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 高一必修一地理人教版2019 期中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 高一必修一地理人教版2019 期中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09: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期中复习
1
地震波
(1)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
类型 特点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共性 地物表现
纵波(P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横波(S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
不连续面
(1)概念: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特点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变化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①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
地幔 上地幔 ①占地球总体积的80%;
②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①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②厚度约3400千米;
③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④内核是在超强压力下,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形成的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内核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知识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圈层 概念 组成或分布 意义 关系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 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1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④为那颗行星的公转轨道(  )
A.地球 B.海王星 C.火星 D.土星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根据该示意图可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③位于小行星带的内侧,为火星轨道;曲线②位于小行星带的外侧,为木星轨道;曲线④紧邻火星且在火星轨道内侧,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A
考点1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2.(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
C.在深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壳和②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古登堡界面以上,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A错误。
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突然降速,C错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错误。故选:B。
B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3.(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1月7日6时55分在日本火山列岛地区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理论上而言,住在火山列岛的居民感受到的地震晃动是(  )
A.一直左右晃动
B.一直上下晃动
C.先左右晃动,后上下晃动
D.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
由于本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横波和纵波都能到达该地,但由于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快,所以人们先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D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4.(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树冰是日本北部地区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冬天,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造型千变万化、怪异而美丽的树冰。其形成需要气温低,水汽充分的自然环境。完成下面小题。树冰的形成过程直接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水分涉及水圈,空气涉及大气圈,针叶林涉及生物圈,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5.(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中)洱海,呈南北狭长状,形若人耳,是云南第二大湖。洱海以其碧蓝如镜的水面、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下列图1为洱海景观图,图2为地球表面圈层结构示意图。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图中圈层②在图1中的代表要素是(  )
A.树 B.湖水 C.山 D.云
结合圈层的特点可知,①为大气圈,③为水圈,④为岩石圈。②跨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应为生物圈。故右图中②在左图中代表的要素为树,A正确。
湖水属于水圈,山属于岩石圈,云属于大气圈,BCD错误。
故选:A。
A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6.(2024秋 河北区校级期中)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
读图可知,①圈层属于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误。
②圈层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
④圈层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误。
③圈层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正确。故选:C。
C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知识剖析
7.(2024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横波和纵波经过软流层时,会完全消失
D.水圈是由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太气圈和生物圈等,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错误。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正确。
一般认为,生物圈才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
一般认为,软流层物质呈固流体状态,横波和纵波均可通过软流层传播,不会完全消失,C错误。
故选:B。
B
考点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8.图是新疆北部喀纳斯湖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甲圈层(  )
A.密度降低 B.臭氧减少 C.温度升高 D.气压升高
读图可知,甲圈层为大气圈的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A正确,D错误。
臭氧分布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臭氧先增后减,B错误。
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升高﹣降低﹣升高,C错误。
故选:A。
A
考点3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
产和生活的联系
图示为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该景观的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读图可知,该景观是瀑布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临海,其形成和海浪侵蚀无关,A错误。
图中地区海拔低,目前没有冰川发育,B错误。
图示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强烈,C错误。
在陡崖处,地势落差较大,流水(溯源)侵蚀强烈,形成瀑布景观,D正确。
故选:D。
D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60﹣60题。
考点5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
生活中的意义
10.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RS模拟灾后重建情况
B.BDS确定急需救援位置
C.DSS统计失踪人口数量
D.GIS采集灾区气象数据
B
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B正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灾后重建情况,A错误。
DSS系统是指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辅助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系统,GIS可以统计失踪人口数量,C错误。
用于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D错误。
故选:B。
考点5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
生活中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