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期中单元专题复习(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内能》--期中单元专题复习(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3 21:32:30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优美词句还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一些
C.“夏荷轻摇,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松风自扫尘”,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内能的概念、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
A.任何情况下物体的内能都不为0,雪的温度很低,但它的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小一些,故B错误;
C.当两个小露珠靠近时,它们接触面的水分子相互吸引,导致液面融合,最终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水滴,故C正确;
D.尘土飞扬,尘土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2.糖炒栗子是我国北方非常有名的美食,传统糖炒栗子的精髓在于砂石的导热和糖的焦香。关于糖炒栗子的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到糖炒栗子的香味体现了分子间存在斥力
B.砂石升温较快,是因为它的吸热能力强
C.刚炒出的栗子烫手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
D.炒制过程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栗子的内能
【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生活中的比热容问题、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A.闻到糖炒栗子的香味是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不能体现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砂石升温较快,根据Q吸=cmΔt,说明砂石的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C错误;
D.炒制过程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栗子的内能,栗子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3.小笼包是中国传统早点的经典美食,深受市民喜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包子掰开后,不能再将两块包子复原,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B.把热包子放入凉盘子里,盘子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
C.包子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为了便于储存,将包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包子的内能不为零
【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详解】A.把包子掰开后不能再复原,是因为掰开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不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把热包子放入凉盘子里,热包子向凉盘子传热,盘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增加,故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热量,故C错误。
D.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将包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包子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但内能不为零,故D正确。
故选D。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答案】D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热量的概念
【详解】AB.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小,故A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所含热量”,故C错误;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的高低,不是内能的大小。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是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的物体也可能是温度低的物体,所以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的是麻圆,又称麻球,是一种传统风味点心。制作时以糯米粉、红糖和白芝麻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清水揉成团,然后搓成圆球,沾上白芝麻后下油锅炸熟。下列有关麻球及其加工要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温开水和糯米粉时,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糯米粉的内能
B.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蕴含的热量更多
C.刚出锅的麻球香气飘得很远,这属于扩散现象
D.白芝麻能牢牢沾在糯米粉团上,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答案】B
【知识点】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热量的概念
【详解】A.用温开水和糯米粉,温水的内能通过热传递转移给糯米粉,改变其内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 “蕴含热量”;油炸用的是油的沸点高,能使麻球快速炸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香气飘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白芝麻沾在粉团上,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如图所示的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A.锻打铁 B.用暖手宝取暖
C.烧水 D.在饮料中加冰块
【答案】D
【知识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详解】A.锻打铁,对铁做功,铁的内能增加,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暖手宝取暖,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水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饮料中加冰块,饮料的内能转移给冰块,饮料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选题
7.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水的蒸发从微观角度解释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杯中的牛奶总是倒不干净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答案】BD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A.海绵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则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的蒸发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正确;
C.杯中的牛奶总是倒不干净,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牛奶分子被吸引在杯子上,故C错误;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BD。
