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20: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15《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中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通过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2篇课文,与《搭船的鸟》相比,在观察对象、叙事线索与写作手法上均不相同。《搭船的鸟》聚焦单次、短时观察,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而《金色的草地》则拓宽观察视野,丰富观察维度,引导学生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长期、系统观察自然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知草地的特点,想象兄弟俩玩耍的愉快画面,体会草地带来的快乐。
本课时主要聚焦文中作者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追问和观察找到了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第3自然段,结合课后习题第2题,体会作者坚持观察、不断追问的精神。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后习题第3题,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变化的现象,为习作积累丰富、有用的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我要观察,我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尝试观察某一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3.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
【教学重点】
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尝试观察某一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衔接旧知
(一)词语复习
出示“蒲公英、盛开、玩耍、绒毛、一本正经、哈欠”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读(重点强调“蒲”读二声、“欠”在“哈欠”中读轻声)。
师:词语读得真准确!
(二)师生共读回顾: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知道了(师生对读)
“我家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
“我和弟弟常常在这片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小结:同学们,多么快乐的场景呀!
(三)单元目标回顾
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重点是“用心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作者观察了什么?
预设:“观察了窗前长满蒲公英的草地”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看看他还观察到了蒲公英的什么秘密,又是怎么观察的。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探究草地颜色变化
(一)任务一:“我的发现”
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草地变换颜色的句子,再试着完成课后第二题前半部分的填空:
早上,草地是______,
中午,草地是______,
傍晚,草地是______,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找到句子后坐端正”,关注学习习惯)。
谁来分享你画出的句子?
预设回答:“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请三位同学按“早上—中午—傍晚”的顺序朗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核对自己的填空。(学生朗读后,指名完成填空,教师顺势板书)
(二)代入情境,体会作者的疑问
教师创设情境: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早上拎着水桶、拿着鱼竿去钓鱼,看到草地是绿色的(不是之前看到的金色),你会怎么想?中午提着满筐鱼回家,看到草地又变金色了,又会怎么想?傍晚看到草地变绿,心里又有什么疑问?
预设1:“咦?之前蒲公英盛开时草地是金色的,今天早上怎么变成绿色了?”
预设2:“早上还是绿色的,中午怎么又变金色了?太奇怪了!”
预设3:“傍晚又变绿了,草地到底为什么会变颜色呀?”
小结:作者和大家一样,发现变化后心里充满疑问,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追问:这里的“这”指什么?
预设:“指早上草地是绿色、中午是金色、傍晚又变绿色这件事。”
三、深入探究,理解草地变色原因
(一)任务二:探究变色原因
师布置任务: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找到原因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草地变色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理解。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提示“默读时不出声、不动唇”)。
师提问:谁来分享你找到的原因?
预设回答:“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引导画面感:读这句话时,你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学生描述,如“早上蒲公英花瓣合拢,中午张开,傍晚又合拢”)
情境朗读:请同学们伸出手模拟“手掌开合”(合拢=花瓣合拢,张开=花瓣张开),师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句子,体会比喻的妙处。
共读: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双手做张开的动作)、合上(双手做合拢的动作)。花朵张开(双手做张开的动作)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双手做合拢的动作)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二)结合原因,完善填空
出示补充填空:现在我们知道了草地变化的原因,我们一起来把课后习题补充完整吧!
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张开了 ;
傍晚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又合拢了。
(请学生补充,师顺势板书)
小结:原来草地变色的奥秘,全藏在蒲公英花瓣的“开合”里!
四、学习观察方法,迁移运用
(一)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草地变色的奥秘?
预设:因为他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他是怎么观察的?(引导学生从“仔细看、连续看、多方面看”思考)
预设1:“作者很仔细,蹲下身子凑近看蒲公英。”
预设2:“作者在早上、中午、傍晚不同时间观察,不是只看一次。”
预设3:“作者还可能用手摸、用放大镜看(结合课堂模拟),观察得很全面。”
小结:是呀,你们看,作者连续地看,长时间地观察,最终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像作者这样不马虎不随便认真细致地看,就是课文里说的仔细观察。
正是因为一次细致的观察,使文中的“我”和蒲公英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所以“我”对蒲公英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我”感叹道:“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也是因为“我”留心了身边的事物,所以生活才妙趣横生。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这个自然段,把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读出来吧!
过渡:这篇课文的作者,和《搭船的鸟》的作者一样,都能发现身边事物的变化,产生疑问后认真观察。他们都是热爱观察的好孩子,是生活中的“最佳观察员”。这两篇文章里的“我”和大家年龄差不多,如果我们也能向他们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小作家。接下来,咱们就试着用观察和写作,认识一位新朋友。
(二)任务三:认识“新朋友”——观察含羞草并写作
第一步:初步观察,提出疑问
出示实物“含羞草”: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位植物新朋友,大家先仔细观察,看看它的样子(叶子的颜色、形状,茎的样子。)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叫“含羞草”。听到这个名字,你们心里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问题:“为什么它叫含羞草呀?”“它和‘害羞’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步:互动观察,发现变化
引导互动:大家的疑问特别有价值!现在老师请3位同学上台,轻轻地碰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强调“轻轻碰,不使劲”),其他同学坐在座位上仔细看,观察碰完后含羞草有什么变化。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提醒:“注意看叶子的状态,是张开还是合拢?变化快不快?”)
提问上台操作的学生:“你碰完含羞草后,发现它有什么变化?”
预设回答:“我一碰它的叶子,叶子就很快合拢起来了,像人害羞了缩成一团。”
再提问台下学生:“你们看到的和他说的一样吗?还有补充吗?”
预设补充:“不光一片叶子合拢,旁边的叶子也跟着合拢了”。
第三步:借助学习单,完成片段写作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含羞草的样子、提出了疑问,还观察到了它被触碰后的变化。现在请大家拿出“写作学习单”,把这三个部分连起来写成一段话。
学习单上有引导语,大家可以参考,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注意把观察到的细节和变化写清楚。
写作学习单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植物新朋友,它叫_。
观察样子:
提出疑问:
观察变化:
(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提醒:“把叶子的颜色、形状写具体,比如‘叶子是嫩绿色的,一片一片排得很整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碰完后叶子是慢慢合拢还是很快合拢?”)
第四步:习作展示,教师小结
(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片段,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刚才听了大家的习作,发现你们不仅观察得细,还能把过程说清楚,真是既会观察、又会学习的好孩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科普视频来了解含羞草“害羞”的真正原因吧!
五、课堂总结与拓展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含羞草,还把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大家发现了吗?像这样带着问题去观察,再把观察到的现象、变化一步步记录下来,就能把平凡的小事变成一篇有趣的文章。(指板书)
其实生活里藏着很多“会变化的小秘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轻松发现。比如向日葵,它就像个追着太阳跑的小朋友,早上朝着东边,中午转向南边,傍晚又慢慢朝着西边;牵牛花更有意思,早上迎着晨光绽放,颜色鲜鲜艳艳的,到了傍晚就悄悄把花瓣合拢,像在给自己“收伞”;我们教室植物角里的那些小植物也是,从当初小小的种子,慢慢冒出嫩芽,长出新叶,一天一个小模样。
这些变化是不是很奇妙?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特别的实践任务,让我们把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用起来,去发现更多生活里的小秘密。学会运用这些观察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六、作业设计
从身边选一种你感兴趣的事物,用老师发的观察记录单,每天花几分钟看看它的变化,把观察的时间、地点和发现记下来。坚持观察1-2天,下节课一起分享你的“观察小故事”,看看谁是最会发现的小观察家!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地点
观察时间
观察所得
【板书设计参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