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17 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分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17 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分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20: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突破练17 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分析
一、(2024·江西上饶六校二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①曳两服②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材料二 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注] ①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②服:驾车时居中的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后A三日B牧来C诉之曰D东野E毕之F马佚G两骖曳H两服I入于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固有诬人也”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B.“然而犹乃求马不已”与《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C.“水所以载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留意舟水之喻”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回认为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东野毕在马筋疲力尽的时候还让马不停地奔跑,由此推测他的马必定会逃跑。结果也正如颜回所言。
B.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区别于其他弟子的原因,不需要过多谈论。
C.王基认为百姓如果安逸,那么内心就和悦;百姓如果困苦,就会想着作乱。所以应该在百姓力气尚未穷尽之时减轻徭役。
D.到孝文帝时期汉朝只有同姓诸侯,贾谊深感忧虑,认为不能像“在已点着火的柴堆上睡觉”那样缺乏忧患意识,成语“厝火积薪”正源于贾谊这句话。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4分)
(2)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4分)
5.材料一中,东野毕驾马时是如何对待马的 请简要说明。(5分)
二、(2024·湖北黄冈中学5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汉之太守,去古诸侯也无几,辟除赏罚兵刑赋役皆得以专制,而县令听命如其臣,故宣帝诏曰:“与我共天下者,其二千石乎!”太守之权重,则县令之任轻,故天子详于二千石之予夺,而治道毕举矣。唐、宋以降,虽有府州以统县,有禀承稽核之任,而诛赏废置之权不得而专,县令皆可自行其意以令其民,于是天下之治乱,生民之生死,惟县令之仁暴贪廉是视,而县令之重也甚矣。玄宗敕在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举县令,诚重之也。重之于举之之始,必将以保任①分功罪,其得也,但得文饰治具之士,葸弱免咎,而无以利民;其失也,举主畏连坐之罚,而互相掩蔽以盖其奸;则保举之法,不足以肃官常、泽民生,固已。重之者,岂徒在选举之日乎
夫县令之任重矣,而其秩则卑,故后世多以为筮仕②之官,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验,欲先辨而使克副其职,虽具知人之鉴者未易也。然士当初受一命,初试一邑,苟非繇胥史异途而升,则其不畏清议、甘为败类、以病国虐民者,固鲜矣。无以激之,其浊不惩;无以扬之,其清不展;轧于上官,其用不登;责以奔趋,其节不立;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重宪纪以纠其不若则有所戒也县清要以待其拔擢则有所劝也。成法之外,许以因地而便民,则权可任也;供顿驿递之役,委之簿尉,而弗效亵役之劳,则节可砺也。夫然,则贤者志得,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若其尤不肖者,固比类相形,愆尤易见,持法以议其后,亦不患稂莠之难除矣。何事于未试之前,以不可保之始终绳荐举者,而责以所难知哉
开元之制,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可也;据以为法,而弊即在焉。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选举而可毕任贤养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几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玄宗》)
[注]①保任:保荐、推荐。②筮仕:初出做官。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答案标号。(3分)
重宪纪以纠A其B不若C则有所戒也D县清要以待E其F拔擢G则有所H劝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表示揣测语气,与《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举,指举荐、推举,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C.异途,指非正规的仕途,文中是指非科举出身。异途入仕者在擢用上受限更多。
D.委,指委托、交办,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意思不同。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郡守官秩二千石,并且还拥有任命官员、施行赏罚、管理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等权力,权责重大,所以天子非常重视对各地郡守的任免。
B.唐玄宗非常重视县令的作用,曾下诏让在京高官、地方刺史等人举荐县令,且举荐者负有连带责任。而作者则认为县令品秩较低,导致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明显。
C.唐、宋以来,州郡一级的地方官员权力有所削弱,而县令施政的自由度变大,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者主张应加强对县令这一群体的监督、考核与赏罚。
D.作者认为,那些县令刚踏入仕途就作奸犯科、祸国殃民,并非普遍现象。执政者要注意激浊扬清,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中发掘优秀者。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失也,举主畏连坐之罚,而互相掩蔽以盖其奸。(4分)
(2)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选举而可毕任贤养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几矣。(4分)
10.作者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让官员们举荐县令的做法“据以为法,而弊即在焉”的原因有哪些 (3分)
参考答案
