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汽化与液化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13.3汽化与液化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18: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探究汽化与液化练习题
第1课时 汽化
1.如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蒸发和______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图a、b是某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3.如图为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图像。当水温达到89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5 min后水开始沸腾。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沸腾时温度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此时实验室的气压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如图是用羊皮制作的锅。锅中水沸腾时水的温度始终在90 ℃左右,此地大气压强_______(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羊皮锅不会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事例中,能有效减慢蒸发的措施是 (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内
C.将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D.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6.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少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
7.水的蒸发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某科学小组想通过实验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丁
8.“隔水炖法”是中餐常用煮食法,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发现盅内的汤水不能沸腾,原因是(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 )
A.炉火太小 B.汤水太多,煲中的水太少
C.汤水没有达到沸点 D.汤水不能从煲中沸水中吸热
9.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干湿球温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了起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球温度计的示数较_____,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偏差越小,表示空气越_______(选填“潮湿”或“干燥”)。
1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_________(选填“逐渐变小”“逐渐变大”或“不变”)。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_。实验中,有三组同学选用同样规格的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却不同,同学猜想可能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速有关。
(1)通过A、D两图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小凡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如图乙),并控制使他们的_____相同。结果发现b图中酒精先蒸发完,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_____________有关。
(4)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
12.小华在课外书上了解到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的甘油(原液)后沸点会升高。如表所示,为甘油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混合液的沸点(表中甘油含量是指甘油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小华在水中加入一些甘油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烧杯中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选填“甘油”或“水”)变______(选填“多”或“少”)了。
第2课时 液化
1.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白气”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熔化
3.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水蒸气 (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4.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5.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同学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但有的同学因运动不当而受伤,我们可以用喷雾剂缓解疼痛,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剂,装瓶时采用___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液化需要______热;使用时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起到镇痛的作用。
6.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 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7.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电热水壶中装有适量的水,闭合开关加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_℃。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_______。
8.海水淡化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已知盐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 413 ℃,有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这是因为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先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在塑料膜上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收集到的淡水会集中在_________(选填“A”“B”或“C”)区域。
9.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同时,应先固定_________(选填“A”或“B”),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陶土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乙是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情景,其中______(选填“①”或“②”)为水沸腾时的情景。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4).当水温上升到90 ℃时,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表: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__min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
(5).在修正错误后,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6).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______。
(7).同学们发现撤去酒精灯后,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有时看不清温度计的示数,交流后找到的原因是水蒸气在温度计表面发生了______现象。
(9).实验结束后,组内同学思考如何缩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写出可以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0).另外有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得到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选填“初温”或“质量”)不同。
答案
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1.A
2.沸腾 b
3.不变 99 低于
4.低于 使羊皮损坏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5.B
6.A
7.B
8.D
9.小 潮湿
10.逐渐变大 不变 将该三支温度计放入同一杯沸水中进行观察
11.
(1)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2)AC
(3)表面积 液体的种类
(4)夏天在地上洒水降温
12.升高 水 少
第2课时 液化
1.A
2.C
3.C
4.液化 吸热
5.压缩体积 放 汽化
6.C
7.98 液化 吸热
8.汽化 液化 B
9.
(1).自下而上 B 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使水受热均匀
(3).① 水蒸气
(4).6
(5).略
(6).吸收 不变
(7).陶土网的温度高于烧杯内水的温度
(8).液化
(9).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10).质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