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
类型 特点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共性 地物表现
纵波(P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横波(S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
2不连续面
(1)概念: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特点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变化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①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
地幔 上地幔 ①占地球总体积的80%; ②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①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②厚度约3400千米; ③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④内核是在超强压力下,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形成的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内核
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圈层 概念 组成或分布 意义 关系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 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④为那颗行星的公转轨道( )
A.地球 B.海王星 C.火星 D.土星
2.(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
C.在深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1月7日6时55分在日本火山列岛地区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理论上而言,住在火山列岛的居民感受到的地震晃动是( )
A.一直左右晃动
B.一直上下晃动
C.先左右晃动,后上下晃动
D.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
4.(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树冰是日本北部地区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冬天,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造型千变万化、怪异而美丽的树冰。其形成需要气温低,水汽充分的自然环境。完成下面小题。树冰的形成过程直接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中)洱海,呈南北狭长状,形若人耳,是云南第二大湖。洱海以其碧蓝如镜的水面、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下列图1为洱海景观图,图2为地球表面圈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圈层②在图1中的代表要素是( )
A.树 B.湖水 C.山 D.云
6.(2024秋 河北区校级期中)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
7.(2024秋 天津期中)地球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如图是地球外部圈层关联示意图。关于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B.②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③圈层的范围是软流层以上部分
D.④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8.(2024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横波和纵波经过软流层时,会完全消失
D.水圈是由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9.(2024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08月06日02时33分59秒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东经116.34度,北纬37.16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为横波,B为纵波
②A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B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③A和B传到N时,波速突然下降
④岩石圈包括C层与D层顶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秋 沈阳期中)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
A.①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外核
11.(2024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4秋 辽源期中)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软流层﹣﹣地幔﹣﹣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下列表述正确的时( )
A.曲线①②之间为岩石圈
B.曲线③④之间为地壳
C.曲线②为古登堡界面
D.地震波经过曲线③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
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1示意甲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图2示意2021年11月21日我国四川省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据此完成14﹣15题。
14.此次千岛群岛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15.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左图示意甲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右图示意2021年11月21日我国四川省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跟下面哪个选项有关( )
A.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
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电磁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完成下列小题。
17.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8.地球上的水圈( )
A.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B.对地表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及其演化有重要作用
C.其淡水的大部分是冰川,主要储存在高山上
D.陆地和海洋水体各占一半的比例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列小题。
19.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
D.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的生活环境。据此完成21﹣21题。
21.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22﹣22题。
22.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2024年7月20日,中国石油发布消息,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盆地开钻。深地川科1井地面海拔717米,设计井深10520米。井底最高温度达到224摄氏度,最高压力达到138个兆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钻孔达到的深度( )
A.已经穿透莫霍界面 B.一定位于岩石圈
C.地震波速发生突变 D.已经到达软流层
24.1970年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向地球内部钻井达12263米,其主要目的是( )
A.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成分
B.释放地球内能,避免地震发生
C.引出地下岩浆,避免火山喷发
D.寻找和开发地下矿产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列题目。
25.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26﹣27题。
2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顶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
27.关于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内部圈层
B.岩浆发源于地壳层中的软流层
C.地幔层的范围是图中④
D.地核层的范围是图中①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图示各圈层中( )
A.大气圈由气体组成
B.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界线明确
C.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D.地壳在各个圈层中厚度最大
29.图中序号代表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指( )
A.①顶部和②
B.①和②顶部
C.②顶部和③
D.②和③顶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2022年9月26日新华社报道,近日新西兰与汤加之间海域一座海底火山喷发,喷出的大量岩浆和火山灰形成一座面积2.4万平方米的小岛(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这些喷出的大量岩浆直接来自(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
C.下地幔 D.上地幔顶部
图为沿85°E西藏至准噶尔段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1.图中地壳最厚的地区是( )
A.印度 B.西藏
C.塔里木盆地 D.俄罗斯
如图为沿85°E西藏至准噶尔段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读图,完成32﹣32题。
32.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霍界面陆地段的平均深度是33千米
B.莫霍界面在地球上的分布深度相同
C.莫霍面是软流层与岩石圈的分界面
D.海拔越低,莫霍界面越深