1.BDG 解析 句意: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后三日”为时间状语,应独立成句,需要在B处断开;“曰”后面引出内容,为停顿的标志,需要在D处断开;“东野毕之马”为主语,“佚”为谓语,主谓结构完整,需要在G处断开。
2.C 解析 C项,错误。都解释为“用来……”。
3.B 解析 “不需要过多谈论”错误,孔子的意思是,这就是颜回之所以是颜回的原因、这样的事情很多,不足以过分地赞美。“多”为“赞美”的意思,不是“过多”。
4.参考答案 (1)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
(2)因此先王靠节约俭朴安居天子之位,使(国家)不会达到发生灾祸的程度。
解析 (1)“善”,说得好;“诚”,的确、确实;“少进”,进一步地讲一讲。
(2)“是以”,因此:“俾”,使、让;“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会达到某种地步;“患”,灾祸。
5.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让马时而快跑时而慢跑,调整马的步法;让马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耗尽,仍然让马不停奔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 ”颜回回答:“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中原来也有骗人的人。”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越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 ”颜回回答:“我是根据政治情况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马的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定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
材料二 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上疏说:“我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因此,位居百姓之上的天子,不可以不随时警惕戒备。百姓安乐就心情和悦;如果他们生活困苦,就会想到作乱。因此先王靠节约俭朴安居天子之位,使(国家)不会达到发生灾祸的程度。从前颜渊说东野子驾御马匹,马精疲力倦,但他仍驱赶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败。而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人们怨声载道,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的弊病,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让那些奔跑的马匹在力气未尽之时休息一下,让百姓在力气没有穷尽之时减省劳役。从前汉代打天下,到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因此贾谊深感忧虑地说:‘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而自己在上面睡觉,还自以为很安全。’而今敌人并未消灭,猛将拥兵,若约束他们就难以应敌,长久下去帝位难以传给后代。在此盛明之世,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他)一定会比原来更加忧虑。”
6.CDG 解析 句意:重视法纪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就会有所警惕;空缺出职权高、任务轻的官职来等待他们被提拔,那么他们就会努力。“以纠其不若”表目的,中间不可断开,“则”做连词,承接上句,故在前面的C处断开。“则有所戒也”是判断句,在后面的D处断开。“则有所劝也”,单独成句,照应前面的“则有所戒也”,故在前面的G处断开。
7.D 解析 D项,错误。委托、交办。
8.B 解析 “县令品秩较低,导致……”错误,“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是只是在举荐的时候重视县令,而在任用的过程中却缺乏有力措施。
9.参考答案 (1)如果举荐失当,举荐者害怕连坐的处罚,就会互相遮掩来掩盖他们的罪责。
(2)重视(县令),是要在任用的过程中重视,不是靠一次举荐就能完成任用贤才、治理百姓的任务,重视任用的过程,那么天下太平就差不多了。
解析 (1)“失”,失当;“揜蔽”,遮掩。
(2)“重”,重视;“毕”,完成;“几”,差不多。
10.①举荐法无法确保举荐的效果。举荐者难以事先判断被举荐者是否称职。②举荐法无法真正整肃吏治,造福百姓。即使举荐得当,被举荐以后却表现平庸的人并不受影响。而如果举荐失当,举荐者为逃避连带责任会选择遮掩别人的过错。③举荐法只重举荐环节,不重视官员任职过程中的考核赏罚环节。
参考译文 汉代的太守,与古代的诸侯相比也差不多了,官员的任命、赏罚的实施、兵事司法、赋税徭役等事务都能自己做主,县令听从他们的命令,就像他们的臣属一样。所以汉宣帝的诏令中说:“和我共治天下的,大概是这些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吧!”太守的权力大,那么县令的职责就轻。所以天子对于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的任免很审慎,这样治国之道就齐备了。唐宋以来,虽然有府州来管辖县,有秉承朝廷旨意稽查巡视地方的职权,但是诛杀赏赐、官员任免的权力却不能独享,县令都能够推行自己的想法来号令百姓,这时候天下的治乱、百姓的生死,都只看县令是仁慈还是残暴,贪婪还是廉洁,县令也太重要了。唐玄宗下令,让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地方刺史,京兆、河南、河中、太原四府的府尹,各自举荐县令,确实是重视县令啊。在开始举荐的时候重视,就一定会根据举荐来区分功劳与罪过,如果举荐得当,也只是得到了善于粉饰理政才能的人,平庸软弱的县令只求能够免除自身的过错,这样无法造福百姓;如果举荐失当,举荐者害怕连坐的处罚,就会互相遮掩来掩盖他们的罪责。那么举荐的办法,不能整肃官场风纪、不能泽被百姓,道理很明显啊。对县令的重视,怎能只在举荐的时候呢
县令的权责很大,但是他们的品级很低,所以后世大多把县令当成仕途的起点,他们是否有才能,无法通过之前的效果来检验,想要事先辨别从而让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职位,即使是知人善任的人也不容易做到。然而,士子在刚接受一项任命,刚开始在一个县做官的时候,如果不是通过胥吏或异途升迁到这个官职的,那么他们不害怕舆论、甘心沦为败类,来祸国殃民的,本来也少见啊。没有人抨击他们,他们不好的做法就不会改变;没有人表扬他们,他们好的做法就不能彰显;被上司倾轧,他们就不能得到重用提拔;责令他们奔走效劳,他们的节操就不能树立。这也要看君主是如何任用他们的罢了。重视法纪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就会有所警惕;空缺出职权高、任务轻的官职来等待他们被提拔,那么县令就会努力。固定的法令以外,允许他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形推行便民的措施,那么他们就能胜任职权;驿站迎来送往的事务,交给属吏们去办,不需要为这些杂役效劳,那么县令的节操就能够得到磨砺。这样的话,贤能的人抱负得以施展,且没有才能的人也会爱惜自己更加努力;像那些特别没有才能的,本来也可以相互比较,让他们的过错更容易显现出来,用法律对其进行约束,也不用担心害群之马无法清除。为什么要在还未任用之前,用无法保证的开始和结局来惩治举荐的人,用他们难以知道的情况去责难他们呢
开元年间的制度,刚开始的时候推行它来昭示君主对县令的重视,是可以的;但把它当作固定不变的法则(做法),弊端就在其中了。重视(县令),是要在任用的过程中重视,不是靠一次举荐就能完成任用贤才、治理百姓的任务,重视任用的过程,那么天下太平就差不多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