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15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15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20: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突破练15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2024·江苏考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奉父命征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
C.“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
D.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4分)
(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4分)
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5分)
二、(2024·福建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4分)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4分)
10.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5分)
参考答案
1.BDF 解析 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
2.D 解析 A项,正确。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句意: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B项,正确。大概。/原来。句意: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C项,正确。同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D项,“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结盟、与……交好。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3.C 解析 “第三个儿子”错误,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4.参考答案 (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2)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解析 (1)“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糟糠”,粗劣的饭食;“厌”,饱,吃饱;“蚤”,通“早”,“何如”,怎么样。
5.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做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参考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 ”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 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 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 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 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6.CEG 解析 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卿子冠军”作“杀”的宾语,“义帝”作“必不能堪”的主语,C处断开;“义帝必不能堪”为完整的主谓句,E处断开;“非羽弑帝”与“则帝杀羽”为两个对应的判断句,G处断开。
7.B 解析 A项,正确。B项,“‘所立’结构不同”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C项,正确。断绝/横渡。句意:使粮道不断绝。/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项,正确。
8.C 解析 “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9.参考答案 (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2)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解析 (1)“去”,离开;“善”,好;“独”,唯独、只是;“恨”,遗憾。
(2)“而”,表转折,却;“所以”,……的原因;“为”,被;“此其所以……也”,判断句。
10.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②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③史实角度: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 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 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这难道仅仅不是他的意愿吗 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 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材料二 高祖说:“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出战必胜利,进攻必攻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