2024年9月11日21时26分,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大连的地壳厚度约为30﹣40千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界面1和界面2为不连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关于图中界面1及此次地震的地震波从震源经过该界面时的传播速度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①为古登堡界面
②为莫霍界面
③传播速度变快
④传播速度变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图中字母正确表示出岩石圈范围的是( )
A.a B.b C.c D.d
如图是云南洱海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圈层( )
A.甲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B.乙圈层不单独占据空间
C.丙圈层连续但不规则
D.丁圈层产生风云雨雪现象
36.(2024秋 重庆期中)2023年9月18日21时21分,我国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70km。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发生时,乘船在东海海域旅游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如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37﹣37题。
37.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距离呈正比
D.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39.(2024秋 岳麓区校级期中)2024年10月16日15:46:32土耳其发生里氏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图中表示岩石圈范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0.d+e范围表示的是(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41.横波自e穿过界面②时( )
A.波速增大 B.波速减小 C.波速不变 D.横波消失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下面小题。
4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下面小题。
44.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左图为合肥市民在手机APP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左图为合肥市民在手机APP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6.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位置
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
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
B.软流层的上界即为莫霍面
C.下地幔为熔融态,属于液态
D.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
49.读火山景观图(左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与②交界处 B.②圈层内部
C.②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读“火山景观图”(左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50.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塔阿尔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从马尼拉上空飘过,迫使马尼拉尼诺伊 阿基诺国际机场关闭,上百趟航班被取消。火山灰的高度达到1000米,并被吹往西南方向。由于岩浆上升,多个地区出现裂缝。受塔阿尔火山喷发影响,40126人撤离到189个疏散中心。结合图示完成下面小题。
51.(2024秋 天心区校级期中)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5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塔阿尔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从马尼拉上空飘过,迫使马尼拉尼诺伊 阿基诺国际机场关闭,上百趟航班被取消。火山灰的高度达到1000米,并被吹往西南方向。由于岩浆上升,多个地区出现裂缝。受塔阿尔火山喷发影响,40126人撤离到189个疏散中心。结合如图完成53﹣53题。
53.火山喷发时,造成飞机航班取消,说明火山灰弥漫在(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大气圈
图示为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4.该图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55﹣55题。
55.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此次地震,地震波从震源向地面传输过程中( )
A.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消失
B.横波和纵波速度均突然减小
C.纵波速度增大,横波速度增大
D.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变化不大
冰岛拥有欧洲数量最多的火山系统。2023年12月,位于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火山爆发。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7﹣57题。
57.科学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 )
A.太阳辐射波长 B.地震波性质
C.“3S”技术 D.海水的性质
图是新疆北部喀纳斯湖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8.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甲圈层( )
A.密度降低 B.臭氧减少 C.温度升高 D.气压升高
图示为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9.形成该景观的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60﹣60题。
60.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RS模拟灾后重建情况
B.BDS确定急需救援位置
C.DSS统计失踪人口数量
D.GIS采集灾区气象数据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
类型 特点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共性 地物表现
纵波(P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横波(S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
2不连续面
(1)概念: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特点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变化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①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
地幔 上地幔 ①占地球总体积的80%; ②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①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②厚度约3400千米; ③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④内核是在超强压力下,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形成的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内核
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圈层 概念 组成或分布 意义 关系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 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④为那颗行星的公转轨道( )
A.地球 B.海王星 C.火星 D.土星
【答案】A
【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根据该示意图可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③位于小行星带的内侧,为火星轨道;曲线②位于小行星带的外侧,为木星轨道;曲线④紧邻火星且在火星轨道内侧,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
C.在深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B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壳和②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古登堡界面以上,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A错误。
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突然降速,C错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错误。
故选:B。
3.(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1月7日6时55分在日本火山列岛地区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理论上而言,住在火山列岛的居民感受到的地震晃动是( )
A.一直左右晃动
B.一直上下晃动
C.先左右晃动,后上下晃动
D.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
【答案】D
【解答】解:由于本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横波和纵波都能到达该地,但由于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快,所以人们先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2024秋 郫都区校级期中)树冰是日本北部地区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冬天,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造型千变万化、怪异而美丽的树冰。其形成需要气温低,水汽充分的自然环境。完成下面小题。树冰的形成过程直接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解答】解: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水分涉及水圈,空气涉及大气圈,针叶林涉及生物圈,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中)洱海,呈南北狭长状,形若人耳,是云南第二大湖。洱海以其碧蓝如镜的水面、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下列图1为洱海景观图,图2为地球表面圈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圈层②在图1中的代表要素是( )