8.《齐民要术》中对醋的制作工艺有记载:“作大豆千岁苦酒(醋)法:用大豆一斗,熟汰之,渍令泽炊,暴极燥。以酒醅灌之。任性多少,以此为率”。蒸煮是酿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如图所示是将大豆进行蒸煮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大豆的过程中,大豆含有的热量增加了
B.用火种引燃木柴的过程与钻木取火的原理不相同
C.木柴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D.闻到大豆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
【答案】BD
【知识点】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用火种引燃木柴的过程,是火种放出的热量使木柴的温度升高,达到其着火点而燃烧,这是热传递,而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两者的原理不相同,故B正确;
C.木柴燃烧的过程,是木柴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闻到大豆的香味是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分子的热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三、填空题
9.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如图所示茶壶利用了 的原理,方便倒出茶水。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茶叶的内能。壶内茶水的温度降低缓慢,是由于水的 较大所致。冲泡好的茶,香味四溢,这是 现象。
【答案】 连通器 热传递 比热容 扩散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扩散现象、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详解】[1]茶壶的壶身和壶嘴底部相连通,上端开口,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当连通器内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保持相平,方便倒出茶水。
[2]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茶叶的内能。
[3]壶内茶水的温度降低缓慢,是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少。
[4]冲泡好的茶,香味四溢,是因为茶的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这是扩散现象。
10.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乙图表示物质处于 态,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丙图时,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作用力 ,丙图中的物质 被压缩。
【答案】 固 变小 容易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物质的微观模型
【详解】[1]由图乙可知物质的分子排列很规则,所以该物质是固态;由甲图可知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该物质是液态;由丙图可知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且间距很大,所以该物质是气态。
[2][3]甲为液体,丙为气态,所以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丙图时,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小;丙图为气态,所以该物质很容易被压缩。
11.“千年古都传宋韵,一城秋风送菊香”,自北宋时期,开封人民爱菊、赏菊的习俗沿袭至今;走进龙亭公园,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这是 现象。清晨时刻,一颗颗露珠在花瓣上悬而未滴(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答案】 扩散 引力
【知识点】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
【详解】[1]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了鼻端,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一颗颗露珠在花瓣上悬而未滴,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12.盛夏的一天,小明一家三口到海滨度假,漫步在海滩上他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的味道”,这是一种 现象,这种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 的缘故;同时他还感觉到脚下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这主要是因为沙子的 比海水小得多。
【答案】 扩散 无规则运动 比热容
【知识点】扩散现象、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1]空气中弥漫“大海的味道”,是海水的气味分子进入空气的现象,这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正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才使得气味分子能自发地扩散到空气中。
[3]沙子烫脚而海水凉,是因为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小。根据吸热公式,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海水吸收相同热量时,比热容小的沙子温度升高得更快,所以沙子更烫,海水更凉。
13.如图是能在空间站使用的太空笔的结构简图,它包括笔尖、墨水、活塞、压缩氮气等。书写时,被压缩的氮气体积膨胀,将墨水推出,则笔内墨水的质量 ,氮气的密度 ,氮气的内能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变小 变小 变小
【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及特性、密度的概念、定义式及单位、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详解】[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在书写过程中,墨水会越来越少,因此笔内墨水的质量变小。
[2]书写过程中,依靠氮气的压力将墨水推向笔尖,笔芯内氮气的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大,根据可知,氮气的密度变小。
[3]氮气将墨水推向笔尖的过程中,对外做功,其内能变小。
四、实验题
14.为了比较液体吸热能力的大小,如图甲所示,小红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水的同一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
(1)分别在试管中装入的A、B两种液体应保证 (填“体积”或“质量”)相同;当它们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如图乙所示,实验后绘制了两种液体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在0~4min内: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分析图像可知 的吸热能力强,为描述物质的这种能力,物理学把它定义为 。
(3)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液体。
(4)若B是水,则A的比热容为 J/(kg·℃) [水的比热为4.2×103J/(kg·℃) ]。
(5)小明也做了该实验,但是根据数据作出的图像开始部分并不是直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为了减小这种影响,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
【答案】(1) 质量 温度变化值
(2) 相等 B 比热容
(3)B
(4)2.1×103
(5) 开始加热时烧杯吸收了部分热量 实验前对烧杯进行预热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物理意义、比热容的定义式
【详解】(1)[1][2]因为该实验是探究比较液体吸热能力大小的,因此根据物理学中控制变量法,在试管中装入A、B两种液体应保证质量相同,当液体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液体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1]实验中,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加热,在0~4min内,相同时间,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
[2]在内,A、B吸收热量相等,根据,m相同,Q相同,B液体温度升高的慢,由可得,小则c大,所以B的吸热能力强。
