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期中)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期中)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21: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滨城高中联盟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 10 月份考试
地理试卷
命题人: 校对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北京时间 2025 年 5 月 18 日 08 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时甲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特征为( )
A. 逆时针辐散下沉 B. 顺时针辐合上升 C. 逆时针辐合上升 D. 顺时针辐散下沉
2. 据图推断,当日( )
A. 乙地受西南风影响,海面波浪滔天 B. 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持续降低
C 丁地准静止锋停滞,天空浓雾弥漫 D. 戊地水平气压差小,风力小于丙地
3. 为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C. 美国全球卫星系统、遥感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
北京市密云水库位于燕山山脉丘陵地带,西、北、东三面环山,水库面积约 180km2,对周边地区的气
候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受山谷风和湖陆风的共同影响,水库南北两侧的风速存在明显差异。下图示意密
云水库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1 页 共 8 页
4. 夏季密云水库北侧降水通常多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 北侧的植被覆盖率更高 B. 气流经水库加湿后受地形抬升
C. 北侧夏季风影响时间早 D. 南侧受焚风效应的影响更显著
5. 在不考虑盛行风干扰的情况下,白天密云水库北侧风速明显大于南侧,原因是( )
A. 库区吹谷风和湖风,在水库北侧,谷风与湖风方向一致,相互叠加,风速大
B. 库区吹山风和陆风,在水库南侧,山风与陆风方向相反,相互抵消,风速小
C. 库区吹山风和湖风,在水库北侧,山风与湖风方向一致,相互叠加,风速大
D. 库区吹谷风和陆风,在水库南侧,谷风与陆风方向一致,相互抵消,风速小
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含锆重砂矿物多
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 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6. 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地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第 2 页 共 8 页
7. 含锆重砂矿物在 1-3 月能在高潮线以上大量沉积,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当地正值干季,河流搬运能力弱 ②当地正值湿季,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
③飓风(旋风)活动频繁,风暴潮助推海水搬运 ④当地盛行离岸风,海水搬运能力减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冰斗和 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
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 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一般情况下,位置越低的
冰斗形成的越早。下图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
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 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8. 根据冰斗分布判断,三期冰斗的形成顺序是( )
A. ①②⑦→③④⑧→⑤⑥ B. ⑤⑥→③④⑧→①②⑦
C. ③④⑧→①②⑦→⑤⑥ D. ①②⑦ →⑤⑥ →③④⑧
9. U 型谷 A 与 B 的形成反映了( )
A. 气候先暖后冷 B. 冰川规模先小后大 C. 地壳持续抬升 D. 冰川规模先大后小
监利、城陵矶是两个长江中游重要水文观测站。下图示意两个水文站测得的长江日均流量的年内变化。
近年来,上游河段修建水库后,监利至城陵矶河段的枯水期流量增加但水位下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3 页 共 8 页
10. 结合长江和洞庭湖的补给关系,关于曲线①、②对应的水文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城陵矶,受洞庭湖调节作用小,流量季节变化大
B. ①为监利,位于湖泊上游,受其影响小,流量峰值显著
C. ②为监利,地处长江干流,流量受湖泊影响小
D. ②为城陵矶,受洞庭湖调节作用显著,流量季节变化大
11. 据图推测( )
A. 3 月长江对洞庭湖补给量增加 B. 5 月洞庭湖水位持续上涨
C. 9 月河流泥沙以入洞庭湖为主 D. 12 月洞庭湖湖水补给长江
12. 修建水库后,监利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时( )
A. 沉积物的粒径变大 B. 沉积物的数量增加 C. 河底淤积现象加剧 D. 河运通航里程增加
我国北方某林区受林火影响后,地表植被与冻土发生演化。下图为稳定气候条件下,该林区林火后的
地表植被演替及冻土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由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发生林火后( )
A. 近期内蒸腾量增加 B. 近期内太阳辐射减弱
C. 远期内生物量减少 D. 远期内地表温度降低
14. 该地区林火发生后,在植被从禾草向针叶林演替的过程中,活动层(冬冻夏融)厚度的变化趋势及其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先变薄后变厚,有机层厚度的变化 B. 先变厚后变薄,地表植被盖度的变化