A.树 B.湖水 C.山 D.云
【答案】A
【解答】解:结合圈层的特点可知,①为大气圈,③为水圈,④为岩石圈。②跨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应为生物圈。故右图中②在左图中代表的要素为树,A正确。
湖水属于水圈,山属于岩石圈,云属于大气圈,BCD错误。
故选:A。
6.(2024秋 河北区校级期中)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圈层属于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误。
②圈层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
④圈层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误。
③圈层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正确。
故选:C。
7.(2024秋 天津期中)地球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如图是地球外部圈层关联示意图。关于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B.②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③圈层的范围是软流层以上部分
D.④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B
【解答】解:④为①提供水蒸气,④为水圈,①形成降水,①为大气圈,②可以制造氧气,②为生物圈,③提供无机盐、矿物质,③为岩石圈。①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②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B错误,符合题意。
③岩石圈层的范围是软流层以上部分,C正确,不符合题意。
④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4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横波和纵波经过软流层时,会完全消失
D.水圈是由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B
【解答】解: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太气圈和生物圈等,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错误。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正确。
一般认为,生物圈才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
一般认为,软流层物质呈固流体状态,横波和纵波均可通过软流层传播,不会完全消失,C错误。
故选:B。
9.(2024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08月06日02时33分59秒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东经116.34度,北纬37.16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为横波,B为纵波
②A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B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③A和B传到N时,波速突然下降
④岩石圈包括C层与D层顶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答】解:从图中来看,A传播速度慢,为横波,B传播速度快,为纵波,①正确。
横波A只可通过固体传播,纵波B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②错误。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C层(地壳)和上地幔(D层)顶部,④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到,A横波传到N古登堡界面时消失,B纵波波速突然下降,③错误。
故选:B。
10.(2024秋 沈阳期中)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
A.①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外核
【答案】B
【解答】解:软流层以上部分③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故A错误,B正确。
莫霍面以上部分①为地壳,故C错误。
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为地幔,故D错误。
故选:B。
11.(2024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答】解: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探测到石油矿产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
故选:A。
12.(2024秋 辽源期中)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软流层﹣﹣地幔﹣﹣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解答】解:A、地壳为最外层、地核为最里层,地幔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故不符合题意;
B、地壳为最外层、地核为最里层,故不符合题意;
C、地核为最里层,地幔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故不符合题意;
D、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故正确。
故选:D。
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下列表述正确的时( )
A.曲线①②之间为岩石圈
B.曲线③④之间为地壳
C.曲线②为古登堡界面
D.地震波经过曲线③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D
【解答】解:若阴影部分表示地幔,结合所学知识,地幔之上应为地壳,可得出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地幔之下应为地核,③④之间为地核,而岩石圈是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总和,AB错误。
③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为古登堡面,由于古登堡面之下是液态或熔融态的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地震波经过曲线③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D正确。
②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C错误。
故选:D。
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1示意甲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图2示意2021年11月21日我国四川省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据此完成14﹣15题。
14.此次千岛群岛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答案】B
【解答】解: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但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是6千米,所以此次地震应该发生在地幔,ACD项错误,B项正确。
故选:B。
15.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答案】D
【解答】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因此位于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只能感觉到纵波,而不能感受到横波,故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应该是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左图示意甲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右图示意2021年11月21日我国四川省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跟下面哪个选项有关( )
A.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
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电磁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答案】D
【解答】解: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但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横波,而电磁波的波速快于横波,因此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D正确。
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B错误。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是这些都与发布预警信息的原因无关,AC错误。
故选:D。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完成下列小题。
17.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D
【解答】解:图片为桂林山水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4个圈层。
故选:D。
18.地球上的水圈( )
A.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B.对地表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及其演化有重要作用
C.其淡水的大部分是冰川,主要储存在高山上
D.陆地和海洋水体各占一半的比例
【答案】B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并没有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淡水大部分是冰川,主要储存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水占地球的百分之九十七,D错误。
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对地表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及其演化有重要作用,B正确。
故选:B。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列小题。
19.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C.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
D.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C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误。
