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8: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三 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三 元素)
教学目标
1、初步形成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间的关联。
2、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
3、通过史料认识物质组成、知道通过想象、推理和假设、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组成。
4、在真实情景中,能初步从元素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简单问题,并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重难点:
1、初步形成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间的关联。
2、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景引入引发思考 【引入】生活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加碘食盐、钙片和加铁酱油等生活用品。那么,碘、钙、铁又是指什么呢? 【回答】 钙元素、碳酸钙等 生活认识,引发共鸣
环节二 建构模型,讨论分析,学习元素定义 【任务一】从宏观物质、微观分子原子结构理解元素定义 【预习并提出问题】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元素是什么?请各位同学预习课本59页。 【模型一】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模型观察元素与原子质子数关系。 【讨论】判断下列粒子是否为同种元素?氮原子、氧原子、钠原子和钠离子。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指导。 【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粒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出质子数相同其元素种类相同。 【小结】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模型二】对比三星堆考古中C14作用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C12作用,分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中子数不可以。 【预习课本,查找概念】元素定义 聆听、体会、思考 元素定义中元素与原子质子数关系 【活动1】 学生分小组讨论: 认为氮原子、氧原子、钠原子和钠离子都是不同元素。 认为钠原子和钠离子为同种元素。 【活动2】推理出氢元素、氮元素的元素种类不同由于其质子数不中 知识抽象,建构模型,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概念
环节三 构建模型,分析推断,体会元素物质组成 【任务二】基于常见物质,建构模型体会物质组成 【模型三】建构氧气、过氧化氢和水三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得出均含有氧元素。 【问题】氧气、过氧化氢和水中,有相同元素也有不同元素,那么它们的质子数是否都相同? 【小结】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不同。 【模型四】观察比较英文字母组成英语单词的过程与化学元素组成物质的过程,体会化学元素组成物质。 【思考】好比不同的英文字母组成不同的英文单词,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物质。以此类推,相同的元素一定组成相同物质。 【小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 2、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任务三】通过构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微观模型分析物质变化过程元素变化情况 【模型五】以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微观模型为例,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元素变化情况。 【小结】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活动3】 学生推断出氧气中含有氧元素、过氧化氢和水中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回答】 三种物质中氧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子数不同 【活动4-1】 根据英文单词的字母组成,对比分析出,过氧化氢中化学元素。 【活动4-2】 发现水和过氧化氢的元素是由同种组成的不同物质。 【活动5】 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原子、分子和元素的变化情况。
【任务四】通过图表观察,地壳、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含量 通过图表,观察得到地壳、人体中元存在的含量 聆听、记忆
环节四 宏观、微观间物质、元素和粒子间的联系 【任务五】 宏观、微观角度体会分子、原子和元素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间的关系 【模型六】 聆听、思考
环节五 总结归纳、提出反思 【总结】 【思考】 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有什么区别? 能够通过推理判断元素的本质区别、物质组成和元素存在含量 聆听、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