[3]物理学中就把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用比热容表示,比热容指单位质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或者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
(3)由图可知,两种物质温度均升高40℃,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A需要加热4min,B加热8min,则B吸收热量多,吸热能力强,所以应选择B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
(4)根据可知,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热容和吸收的热量成正比;由于两种液体温度均升高40℃,A需要加热4min,B加热8min,则A、B两种液体吸收热量之比为1︰2,则比热容之比为1︰2,则A液体的比热容为
(5)[1]导致小明作出的图像开始部分并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在实验时并未对烧杯进行预热,使得烧杯吸收了一部分热量导致刚开始图像并不是直线的缘故。
[2]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可以在实验前对烧杯进行预热,可以减少因烧杯吸热对实验的影响。
15.下面是同学们做的两个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甲所示,先将少许易燃的硝化棉放入透明的有机玻璃筒内,用活塞将筒口密封住,然后将活塞迅速压下,当活塞压至接近底部时,发现硝化棉起火燃烧。
(1)实验中,根据硝化棉起火燃烧的现象,可知筒内空气分子的热运动 (选填“减慢”或“加快”),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
(2)当活塞向下压一段距离后,手上会感到需要用的力越来越大,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选填“引”或“斥”)力,这种力随着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而 。
【实验二】在完成了扩散现象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扩散现象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乙所示,用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抽取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然后再缓慢地抽取等量的红墨水后迅速用橡皮帽塞紧针头,观察针筒中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3)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该实验可能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 加快 做功
(2) 斥 增大
(3) 无规则 扩散现象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
【详解】(1)[1][2]将活塞迅速压下,当活塞压至接近底部时,硝化棉起火燃烧,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筒内空气的内能,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此时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加快。
(2)[1][2]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当活塞压下时,空气分子间的距离减小,筒内空气分子间斥力增大,导致手上会感到需用的力越来越大。
(3)[1]扩散现象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当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即扩散,它发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直接体现。
[2]用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抽取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然后再缓慢的抽取等量的红墨水后迅速用橡皮帽塞紧针头,观察针筒中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此时其它条件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因此可探究分子运动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五、计算题
16.一个质量为1.5kg的钢刀,加热到,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室温为。已知钢的比热容为,水的比热容为,室内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这把钢刀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
(2)若把这些热量给30℃、1.0kg的水加热,水温能够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答案】(1)
(2)100℃
【知识点】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热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详解】(1)已知,,钢刀的温度变化量是
由公式可知,钢刀放出的热量为
(2)水吸收的热量
由可得
理论末温
但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因此实际水温升高至100℃。
17.小明家室内空间为,冬季供暖首日,温度为45℃的水进入地面下的管道,通过整个地板来供热,水从另一端出口离开时温度降为35℃。每小时通过他们家的水量为,地暖放出的热量有50%被房间的空气吸收,房间通风后空气温度为10℃。[水的比热容为]
(1)求地暖内放出的热量。
(2)不考虑房间内热量损失,后可以将房间空气温度提升到多少?[空气的比热容为,空气的密度为,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若内暖气管中的水由燃烧天然气进行加热,燃烧了天然气,则天然气供暖的效率为多少?(天然气的热值为)
【答案】(1)
(2)18℃
(3)21%
【知识点】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热值的公式及相关计算、加热效率的计算
【详解】(1)地暖1小时内放出的热量
(2)室内空气的质量
被空气吸收的热量
由 ,得温度变化
初始温度为10℃,最终温度
(3)天然气燃烧释放的总热量
有效热量为地暖放出的热量 ,效率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十三章 《内能》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优美词句还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一些
C.“夏荷轻摇,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松风自扫尘”,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糖炒栗子是我国北方非常有名的美食,传统糖炒栗子的精髓在于砂石的导热和糖的焦香。关于糖炒栗子的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到糖炒栗子的香味体现了分子间存在斥力
B.砂石升温较快,是因为它的吸热能力强
C.刚炒出的栗子烫手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
D.炒制过程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栗子的内能
3.小笼包是中国传统早点的经典美食,深受市民喜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包子掰开后,不能再将两块包子复原,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B.把热包子放入凉盘子里,盘子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
C.包子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为了便于储存,将包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包子的内能不为零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5.如图所示的是麻圆,又称麻球,是一种传统风味点心。制作时以糯米粉、红糖和白芝麻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清水揉成团,然后搓成圆球,沾上白芝麻后下油锅炸熟。下列有关麻球及其加工要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温开水和糯米粉时,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糯米粉的内能
