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词借描写赤壁古战场、回忆三国英雄人物,抒发苏轼人生空老、功业无成的感慨,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词风雄浑豪放,感情充沛丰富。
学情分析
学生对苏轼《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很熟悉,为学生理解词人情感提供了一些条件。但学生对赤壁之景的想像、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借助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增强兴趣,读懂文本,走进文本,最终融会贯通。
根据以上两点,本课的设计理念:文本——作者,作者——文本。为此,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3、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4、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流程
(一)备(即课前预习准备。这个环节在课前完成,目的是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理解本词打下基础。)
1、要求学生通过参考书、工具书等途径查找苏轼及本首词的相关背景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并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课代表课前带领大家阅读
(二)导 (即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预习情况。(用多媒体展示归纳结果)
(三)读点味(“读”是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目的是“明词意,感基调”。
2、听音频范读,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塑形象”。
3、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定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读;再留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该部分留在品析完整首词后进行)
(四)品点美(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老师抛出收集上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可能有如下几个问题)
1、本词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特征,比较苏轼和周瑜人生际遇,在比较中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作者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立功业的心境,体会作者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感慨万分的复杂心情。
提示:①描绘壮阔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如周瑜。 ③抒发豪壮之情。 (具体结合本词分析。)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这种思想积极还是消极?
(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本课重点,可以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他的作品,如《满庭芳》、《定风波》、《临江仙》,进而了解苏轼的人生思想。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采用讨论法,可以将学生按座位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辩题为:“人生如梦是一中消极避世的思想”,反方辩题为“人生如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分别推选出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五名辩手,其他同学搜集资料,提供帮助和补充。学生讨论,教师充当主持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要符合作者时代际遇,也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五)悟点情
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从苏轼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这一环节是小结与迁移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的概括加深对苏轼身处逆境却仍然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情怀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愫。)
(六)结语
苏轼是豪放的,也是明智的。他懂得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进行自我内心的剖析与调整。诵读这首词,与其说我们读到了苏东坡的一份超然,一份豪放,一份无奈,还不如说读到了一份成熟。是的,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轼,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就这样,他借助一首《大江东去》,化解了心中的挥之不去的块垒,实现了他情感的突围。从此,一个乐观、旷达的苏东坡便向历史走来……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壮美
咏事——雄浑
抒情——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