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其思想固然打上了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的时代烙印,(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不仅_________________地改良中国画,而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他于1939年到1941年间在南洋及印度多次举办画展,赈灾义卖,毁家纾难,捐助抗战。20世纪30年代,他被认为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画最重要的人物”,“他在1933年至1934年间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主办了中国画展”,他的画展所到之处,_________________。他的画展改写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状态,他努力与西方艺术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80余年过去了,当年画展的盛况留给后人的启示良多。这样的展览当然不是向西方献上的“被看”的材料,而是儒雅端庄、美丽大方的中国艺术的馨香,是和西方艺术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艺术的骄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天辟地 万头攒动 难分伯仲 B.惊天动地 万人空巷 相得益彰
C.开天辟地 万人空巷 难分伯仲 D.惊天动地 万头攒动 相得益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B.但他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C.但他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的同时,也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
D.但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保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
B.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输出和文化保藏
C.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
D.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
4.下列各项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州 楔(xiē)入 遒劲(jìn) 蛛丝蚂迹
B.笑咪咪 百舸(kě) 慰藉(jiè) 层林浸染
C.黑黝黝 憎(zēng)恶 执拗(niù) 书生意气
D.竞自由 追溯(sù) 炽(zhì)热 梳装打扮
5.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优秀的青春读物,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名音乐天才,出身贫寒,他的人生就是在希望与绝望中不断战胜自我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将作为学校诗歌朗诵会奖品颁发给获奖的同学,请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最适合写在扉页上的诗句( )
A.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分二至。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分是一个会意字,从八、从刀会意,本义是判分、分割,二分皆因昼夜平分而得名。二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因昼夜极长而得名。二分二至的确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基础的天文节点。《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说秋分这一天,晚上和白天一样长,黄昏的时候,虚宿出现在星空中。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从汉字的形义来说,古文字“秋”的字形,纷繁复杂。甲骨文的“秋”,象以火驱蝗,与耕种经验有关,字形和《说文》籀文前后相承。战国文字的“秋”,有的从火、从禾、从日,有的从禾、从日:禾代表着秋天里丰收的谷物,日体现出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其实,商代和西周前期,仅有春秋,尚无冬夏。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历法的不断周密,四时逐步确立。战国时期,春、夏、秋、冬四字均有从“日”的写法,这和人们仰观太阳、俯察物候有着密切的关联。秦汉时期,小篆和隶书的“秋”字逐渐规整为从禾、从火,绵延及今。
从汉字的音义来说,古书里“秋”的训解,说法众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孝经援神契》:“秋者,擎也,万物于此擎敛也。”每到秋天,农人从田里收割稻谷,入藏仓廪,秋和擎、道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擎聚的词义特点。秋天,也是肃杀的季节。《春秋繁露》:“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秋和愁、愀、湫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愀悲的词义特点。
秋季,天气转凉,目睹草木凋零,文人墨客的悲秋之情总能被唤起,这也让“秋”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楚国的宋玉就曾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唐诗中,张籍写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居洛阳,一封家书,寄托诗人的无尽思念。揫聚道果实收藏,愁绪言内心收紧,秋之揫聚与秋之忧愁,意义相互关联。在“秋”的汉字形体和音义说解中,蕴含着古人对秋天的独到观察和多重理解。
秋分也称“日夜分”。秋分之后,雷声逐渐远去,虫兽为冬眠蛰居作着准备,河流湖泊渐渐干涸。在诗词中,也留下了古人对秋分时令的观察和思考。杜甫的“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勾勒出山间澄澈,夕照映虹; 韩愈的“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描摹了秋山重叠,寒花烂漫;谢逸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书写了圆月当空,丹桂飘香;陆游的“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天气转凉,诗人却把酒畅饮,展卷读书,真可谓潇洒豪迈。在传统节日中,春分、清明、夏至、冬至等节气,是根据对太阳的观测而确立的;元宵、中秋等节日,则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而确立的。阳历和阴历原本不同,但在历法中,秋分和中秋往往日期接近,有时甚至会在同一天。
(董婧宸的《秋分》, 原载于《光明日报》2024.9 , 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
B.分是一个会意字,“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因为昼夜极长而得名。
C.从汉字的音义看,古书关于秋的训解说法很多,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肃杀的季节。
D.秋季天气转凉,草木凋零,唤起文人的悲秋之情,“秋”成为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
7.下列不能体现“‘秋’的字形纷繁复杂”特点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秋”象以火驱蝗,与耕种经验有关,字形和《说文》籀文前后相承。
B.战国文字的“秋”,有的从火、从禾、从日,有的从禾、从日。
C.小篆和隶书的“秋”字逐渐规整为从禾、从火。
D.揫聚道果实收藏,愁绪言内心收紧,秋之揫聚与秋之忧愁,意义相互关联。
8.下列选项中描绘秋景的诗句,感情基调与其他三句完全不同的一句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痛苦,用字十分精妙。
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0.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杠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成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
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为人民奉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团结互助的主题。
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
D.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地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12.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请简要概括《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周玉兆的形象特点。
13.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用心一也 用:因为。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黄泉:地下的泉水。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毛泽东的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青春是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青春是《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攀登者和蜘蛛的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
要求:标题自拟,角度自选;文体明确,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A
6.B 7.D 8.A
9.B 10.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11.CD 12.