B.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蕴含的热量更多
C.刚出锅的麻球香气飘得很远,这属于扩散现象
D.白芝麻能牢牢沾在糯米粉团上,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6.如图所示的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A.锻打铁 B.用暖手宝取暖
C.烧水 D.在饮料中加冰块
二、多选题
7.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水的蒸发从微观角度解释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杯中的牛奶总是倒不干净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8.《齐民要术》中对醋的制作工艺有记载:“作大豆千岁苦酒(醋)法:用大豆一斗,熟汰之,渍令泽炊,暴极燥。以酒醅灌之。任性多少,以此为率”。蒸煮是酿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如图所示是将大豆进行蒸煮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大豆的过程中,大豆含有的热量增加了
B.用火种引燃木柴的过程与钻木取火的原理不相同
C.木柴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D.闻到大豆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
三、填空题
9.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如图所示茶壶利用了 的原理,方便倒出茶水。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茶叶的内能。壶内茶水的温度降低缓慢,是由于水的 较大所致。冲泡好的茶,香味四溢,这是 现象。
10.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乙图表示物质处于 态,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丙图时,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作用力 ,丙图中的物质 被压缩。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千年古都传宋韵,一城秋风送菊香”,自北宋时期,开封人民爱菊、赏菊的习俗沿袭至今;走进龙亭公园,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这是 现象。清晨时刻,一颗颗露珠在花瓣上悬而未滴(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12.盛夏的一天,小明一家三口到海滨度假,漫步在海滩上他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的味道”,这是一种 现象,这种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 的缘故;同时他还感觉到脚下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这主要是因为沙子的 比海水小得多。
13.如图是能在空间站使用的太空笔的结构简图,它包括笔尖、墨水、活塞、压缩氮气等。书写时,被压缩的氮气体积膨胀,将墨水推出,则笔内墨水的质量 ,氮气的密度 ,氮气的内能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实验题
14.为了比较液体吸热能力的大小,如图甲所示,小红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水的同一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
(1)分别在试管中装入的A、B两种液体应保证 (填“体积”或“质量”)相同;当它们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如图乙所示,实验后绘制了两种液体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在0~4min内: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分析图像可知 的吸热能力强,为描述物质的这种能力,物理学把它定义为 。
(3)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液体。
(4)若B是水,则A的比热容为 J/(kg·℃) [水的比热为4.2×103J/(kg·℃) ]。
(5)小明也做了该实验,但是根据数据作出的图像开始部分并不是直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为了减小这种影响,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
15.下面是同学们做的两个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甲所示,先将少许易燃的硝化棉放入透明的有机玻璃筒内,用活塞将筒口密封住,然后将活塞迅速压下,当活塞压至接近底部时,发现硝化棉起火燃烧。
(1)实验中,根据硝化棉起火燃烧的现象,可知筒内空气分子的热运动 (选填“减慢”或“加快”),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
(2)当活塞向下压一段距离后,手上会感到需要用的力越来越大,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选填“引”或“斥”)力,这种力随着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而 。
【实验二】在完成了扩散现象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扩散现象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乙所示,用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抽取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然后再缓慢地抽取等量的红墨水后迅速用橡皮帽塞紧针头,观察针筒中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3)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该实验可能探究的问题是 。
五、计算题
16.一个质量为1.5kg的钢刀,加热到,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室温为。已知钢的比热容为,水的比热容为,室内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这把钢刀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
(2)若把这些热量给30℃、1.0kg的水加热,水温能够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17.小明家室内空间为,冬季供暖首日,温度为45℃的水进入地面下的管道,通过整个地板来供热,水从另一端出口离开时温度降为35℃。每小时通过他们家的水量为,地暖放出的热量有50%被房间的空气吸收,房间通风后空气温度为10℃。[水的比热容为]
(1)求地暖内放出的热量。
(2)不考虑房间内热量损失,后可以将房间空气温度提升到多少?[空气的比热容为,空气的密度为,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若内暖气管中的水由燃烧天然气进行加热,燃烧了天然气,则天然气供暖的效率为多少?(天然气的热值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十三章《内能》重难点题型讲解
一、考点透视
1. 高频考点分布与命题分析
考点分类 具体内容 考查形式 难度等级
热量 比热容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和计算公式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占比50%) ★★★★☆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5%) ★★★☆☆
内能 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5%) ★★★☆☆
2.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选择题:辨析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填空题: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题: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计算题:热量、比热容的相关计算
二、知识清单
1. 核心概念系统梳理
(1)热量
①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②单位:焦耳(J),常用千焦(kJ),1 kJ = 1000 J。