C. 先变厚后变薄,积雪厚度的变化 D. 先变薄后变厚,地表反射率的变化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研究表明,其含量受
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黄河湿地包头段不同地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
第 4 页 共 8 页
15. 图中的四种地被包括裸地、芦苇、旱柳林、玉米田,推测其对应序号依次是( )
A. ④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④③②①
16. 关于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成土母质不同使其表层有机碳含量远大于深层 B. 受淋溶作用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大
C. 随深度增加,微生物活性升高,有机碳差异小 D. 地表植被是影响表层与深层有机碳的关键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两个主要海盆,受海盆周边入海径流、蒸发、降水等因素
的影响,两个海盆之间的盐度存在很大差异。
材料二: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
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海洋锋是指温度、盐度、密度等要素特性明显不同的海洋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
常具有强烈的水平辐合与垂直运动。下图为该海域周边区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及图,比较 7 月份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海水盐度的高低,并从入海径流角度说明原因。
(2)在上图的线段上用箭头表示出 7 月份的洋流流向,并说出影响洋流运动的主要因素。
(3)与其他月份相比,M 区域 7月份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尝试从海洋锋的角度分析原因。
第 5 页 共 8 页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松嫩平原南部的某内陆盐碱湖,为断陷湖。下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
西侧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
(2)推断并说明该“断陷湖”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3)结合图示信息,分析“酱缸包”的形成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末次冰盛期(距今约 2.6 万-1.9 万年)是地球距今最近的极寒冷期,当时影响我国的季风环流与现代
本质一致,但存在强度、出现时间及分布位置的差异。研究表明,末次冰盛期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降水
量不及现代的 60%,北方夏季降水尤其稀少。冷干气候背景下,相同自然带分布位置、草原—森林过渡地
带位置、雪线、林线海拔高度等自然带空间格局与现代差异显著。下图为末次冰盛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
分布(单位:℃),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末次冰盛期与现代的气温差异幅度(单位:℃)。
地区 年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1 月平均气温
东北 10~11 6~7 15~16
华北 10 6~7 16~17
第 6 页 共 8 页
华中 8~9 6 14
华南 <5 3 10
(1)据上表,描述末次冰盛期与现代我国东部气温差异幅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2)结合大气环流原理,分析末次冰盛期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量较现代少的主要原因。
(3)与末次冰盛期相比,指出现代我国东部地区自然带空间格局的主要变化。
第 7 页 共 8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C 2. D 3. B 4. B 5. A 6. C 7. C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B 15. C 16.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1)阿拉伯海高于孟加拉湾。原因:注入孟加拉湾的河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广,7 月降水补给和高山
冰川补给多,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淡水对海湾海水的稀释作用强。
(2)
影响因素:盛行风(西南风)、 海陆分布。
(3)7 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最大,洋流挟带的阿拉伯海的高盐海水在 M 区域与孟加拉湾低盐海
水相遇形成海洋锋,海水扰动最强烈,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最多,浮游植物繁盛
18. (1)东西两侧为台地,地势较高;中间为湖泊(水域)与湖滩,地势低平;整体呈现出东西高、中
间低的地貌形态,且台地与湖泊(湖滩)之间的地形过渡较陡。
(2)受地壳运动影响,区域内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构造,中间地块相对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地堑构
造);随后,断陷盆地接纳周边地表水、地下水,逐渐积水,最终形成断陷湖。
(3)该湖为内陆盐碱湖,水域西侧湖底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粉砂、淤泥等细颗粒物质沉积;
同时,周边的坡积洪积物等经外力搬运后,在此处持续沉积,长期的沉积作用使得细颗粒物质不断堆积,
最终形成深厚的软泥层(“酱缸包”)。
19. (1)末次冰盛期与现代我国东部气温差异幅度冬季大于夏季,北方大于南方。
(2)夏季陆地气温低,亚洲低压势力较弱,夏季风势力弱;海平面低,海洋水汽输送的距离远、水量少;
海洋表面温度低,台风发育、登陆的数量少。
(3)草原—森林过渡地带位置靠西;雪线海拔可能更低;相同自然带分布的海拔更高,纬度更偏北,林
线海拔更高。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