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勇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
周玉兆的形象特点:
①勇敢无畏。如在过河的危急时刻周玉兆带头去寻找老乡,了解情况,体现了他勇敢、无所畏惧的形象。
②信念坚定。面对百姓的期望,周玉兆暗暗发誓,坚定革命的决心,体现出他不移其志的坚定信念。
③心系百姓。周玉兆为了不破坏百姓田地而阻止大爷挖排水沟,体现出其心怀百姓的形象特点。 13.
描写了暴雨降临,澄河水位上涨,水流湍急的危急情势;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表现了解放军行军渡河的艰难;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
14.B 15.D 16.C 17.(1)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寄居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18. 怅寥廓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栗深林兮惊层巅 万里悲秋常作客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19.例文:
青春三境:以志为峰,以耕为基,以韧为光
青春是什么?是毛泽东“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凌云壮志,是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笃实坚守,更是攀登者与蜘蛛在绝境中绽放的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这三种模样,恰是青春应有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共同构筑起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系。
青春的第一重境界,是立凌云之志,让青春有“高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青年的理想从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唯有将个人志向嵌入国家发展的蓝图,青春才能挣脱平庸的束缚,抵达更辽阔的天地。“90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面对火箭吊装的艰巨任务,主动请缨扎根发射塔架下,用精准操作助力“嫦娥”探月、“祝融”探火;“00后”新农人杨淑亭,虽身有残疾却心怀“让家乡茶叶走出大山”的志向,不仅带动农户增收,更让“湘茶”品牌在电商平台焕发生机。他们的青春,因远大志向而摆脱了“小我”的局限,在服务国家、造福他人的过程中,抵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立大志更需行实功,青春的第二重境界,是守耕耘之心,让青春有“厚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是放弃结果的懈怠,而是专注过程的清醒。远大志向从不是空中楼阁,唯有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脚踏实地的付出为基,才能让理想落地生根。“燃灯校长”张桂梅,即便身患多种疾病,也从未停下教书育人的脚步,她的耕耘,让上千名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轨迹;“大国工匠”徐立平,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三十年来坚守在极其危险的岗位上,以0.2毫米的精度要求打磨每一个细节,他的耕耘,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们用耕耘为青春添注了厚重的内涵,让理想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前行之路从非坦途,青春的第三重境界,是蓄坚韧之力,让青春有“韧度”。不是所有青春都能一帆风顺,当困境袭来、挫折相伴,那份在卑微中不放弃、在艰难中不退缩的韧性,才是青春最动人的力量。“轮椅上的博士”李麟青,自幼患脑瘫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凭借单手打字的坚持拿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用技术帮助更多残疾人。他没有高不可攀的身份,却在平凡中绽放出强劲的生命力,让青春在风雨洗礼中愈发坚韧,也让生命的意义在坚守中愈发清晰。
从立大志到行实功,再到蓄韧力,青春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当代青年当以志为峰,找准青春的方向;以耕为基,夯实青春的根基;以韧为光,照亮前行的道路,让青春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