(2)比热容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②公式:
③单位: J/(kg·℃)
④特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与质量、温度变化无关。
(3)内能
①定义: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均有内能;
②决定因素:温度、质量、体积、状态;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能量转移)和做功(能量转化);
④温度、热量、内能的辨析
物理量 定义 性质 关键词
温度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状态量 高低
内能 分子动能 + 势能总和 状态量 有、增加、减少
热量 热传递中转移的内能 过程量 吸收、放出
2、 实验要点归纳:物质的吸热性能
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烧杯、水、食用油、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秒表、天平等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②用温度计测量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初始温度; ③用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 ④让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并比较加热时间。
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不同。
3.易错警示
错误表述:“含有热量” → 正确:“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错误表述:“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 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只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错误表述:“比热容的大小与热量成正比,与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 正确:“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三、重点题型精讲
题型一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现象
1.如图为白天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土地(  )
A.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的比热容问题
【详解】因为水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土地的比热容大,由可知,等质量的水和陆地的土地,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热量,陆地的土地升温较快,气温较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已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铜和铝吸收的热量相同,铜和铝吸热时间一定相同
B.铝上升的温度较高
C.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D.铜的末温高
【答案】C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容的定义式、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
【详解】A.吸收热量相同,但吸热时间取决于加热功率,加热功率未知,时间不一定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C.已知c铝>c铜,质量m相同,吸收热量Q相同。根据Q=cmΔt可知,铝的比热容大,升温慢,上升的温度较低;铜的比热容小,升温快,上升的温度较高,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初温未知,无法比较两者的末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二 分子动理论和扩散现象
3.(多选)关于下列物理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将黄豆和小米混合并摇匀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图乙: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液体较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图丙:不同物质状态下的分子排列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强的是(a)
D.图丁: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答案】BCD
【知识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
【详解】A.将黄豆和小米混合并摇匀后总体积减小,这是宏观物体间的间隙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故A错误;
B.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液体较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斥力较大,使得液体难以被压缩,故B正确;
C.不同物质状态下的分子排列中,(c)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弱;(b)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弱;(a)是固体分子的排列,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分子间作用力最强,故C正确;
D.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更快,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BCD。
4.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的一些性质,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B.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之间有空隙
C.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小铁钉;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D.现象:“破镜不能重圆”;推测: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的热运动
【详解】A.空气中沙尘飞舞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A错误;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两种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总体积变小,该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故B正确;
C.磁铁吸引小铁钉是因为磁铁具有磁性,不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故C错误;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破裂后,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的引力变得十分微弱,几乎可以忽略,而不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D错误。
故选B。
5.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C.“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D.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C
【知识点】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详解】A. 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之间,如铅块与金块压紧后相互渗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距过大,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抵抗形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三 改变内能的方法
