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21: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洨河(xiáo) 匀称(chèn) 罅隙(xià) 惟妙惟肖(xiào)
B. 轩榭(xiè) 嶙峋(lín) 金蜣(qiāng) 摩肩接踵(zhǒng)
C. 涂墁(màn) 斟酌(zhuó) 畎亩(quǎn) 法家拂士(fú)
D. 车辙(zhé) 遒劲(qiú) 万仞(rèn) 富贵不能淫(yín)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雄跨 蔓延 重峦叠嶂 自出新裁
B. 喧嚣 翰林 春寒料峭 络绎不绝
C. 题跋 簇拥 巧妙绝仑 因地制宜
D. 隧道 斟酌 天堑变通途 怒形于色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用准确的语言______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② 孟子提出的 “富贵不能淫” 的观点,______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③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我们______历史文脉,传承民族智慧。
A. 说明 承载 延续 B. 阐释 承担 延续
C. 说明 承担 延续 D. 阐释 承载 延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苏州园林》,使我们懂得了 “因地制宜” 的造园理念。
B. 蝉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是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建造的。
C. 愚公移山的故事,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D. 能否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富贵不能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劳其筋骨。(《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 “人和” 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中愚公坚信能移山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晏殊《浣溪沙》中抒发时光易逝感慨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4 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一位______的领导者,他不仅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还______;《昆虫记》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作者法布尔通过细致观察,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体现了他______的科学精神,两部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______的力量。
综合性学习。(4 分)
班级开展 “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 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丰富活动内容,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并简要说明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5 分)
(一)诗歌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10 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中 “______” 和 “______” 两个意象,暗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2 分)
请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的表达效果。(4 分)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委而去之( ) (4)亲戚畔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文章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 “人和” 的重要性的?(4 分)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 “得道者多助” 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说明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9 题。
古桥之美
①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古桥是既实用又富艺术价值的门类。它们横跨江河,连接两岸,更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文化内涵,成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② 古桥的美,首先体现在结构造型的巧妙。赵州桥以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的姿态雄跨洨河,其单孔石拱跨越三十七米,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桥拱两端的 “敞肩拱” 设计,既减轻了桥身重量,又增加了排水功能,体现了设计者的非凡智慧。苏州的宝带桥则以 “长虹卧波” 的形态横卧于运河之上,五十三个桥孔一字排开,既保证了航运畅通,又在水光山色中展现出韵律之美。
③ 古桥的美,更蕴含在建筑细节的精致中。卢沟桥的望柱上,雕刻着四百八十五个石狮,这些石狮或昂首怒吼,或母子相偎,或凝神沉思,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每一尊石狮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古代工匠的匠心。福建的洛阳桥,其 “筏型基础” 技术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创举,而桥身的石栏雕刻则线条流畅,图案典雅,将实用与审美完美融合。
④ 古桥还是文化的载体。灞桥的 “折柳送别” 习俗,使这座桥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西湖断桥因白娘子的传说,承载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这些传说与习俗,让古桥超越了交通功能,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⑤ 如今,许多古桥依然横跨在江河之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保护古桥,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与审美追求。
文章围绕 “古桥之美” 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 分)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第③段中 “四百八十五个” 这个数据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 分)
它们横跨江河,连接两岸,更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文化内涵,成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结合全文,谈谈保护古桥的意义。(3 分)
(二)散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24 题。
老手艺里的乡愁
① 老家的巷口,曾有一间小小的竹编铺。铺主是张爷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手上布满老茧,编起竹器来却灵巧得很。
② 张爷爷的竹编铺不大,却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竹器:淘米的竹筛、装菜的竹篮、纳凉的竹席,还有孩童玩耍的竹蜻蜓。这些竹器通体透着竹子的清香,纹路细密均匀,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每次路过铺口,总能看见张爷爷坐在小马扎上,左手持竹,右手握刀,“唰唰” 几下就将一根竹子劈成粗细均匀的竹篾。
③ 母亲常带我去买竹篮。张爷爷总会停下手中的活,笑着问:“丫头,要装菜的还是盛粮的?” 得知是装菜,他便从货架上取下一个小巧的竹篮,递过来说:“这个结实,竹篾选的是三年生的毛竹,编了三层呢。” 母亲接过竹篮,指尖抚过细密的纹路,总会赞叹:“老张的手艺,没话说!”
