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3课 叠山理水课件(共54张PPT)-(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3课 叠山理水课件(共54张PPT)-(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23 22: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叠山理水
知识回顾:
借景,就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
借景的方式主要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令而借。
园林中“借景景象”是“借景”的对象,但并非是“借景设计”的对象。借景景象往往“属他”,大部分位于园外,且其自身无法通过造园活动进行控制和改造,而只能被动地纳入园内,如远山、明月、霞光等,因此借景景象只是借景设计的目标物(借纳之景,收纳之象),是借景设计开展的依据之一,而并非设计的对象。
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而言,就是建筑在园林中的位置。建筑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及作用等诸多因素决定,同时还应考虑园林造景的需要。
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很多,亭、台、楼、阁、堂、轩、榭、廊、舫等,形态各异。
讨论了“居远香堂,四季美景尽收眼底”,并结合它四周的建筑、景色,讨论这一说法的依据。
探究了在平面图上画出你认为最佳的观赏路线,说一说你的理由。
【本课情境】
融传统与现代设计为一体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建筑相互呼应,呈现出一种布局上的美。你知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苏州博物馆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
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一座苏州博物馆,半部江南园林史 。
任务一
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左图中的太湖石能否和上图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应该如何应用?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绿色工程。
分析探讨:
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
高低错落排砌的片山假石,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中的假山石,其造型和布局模仿着自然山水的形态,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之中。 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些像仙人指路,有些像玉石琼花,还有千层石、飞来石等等。 并通过错落有致的构造,形成了一个个小空间和景观,呈现出多样的山水景象,如山峦,如峡谷,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尊崇。
片石叠山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兴起,主要源于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的创意山水。
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思考与探究:
左图中的太湖石能否和上图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
没有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应该如何应用?
体形高大秀美的石峰,宛如自然的守护者,静静地竖立在轩堂之前,或是与高大奇卉异木相互映衬,成为观赏的焦点,无论是点缀在亭台楼阁之间,还是放置在曲径小桥之旁,都能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园林增添无尽的风姿异彩。
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园南面一株桂树散发的芳香进入山水园,可见园中水池朗月倾泻,鱼翔浅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面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
思考与探究
你了解的园林中还有哪些山石作品? 能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吗?
钟祥市博物馆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馆
华夏幸福基业 大厂书画院 | 原筑景观
富力十号 | 张唐景观
京投银泰·檀香府 | 源树国际
狮子林九狮峰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石峰景观。
多姿多彩护驾山
邹城峄山:仙人随意抛撒的石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水相依的自然意境。相对于堆山叠石,园林中的水更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梳理,这个过程便称为理水。
任务二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园中的理水,分别找出集中与分散、静与动的理水设计。
狮子园的理水,园内水体聚中有分。 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 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形成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变幻幽深,曲折丰富。
理水是对自然之水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自然之水内在精神的塑造。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静有动。


集中
分散
边学边练
理水的动与静,集中与分散。
知识拓展:
古典理水注重模拟自然水体形态,以湖泊、溪涧、瀑布等造景,强调曲径通幽的含蓄美;现代理水则融入喷泉、叠泉等人工技术增强视觉层次 。技术上遵循“水贵有源”原则,通过凿井引水、凿池蓄雨等方式实现活水循环,并采用“掩、隔、破”等手法划分水面空间,塑造静水映天、流水潺湲的多维体验。
水体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理水艺术的不同,使得园林生机盎然,景象万千,创造出了生动逼真、惬意舒适、多姿多彩的景观。水已经成为现代园林城市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园林要素,不论是公园、游园、广场,因为有了水必将创作出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更富有艺术品味的景点和景区。
任务三
撰写一份视觉笔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 “山水”的感受。
美文赏析:
园林如画,景如其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可以步入其中的立体山水画,也是一首可以漫步其间的空间诗篇。千百年来,中国园林设计师以"诗情画意"为核心,通过精心的山水布局、空间分割和景深营造,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供人游赏,更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寄托情感、表达志向的精神家园。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园林设计师将自然山水的精华提炼、浓缩于方寸之地,使游园者在有限的空间中,体验无限的山水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四面环水,水面如同画中的留白,既是实景,又是虚境,使整个空间充满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游人站在亭中,四面荷风拂来,水波荡漾,仿佛置身于一首清新脱俗的山水诗中。这种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不仅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感染力,更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林中的虚实相生,正是这种诗画相融的空间表达。
作业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搭建你心中理想的园林。
课后拓展:
单元自评:
能知道中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借景、叠山、理水的造园方式。
能用视觉笔记等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感受。
能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