6.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拔火罐能有效治疗某些疾病,使用时先加热火罐中气体,再按图甲所示方法迅速将火罐按到皮肤上,罐内气体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图乙所示,“艾灸”时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穴位处的内能。
【答案】 降低 减小 热传递
【知识点】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详解】[1][2]火罐按到皮肤上时,罐内的空气温度较高,高于室内温度,一段时间后,罐内气体向外放热,气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艾灸”时,人从艾条吸收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穴位处的内能。
7.同学们爱吃的爆米花是通过如图所示的爆米花机制作出来的,玉米粒在密封的锅体内被炉火加热,这是通过 的方法改变了玉米粒的内能;开盖瞬间,锅内高压气体迅速爆出,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玉米粒内的高压水蒸气对外做功,玉米粒膨胀,成了胖乎乎的爆米花。
【答案】 热传递 减小
【知识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的转化
【详解】[1]热传递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现象,玉米粒在密封锅体内被炉火加热,炉火温度高,玉米粒温度低,热量从炉火传递到玉米粒,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玉米粒的内能。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开盖瞬间,锅内高压气体迅速爆出,气体对外做功,所以其内能减小。
8.将装有酒精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并用塞子塞紧,快速来回拉动绕在管上的绳子,过一会儿塞子会跳起来,如图所示,则( )
A.拉动绳子的过程中,通过做功改变了金属管的内能,金属管温度上升
B.拉动绳子的过程中,通过对金属管内的酒精做功,使酒精温度上升
C.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温度上升,内能增加
D.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对塞子做功,使塞子内能增加
【答案】A
【知识点】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的转化
【详解】A.拉动绳子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金属管的内能,金属管温度上升,故A正确;
B.拉动绳子的过程中,是对金属管做功,而不是对金属管内的酒精做功,而且酒精的温度升高是因为从金属管吸收了热量,而不是对酒精做功,故B错误;
C.塞子跳起是因为管内气体对塞子做功,将管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管内气体内能减小,温度下降,故C错误;
D.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对塞子做功,使塞子的机械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题型四 温度、热量、内能的概念辨析
9.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0℃冰和0℃水,它们的内能不同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部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C.发生热传递时,含有热量多的物体将内能传给含有热量少的物体
D.不发生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增加
【答案】A
【知识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
【详解】A.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量、温度、体积以及物态有关,质量相同的冰和水的物质的量相同,但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所以水的内能大,冰的内能小,即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它们的内能不同,故A正确;
B.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不一定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故B错误;
C.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热量是过程量,描述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不能用含有来描述,故C错误;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大,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摩擦的冰,冰的内能变大,冰化成水,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内能为0
B.能够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温度差
C.冰吸热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答案】B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热量的概念
【详解】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冰块分子仍在运动且存在分子势能,内能不为0,故A错误;
B.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故B正确;
C.冰熔化时吸收热量,虽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C错误;
D.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属于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所示,人发烧时常常用冰袋给身体降温,使用冰袋给人体降温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将温度传递给了冰袋
B.冰在熔化过程中,内能不变
C.冰袋放热,冰袋内物质的比热容减小
D.冰袋吸热,人体放热,人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与联系、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详解】A.人体将能量传递给了冰袋,温度无法传递,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B不符合题意;
C.冰袋中的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冰袋内的物质变为了水,比热容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冰袋中冰熔化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人体放热,人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题型五:有关热量公式的计算
12.一壶体积为、温度为的水,加热到。已知,,。求:
(1)水的质量;
(2)水吸收的热量;
(3)接着再继续加热,若水又吸收了的热量,水的末温是多少。
【答案】(1)2kg
(2)4.2×105J
(3)80℃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
【详解】(1)水的质量是
(2)水吸收的热量为
(3)接着再继续加热,若水又吸收了8.4×104J的热量,水的末温为
13.如图所示是一款鱼缸加热棒,通过加热棒控制水温,可为鱼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已知鱼缸中装有水,用该加热棒加热时,缸内水的温度从17℃升高到27℃,假设加热棒产生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加热棒产生的热量为多少?[水的比热容为]
【答案】
【知识点】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
【详解】已知水的质量为m=40kg,水的比热容为c=4.2×103J/(kg·℃),温度变化量为
则水吸收的热量为
假设加热棒产生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加热棒产生的热量为
14.学校开展以“给父母送上一道家常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小红在妈妈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如图所示,小红用密闭的电热锅烧水炖制鲫鱼汤,已知锅内汤的质量为,汤的初温为,电热锅每分钟产生的热量,且全部被汤吸收,汤的比热容为,则10分钟后汤的温度上升到多少摄氏度?
