相同。
C.所以,文中是指用来,这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D.假,文中是指授予、给予,这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却认为不应轻易迁都,曹操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B.司马懿认为吴蜀虽然表面联盟,实际上却并不能够真正同心,所以他们才有可乘之机。
C.曹操进攻潼关时,下令活埋城中之人,曹仁却劝告太祖要给城里的人留一条活路。
D.关羽围攻樊城,恰逢汉水暴涨,曹仁率几千人守城,粮食将尽,城墙被淹,情势危急。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4分)
(2)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4分)
10.两则材料皆提到了关羽和曹仁的樊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曹仁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有何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BEG 解析 句意:在西域消灭了高昌,军威无所不加,四方异族无不震恐,可他还要玩弄武力而不止。“灭高昌”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军威”是主语,“无所不加”是谓语,E处断开;“四夷震慑”是主谓结构,G处断开。
2.C 解析 C项,错误。介词,因为/连词,表承接。
3.D 解析 “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无法证明。原文尉迟敬德也劝唐太宗不要远征,唐太宗感叹“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可见二者类似,从中看不出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参考答案 (1)如果取胜,不足以显示大唐的勇武;倘若失败,反被他人嘲笑。
(2)率领天下的大军被弱小的番邦困住,没有建功而回来,意志受到折损,志气受到破坏。
解析 (1)“若”,如果;“翻”,反;“为所”,被动句。
(2)“以”,率领;“困于小夷”,被动句;“沮”,破坏。
5.答案示例 ①太宗远征高丽,炫耀武力,和隋炀帝的行为没有不同。②太宗不能慎终如始,想要建立更大的功劳,好大喜功。③面对过错,太宗能够自悔,并不妨碍其为一代贤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理国政,洛阳、长安二京是国库重地,虽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辽东又路途遥远,恐怕会出现隋炀帝亲征高丽时杨玄感趁机起兵围攻东都的变故。并且高丽乃边远的小国,何劳陛下亲自征讨。如果取胜,不足以显示大唐的勇武;倘若失败,反被他人嘲笑。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可将他们摧毁。”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他的建议赢得了当朝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许。
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跟随唐太宗征伐高丽,唐太宗命李道宗和李勣为先锋。他们渡过辽水攻克盖牟城的时候,敌军大举进攻,军中都想挖深沟固守险要的地方,等唐太宗到了,再慢慢推进。李道宗坚决反对说:“不行,敌军远道而来,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了,他们倚仗人马多而轻视我们,只要一次战斗就可以摧毁他们。汉时,耿弇不把敌军留给汉光武帝处置,我们既然是先锋,就应当扫清道路来迎接皇帝的车驾。”李勣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李道宗率领几百名骁勇善战的骑兵,径向敌人的阵地冲去,横冲直撞,加上李勣的配合接应,大败敌军。唐太宗赶到,对他们大加赞赏和犒劳。李道宗在战斗中伤了脚,唐太宗亲自替他针灸治疗,还赐给他御膳。
材料二 此次出征高丽,共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池,迁徙辽州、盖州、岩州的户口进入中原共有七万人,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斩杀敌人首级四万余颗,而唐朝军队的士兵战死也近二千人,死了的战马十分之七八。太宗因为不能成功打败高丽,而深为后悔,感叹说:“魏征如果还在,不会让我有这次行动。”命人骑快马昼夜兼程到京城,用猪和羊祭祀,又恢复原来竖立的贞观十七年曾毁坏的纪念碑,召见魏征的妻子儿女来到太宗的驻地加以慰劳和赏赐。
臣范祖禹评论说:“太宗在北方活捉突厥的颉利可汗,在西域消灭了高昌,军威无所不加,四方异族无不震恐,可他还要玩弄武力而不止。率领天下的大军被弱小的番邦困住,没有建功而回来,意志受到折损,志气受到破坏。他曾亲眼看到隋炀帝因为频繁出兵攻击远方小国而使国家灭亡,可是还沿袭炀帝的行为。臣认为太宗远征高丽,与隋炀帝没有不同,只是还不至于亡国而已。因为太宗不能慎始如终,每天增进自己的道德,却想功劳超过五帝,疆域比三王还广,所以有此失误。但他能够见到危险而怀念忠直之臣,知道了过错而能自悔,这是他成为贤君的原因所在。
6.BDG 解析 句意:侯音据宛反叛,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侯音以宛叛”,主谓结构,“以宛”作状语修饰谓语“叛”,句意完整,B处断开;“仁率诸军攻破音”,主谓宾结构,“仁”为主语,“率诸军”为状语,“音”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G两处断开。
7.B 解析 A项,正确。敌人/伤害。句意: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B项,错误。得行其意、达到目的/得其旨意、知道意思。句意:关羽如今得行其意。/已经得其旨意,就不再需要言词。C项,正确。句意: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D项,正确。授予、给予/借助。句意:授予符节。/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擅长走路。
8.C 解析 “进攻潼关”错误,原文有“从围壶关。太祖今曰:‘城拔,皆坑之’”,是进攻壶关,不是潼关。
9.参考答案 (1)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临近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
(2)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
解析 (1)“傍”,临近;“卑辞”,卑恭言词;“引”,引导。
(2)“顿”,屯;“以”,来;“非良计也”,判断句。
10.材料一强调曹魏结交了临近战区的孙权,瓦解了孙刘联盟,从而取得胜利;材料二则强调曹仁作为主帅意志坚定,士兵受到了激发鼓励,同时水势渐退又有徐晃相救,从而取得胜利。(大意相符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临近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方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同周围有几个诸侯国临届的地方打仗,应当结交盟国作为后援。”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魏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恰逢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师和船顺流而下,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这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首都迁往黄河以北,来躲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却劝阻说:“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而不被擒,并不是作战不力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就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里疏忌。关羽打了胜仗,孙权必不高兴。这时候我们立即联络孙权,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交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关羽得知,果然放弃樊城,把兵力撤走了。
材料二 曹仁字子孝,是太祖的堂弟。河北平定后,曹仁又随太祖进攻壶关。太祖命令说:“攻下城池,将里面的人全部活埋。”围攻数月,没能拿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要指出活门,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您如今登出告示要将城里的人尽数活埋,他们当然要全力以赴,抵御您而保卫自己。而且壶关城城墙坚固,储粮又丰,如果我们强攻,伤亡肯定惨重,如果包围,又旷日持久。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太祖撤回了他的告示,壶关守将自动投降。总计曹仁前后的功劳,封他为都亭侯。
太祖征讨马超,任命曹仁兼摄安西将军,督率诸将在潼关抵御,在渭南击破了马超的军队。苏伯、田银反叛,太祖让曹仁兼摄骁骑将军之职,督领七军讨伐田银等人,大获全胜。又让曹仁兼摄征南将军之职,授予符节,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侯音据宛反叛,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回师樊城,于是被授予征南将军一职。关羽进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人率领的七军营房都遭水淹,于禁向关羽投降。曹仁率数千名士兵据守樊城,城墙没有被水淹没的部分只有几处。关羽乘船攻城,围了好几层,城里与外断了音信,粮食所剩无几,援兵尚未赶到。曹仁激发鼓励将士,表示了誓死守城的决心,将士们被他的精神感动,都没有二心。徐晃带援兵赶到时,大水也渐渐消退了,徐晃从外围向关羽进攻,曹仁得以突围,关羽撤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