④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张爷爷:“编竹器要学多久呀?” 他停下手中的活,摩挲着竹篾说:“得三年打底呢。先学劈篾,要劈得匀、分得细;再学编织,要编得紧、扣得牢;最后学打磨,要磨得光、摸得滑。”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竹席说:“这席子要编一千两百多根竹篾,少一根都不行。”
⑤ 后来我离开老家去城里读书,再见张爷爷时,他的竹编铺已扩了半间。原来,村里办起了 “老手艺传承班”,张爷爷成了老师,教十几个年轻人编竹器。他笑着说:“现在政策好,老手艺不能丢,得让更多人学会。”
⑥ 去年暑假回去,竹编铺前挤满了人。墙上挂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 的牌子,张爷爷正带着徒弟们演示竹编技艺。阳光透过竹窗洒进来,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照在那些即将完工的竹器上,泛着温润的光。
⑦ 看着那些熟悉的竹器,闻着淡淡的竹香,我忽然明白:老手艺里藏着的不仅是匠人的心血,更是一代人的乡愁与文化的根脉。
文章围绕张爷爷的竹编铺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②段对竹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张爷爷的形象特点。(4 分)
第⑥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阳光透过竹窗洒进来,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照在那些即将完工的竹器上,泛着温润的光。
谈谈你对 “老手艺里藏着的不仅是匠人的心血,更是一代人的乡愁与文化的根脉” 这句话的理解。(3 分)
四、作文(30 分)
请以 “______里的文化印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 “古桥”“老手艺”“传统节日” 等);(2)结合具体事物,写出其文化内涵;(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A 解析:B 项 “嶙峋” 的 “嶙” 应读 “lín”;C 项 “法家拂士” 的 “拂” 应读 “bì”;D 项无错误(原选项 D 正确,修正前解析有误)。
B 解析:A 项 “自出新裁” 应为 “自出心裁”;C 项 “巧妙绝仑” 应为 “巧妙绝伦”;D 项无错别字。
A 解析:“说明” 侧重客观介绍事物特征,符合说明文需求;“承载” 指承担精神内涵,契合孟子观点的意义;“延续” 与 “文脉” 搭配恰当。
C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句式杂糅,删去 “这是出于”“而建造的”;D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能否”。
(1)富贵不能淫 (2)苦其心志 (3)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5)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极具领导力 学识渊博、生活简朴 严谨求实、热爱自然 追求真理与美好
(1)示例:探寻文化遗产,传承民族记忆 (2)示例:举办 “老手艺体验日”,目的:通过亲手体验竹编、剪纸等老手艺,感受匠人精神,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花落 燕归
运用对偶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无可奈何” 对 “似曾相识”,“花落去” 对 “燕归来”,对仗工整。“花落” 象征时光流逝,“燕归” 暗喻旧识重逢,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旧时光的怀念,以及独处时的怅惘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1)围 (2)护城河 (3)放弃 (4)同 “叛”,背叛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首先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中心论点;接着通过攻城失利和守城弃逃的事例,分别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归结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结论,层层深入凸显 “人和” 的重要性。
示例:现实中,“得道” 即秉持正义、关爱他人。如抗疫中,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志愿者主动奉献,体现了 “得道”,获得社会广泛支持,这正是 “多助” 的体现,说明秉持正道者总能凝聚力量。
三、现代文阅读
(一)说明文阅读
① 结构造型的巧妙;② 建筑细节的精致;③ 文化内涵的丰富;④ 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运用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赵州桥、宝带桥的例子,引用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的描述,列出赵州桥的跨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古桥结构造型的巧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百八十五个” 是准确的数字,具体说明了卢沟桥石狮数量之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突出了古桥细节的精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桥比作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桥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特点,语言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
古桥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审美追求;保护古桥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守护文化根脉,让后人了解历史与匠人精神。
(二)散文阅读
① 张爷爷在竹编铺制作、售卖各式竹器;② “我” 和母亲买竹篮,张爷爷介绍竹器特点;③ 张爷爷向 “我” 讲解编竹器的技艺难度;④ 张爷爷在村里的传承班教年轻人编竹器;⑤ 竹编铺成为非遗展示点,张爷爷带徒弟演示技艺。
通过描写竹器的种类多、做工精、气味清,展现了张爷爷竹编技艺的高超;为下文母亲赞叹、“我” 好奇提问等情节做铺垫,突出老手艺的价值。
① 技艺精湛:编出的竹器纹路细密、结实耐用;② 耐心细致:详细向 “我” 讲解学艺过程,打磨竹器追求光滑;③ 热爱传承:主动教年轻人编竹器,参与非遗展示;④ 热情随和:笑着接待顾客,亲切回答问题。
环境描写。营造了温暖、明亮的氛围,烘托出张爷爷和徒弟们专注投入的状态,暗示老手艺传承的希望,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温润生命力。
老手艺的制作需要匠人长期钻研、精心打磨,凝聚着他们的心血;老手艺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如 “我” 对老家的怀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民族的文化根脉。
四、作文
评分标准:
一等(27-30 分):补题新颖,内容充实,能结合具体事物挖掘文化内涵,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体现 “文化印记” 的深度,书写工整。
二等(24-26 分):补题恰当,内容具体,能体现事物的文化特点,情感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贴合主题,书写清楚。
三等(21-23 分):补题合理,内容较具体,文化内涵体现不够明确,情感较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较清楚。
四等(20 分以下):补题不当,内容空泛,无文化内涵,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书写潦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