【答案】102℃
【知识点】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
【详解】汤10min吸收的热量
设汤的末温为t,根据热量计算公式 Q吸 = m c Δt,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t=102℃。
因电热锅是封闭的,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所以汤的温度为102℃。
题型六: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15.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实验,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初温及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加热,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两种液体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图像如图2所示。
(1)实验中采用相同加热器的目的是 ,当加热到第时,两种液体吸收热量关系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乙液体在第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时的内能(质量变化忽略不计);乙液体在第时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时的比热容;
(3)通过图像分析得,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大小之比 。
【答案】(1) 使被加热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等于
(2) 大于 等于
(3)1∶2
【知识点】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物理意义、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放热、热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详解】(1)[1]相同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实验中采用相同加热器的目的是保证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2]加热到第2min时,加热时间相同,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故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等于Q乙。
(2)[1]由图2可知,乙液体从第1min到第2min时,状态没有改变,但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变大,所以第2min时的内能大于第1min时的内能。
[2]由于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内能大小无关,所以,乙液体在第2min时的比热容等于第1min时的比热容。
(3)由图2可知,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的加热时间是甲的加热时间的2倍,则乙吸收的热量是甲吸收热量的2倍,根据可知,乙的比热容是甲的比热容的2倍,所以,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大小之比为
16.如1图,在比较“不同液体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中,小华将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盛有初温相同的A、B两种液体)放入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两试管内的液体接触良好,并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红外加热器对两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在其沸腾前记录到A、B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格。
加热时间 0 1 2 3 4
A的温度 10 14 18 22 26
B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1)实验中应取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A、B两种液体;
(2)实验中通过比较两种液体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的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表格实验数据可知,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2图中①是B液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B液体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为图中的第 条(选填“①”“②”或“③”);
(5)本题中的实验数据表格存在的缺陷是 ;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除温度计、天平外还需要 。
【答案】(1)质量
(2)加热的时间
(3)A
(4)③
(5) 没有标注温度的单位 秒表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详解】(1)比较“不同液体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需要控制两种液体的质量是相同的。
(2)比较吸热多少时采用了转换法,实验选择同一个红外加热器,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热的多少。
(3)由表格数据可知,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A的温度变化小,升高温度较小的A液体吸热能力强。
(4)将初温相同的B液体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根据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当质量增加时,升高的温度将变小,故③符合题意。
(5)[1]记录数据时,需要标注物理量的单位,由实验表格可知没有标注温度的单位。
[2]实验中需要测量加热的时间,所以还需要记录时间的仪器—秒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十三章《内能》重难点题型讲解
一、考点透视
1. 高频考点分布与命题分析
考点分类 具体内容 考查形式 难度等级
热量 比热容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和计算公式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占比50%) ★★★★☆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5%) ★★★☆☆
内能 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5%) ★★★☆☆
2.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选择题:辨析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填空题: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题: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计算题:热量、比热容的相关计算
二、知识清单
1. 核心概念系统梳理
(1)热量
①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②单位:焦耳(J),常用千焦(kJ),1 kJ = 1000 J。
(2)比热容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②公式:
③单位: J/(kg·℃)
④特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与质量、温度变化无关。
(3)内能
①定义: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均有内能;
②决定因素:温度、质量、体积、状态;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能量转移)和做功(能量转化);
④温度、热量、内能的辨析
物理量 定义 性质 关键词
温度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状态量 高低
内能 分子动能 + 势能总和 状态量 有、增加、减少
热量 热传递中转移的内能 过程量 吸收、放出
2、 实验要点归纳:物质的吸热性能
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烧杯、水、食用油、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秒表、天平等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②用温度计测量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初始温度; ③用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 ④让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并比较加热时间。
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不同。
3.易错警示
