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中前者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被磁铁吸引
B.冰融化能变成水、水沸腾变为水蒸气
C.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木炭燃烧
D.氧气是无色的、氧气加压降温变为液态氧气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B.超市中出售的高钙牛奶中“钙”指的是钙元素
C.利用明矾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3.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工智能在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AI技术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AI监测空气质量状况 B.AI监测河流污染物浓度
C.AI 识别可回收垃圾类型 D.AI 控制太阳能路灯开关时间
4.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Y化学性质相似 B.四种元素中Z、W是非金属元素
C.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均为2 D.W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5.下列选项中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液体试剂
C.取用粉末状固体 D.洗涤试管
6.螃蟹作为美食已进入千家万户,蟹肉中的砷(As)元素以有机砷()的形式少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五种元素组成 B.中有一个氧分子
C.一个分子由18个原子构成 D.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中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C.水结成冰——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体温计汞柱上升——汞原子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黑色固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9.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B. 原子结构模型
C.单质和化合物关系D.微粒与元素的关系模型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催化剂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得出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水的沸腾实验 玻璃片上有无色液滴出现 液态水和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C 利用活性炭净水 出水口处的水变无色 活性炭能吸附水中杂质并得到纯水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氢氧化钠溶液与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A.A B.B C.C D.D
12.某催化剂可实现H2O与O2反应制备H2O2。向容器中加入100gH2O和适量催化剂,并不断通入O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在20℃、40℃和60℃下进行实验①、②、③,测得H2O2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设计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
B.①说明:20℃,在0~3h内,该催化反应能持续进行
C.比较①、②可知,在0~3h内,40℃比20℃的催化效果更好
D.实验③中,H2O与O2反应生成H2O2的速度始终大于H2O2的分解速度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化学兴趣小组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探究温度对粒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资料: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
【定性研究】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
实验二:更换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
【定强研究】借助数字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实验一中滤纸条变红说明① ,ba段滤纸比cb段先变红还能说明② 。
(2)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 (填“a”或“b”)。
(3)定量研究中湿棉花的作用是 。
(4)定性和定量实验都证明了温度对粒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是 。
14.(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如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名称: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 若用装置收集氧气,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 。
(3)用刚收集到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若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写一点)。
(4)在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对该实验有关图标的标注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护目镜 B.明火 C.锐器 D.洗手
15.(6分)研究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净水器”的研究活动。
(1)回顾
①图1混凝剂的作用是 。
②图2的a仪器可以替换成生活中的 (填物品名称)。
③自来水属于硬水,含有较多的 (填离子符号)。
(2)设计
初步设计时,研究小组了解了不同净水材料的情况并设计了净水装置。
名称 组成及形态 结构 性能
脱脂棉纱布 片状、孔隙大 平面交织网状结构 能拦截较大颗粒、有吸水性
高密度棉 片状、孔隙较大 立体交织网状结构 过滤细小难溶物、有吸水性
活性炭 颗粒状、孔隙小 多孔隙结构
①将上表空白的地方补完整: (任写一点)。由图3可知,造成脱脂棉纱布、高密度棉和活性炭的功能不同的原因是: 。
②图3中,净水时水流的方向最好是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16.(6+3分)关于催化剂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开展了“探究催化剂的奥秘”项目化学习。
项目一:认识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不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就不能发生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C.用作催化剂的物质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项目二:探究催化剂
小林通过实验发现氧化铜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为比较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
(2)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来定性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
(3)写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定量探究】
为了定量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实验时小林用图乙所示装置作为对照实验,以生成40mL气体为标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序号 5%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① 20 无 a
② 20 氧化铜0.5g b
③ 20 二氧化锰0.5g c
(4)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是指 ;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铜的催化效果较差,则b c(选填“>”、“<”或“=”)
【拓展探究】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接触,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
①图2中的两条曲线不是从原点开始的原因是 。
②对比分析图2中的 (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③请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在实验过程中,上述两个反应虽化学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的原因是 。
17.(5分)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有时需要服用补钙剂满足人体需求。如图分别为两种补钙剂说明书的一部分。请根据提示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钙由 种元素组成(填数字)。
(2)一个葡萄糖酸钙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填个数)。
(3)葡萄糖酸钙(C12H22O14Ca)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4)现有4.3克葡萄糖酸钙,则其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5)按照金钙尔奇说明书每日的补钙量,若改服用葡萄糖酸钙片,一日3次,一次应服用 片。
答案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D D B C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D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1)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2)a;(3)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4)温度越高,粒子运动速率越快。
14.(6分)(1)水槽;(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3)铁丝未除锈(或氧气浓度低)(合理即可);(4)C。
15.(6分)(1)加快悬浮物沉降;筷子;;
(2)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孔隙大小不同、结构不同;自下而上。
16.(6+3分)(1)C;(2)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3) 过氧化氢水+氧气;
(4)收集40mL氧气所需的时间;>;
(5)锥形瓶内有空气;ac/b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最终生成氧气的量相同。
17.(5分)解:(1)葡萄糖酸钙由碳、氢、氧、钙4种种元素组成,故填:4;
(2)一个葡萄糖酸钙分子中的原子数是:,故填:49;
(3)葡萄糖酸钙(C12H22O14Ca)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填:9:14;
(4));
(5)每天服用的金钙尔奇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280mg×2=560mg;每片葡萄糖酸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为:;则服用葡萄糖酸钙片,一日3次,每次:560mg÷47mg÷3≈4。
故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