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08: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TEXT
后周
课 堂 导 入
有些人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而又另一些人——
“利益熏心”
“道德沦丧”
“无法无德”
用“法治”为“精神文明建设”护航!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从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序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又称“五四宪法”,于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
“为了发扬民主,为了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就要办选举,搞宪法。”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想一想】为什么要制定五四宪法?
(4)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发展时期(1978——1990)
(1)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20世纪80年代宪法修订,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发展时期(1978——1990)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决定并制约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和深度。自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不管人们的主观意志如何,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也不应该止步不前。……而所有制的改革一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迈出了更实质性的一步。因为所有制的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赖以实现的基础。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法治
内涵:法制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联系在于: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区别在于: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内涵,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七个部分
三个层次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①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
——习近平
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 的升级版
法治建设新理念:整体推进,一个都不能掉队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③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个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阅读思考】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王进喜
李四光
雷 锋
时传祥
华罗庚
焦裕禄
“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范孟泰
“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时代精神:踏实肯干
埋头苦干
科学实干
(3)社会风尚:爱党爱国
关心集体
无私奉献
互帮互助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四有公民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2)20世纪90年代:
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2)20世纪90年代:
②爱国主义教育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阅读思考】有人说:“只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够了,没必要搞精神文明建设。”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3)21世纪初:公民道德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10
2007.10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11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善洲
黄大年
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推动了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他既是“无私的爱国者”,也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今天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2020.9.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抗“疫”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二、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82 1990 1997 2001 2004 2010 2018 2020
法制进程
精神文明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文革破坏
八二宪法
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民法典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知识小结】
课堂小结
新中国的法
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
初创(20世纪50年代)
发展(1978——1990)
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代
中国
的法
治与
精神
文明
建设
课堂小结
精神文明建设是法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精神文明的成果直接为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可以说 ,法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与体现。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