错误表述:“含有热量” → 正确:“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错误表述:“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 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只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错误表述:“比热容的大小与热量成正比,与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 正确:“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三、重点题型精讲
题型一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现象
1.如图为白天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土地(  )
A.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2.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已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铜和铝吸收的热量相同,铜和铝吸热时间一定相同
B.铝上升的温度较高
C.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D.铜的末温高
题型二 分子动理论和扩散现象
3.(多选)关于下列物理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将黄豆和小米混合并摇匀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图乙: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液体较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图丙:不同物质状态下的分子排列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强的是(a)
D.图丁: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4.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的一些性质,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B.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之间有空隙
C.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小铁钉;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D.现象:“破镜不能重圆”;推测: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
5.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C.“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D.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题型三 改变内能的方法
6.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拔火罐能有效治疗某些疾病,使用时先加热火罐中气体,再按图甲所示方法迅速将火罐按到皮肤上,罐内气体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图乙所示,“艾灸”时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穴位处的内能。
7.同学们爱吃的爆米花是通过如图所示的爆米花机制作出来的,玉米粒在密封的锅体内被炉火加热,这是通过 的方法改变了玉米粒的内能;开盖瞬间,锅内高压气体迅速爆出,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玉米粒内的高压水蒸气对外做功,玉米粒膨胀,成了胖乎乎的爆米花。
8.将装有酒精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并用塞子塞紧,快速来回拉动绕在管上的绳子,过一会儿塞子会跳起来,如图所示,则( )
A.拉动绳子的过程中,通过做功改变了金属管的内能,金属管温度上升
B.拉动绳子的过程中,通过对金属管内的酒精做功,使酒精温度上升
C.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温度上升,内能增加
D.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对塞子做功,使塞子内能增加
题型四 温度、热量、内能的概念辨析
9.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0℃冰和0℃水,它们的内能不同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部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C.发生热传递时,含有热量多的物体将内能传给含有热量少的物体
D.不发生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增加
1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内能为0 B.能够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温度差
C.冰吸热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11.如图所示,人发烧时常常用冰袋给身体降温,使用冰袋给人体降温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将温度传递给了冰袋
B.冰在熔化过程中,内能不变
C.冰袋放热,冰袋内物质的比热容减小
D.冰袋吸热,人体放热,人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题型五:有关热量公式的计算
12.一壶体积为、温度为的水,加热到。已知,,。求:
(1)水的质量;
(2)水吸收的热量;
(3)接着再继续加热,若水又吸收了的热量,水的末温是多少。
13.如图所示是一款鱼缸加热棒,通过加热棒控制水温,可为鱼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已知鱼缸中装有水,用该加热棒加热时,缸内水的温度从17℃升高到27℃,假设加热棒产生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加热棒产生的热量为多少?[水的比热容为]
14.学校开展以“给父母送上一道家常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小红在妈妈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如图所示,小红用密闭的电热锅烧水炖制鲫鱼汤,已知锅内汤的质量为,汤的初温为,电热锅每分钟产生的热量,且全部被汤吸收,汤的比热容为,则10分钟后汤的温度上升到多少摄氏度?
题型六: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15.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实验,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初温及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加热,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两种液体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图像如图2所示。
(1)实验中采用相同加热器的目的是 ,当加热到第时,两种液体吸收热量关系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乙液体在第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时的内能(质量变化忽略不计);乙液体在第时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时的比热容;
(3)通过图像分析得,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大小之比 。
16.如1图,在比较“不同液体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中,小华将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盛有初温相同的A、B两种液体)放入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两试管内的液体接触良好,并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红外加热器对两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在其沸腾前记录到A、B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格。
加热时间 0 1 2 3 4
A的温度 10 14 18 22 26
B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1)实验中应取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A、B两种液体;
(2)实验中通过比较两种液体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的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表格实验数据可知,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2图中①是B液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B液体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为图中的第 条(选填“①”“②”或“③”);
(5)本题中的实验数据表格存在的缺陷是 ;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除温度计、天平外还需要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