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也并不规则,B错误。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C正确。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错误。
故选:C。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答】解:蚯蚓属于生物圈,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④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①②正确,③错误。
故选:A。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的生活环境。据此完成21﹣21题。
21.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D
【解答】解:蚯蚓的生存活动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4个圈层,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22﹣22题。
22.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答案】C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蚯蚓生活在表层土壤中,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24年7月20日,中国石油发布消息,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盆地开钻。深地川科1井地面海拔717米,设计井深10520米。井底最高温度达到224摄氏度,最高压力达到138个兆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钻孔达到的深度( )
A.已经穿透莫霍界面 B.一定位于岩石圈
C.地震波速发生突变 D.已经到达软流层
【答案】B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深地川科1井深度仅10520米,该井位于陆地,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远大于井深,因此钻孔达到的深度没有穿透地壳的下界面——莫霍界面,A错误。
地震波速只会在一级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发生突变,而此钻孔达到的深度没有到达这两个界面,C错误。
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因此此深井最深处离软流层还很远,D错误。
此钻孔达到的深度仅10520米多,因此一定位于岩石圈,B正确。
故选:B。
24.1970年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向地球内部钻井达12263米,其主要目的是( )
A.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成分
B.释放地球内能,避免地震发生
C.引出地下岩浆,避免火山喷发
D.寻找和开发地下矿产
【答案】A
【解答】解:在科拉半岛上向地球内部的深度结孔,获得到达之处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成分,A正确。
该深井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不能大量释放地球内能,更不能避免地震发生,B错误。
该深井最深处离岩浆发源地——软流层还很远,不可能引出地下岩浆,更不可能避免火山喷发,C错误。
该深井涉及的范围较小,对寻找和开发地下矿产意义不大,D错误。
故选:A。
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列题目。
25.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答案】D
【解答】解:图示为“桂林山水景观图”,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其中,生物圈包含于其他三个圈层之中,与其他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生物圈最为活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26﹣27题。
2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顶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千米,震源深度为10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7.关于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内部圈层
B.岩浆发源于地壳层中的软流层
C.地幔层的范围是图中④
D.地核层的范围是图中①
【答案】A
【解答】解:A、由于在不同的介质中地震波的速度不同,所以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内部圈层,故正确。
B、岩浆发源于地幔层中的软流层,故错误。
C、地幔层的范围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即图中数字都不是,故错误。
D、地核层的范围是古登堡界面一下,图中①是地壳,故错误。
故选:A。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图示各圈层中( )
A.大气圈由气体组成
B.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界线明确
C.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D.地壳在各个圈层中厚度最大
【答案】C
【解答】解: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水圈的主体是海洋,C正确。
大气圈由干洁气体、水汽、固体杂质组成,A错误。
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顶部,B错误。
地壳在各圈层中厚度最小,D错误。
故选:C。
29.图中序号代表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指( )
A.①顶部和②
B.①和②顶部
C.②顶部和③
D.②和③顶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答案】B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全部,也就是地地壳①和地幔②顶部共同构成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22年9月26日新华社报道,近日新西兰与汤加之间海域一座海底火山喷发,喷出的大量岩浆和火山灰形成一座面积2.4万平方米的小岛(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这些喷出的大量岩浆直接来自(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
C.下地幔 D.上地幔顶部
【答案】B
【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所以这些喷出的大量岩浆直接来自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图为沿85°E西藏至准噶尔段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1.图中地壳最厚的地区是( )
A.印度 B.西藏
C.塔里木盆地 D.俄罗斯
【答案】B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读图可知,地表海拔越高,莫霍面埋藏越深,地壳越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藏的地壳最厚,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沿85°E西藏至准噶尔段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读图,完成32﹣32题。
32.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霍界面陆地段的平均深度是33千米
B.莫霍界面在地球上的分布深度相同
C.莫霍面是软流层与岩石圈的分界面
D.海拔越低,莫霍界面越深
【答案】A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陆地段的平均深度是33千米,A正确。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则莫霍界面越深,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则莫霍界面越浅,D错误。
莫霍界面在地球上分布深度不同,一般大陆较深,海洋较浅,B错误。
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错误。
故选:A。
2024年9月11日21时26分,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大连的地壳厚度约为30﹣40千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界面1和界面2为不连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关于图中界面1及此次地震的地震波从震源经过该界面时的传播速度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①为古登堡界面
②为莫霍界面
③传播速度变快
④传播速度变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界面1位置位于软流层之上,为莫霍界面,②正确,①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39 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该界面以上,地震波由上而下经过该界面。根据所学可知,当地震波由上而下经过此界面时,横波、纵波都增大,由此推断出地震波从震源经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均会变快,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C。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图中字母正确表示出岩石圈范围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地壳加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就是岩石圈的范围,结合图中显示位置,b表示岩石圈,B正确。
读图可知,a为地壳,A错误。
读图可知,c为地幔,C错误。
读图并据课本知识可知,d表示下地幔和一部分上地幔,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云南洱海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圈层( )
A.甲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B.乙圈层不单独占据空间
C.丙圈层连续但不规则
D.丁圈层产生风云雨雪现象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丙为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C正确。
读图可知,甲为大气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A错误。
乙是岩石圈,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
丁为生物圈,产生风云雨雪现象的是大气圈,D错误。
故选:C。
36.(2024秋 重庆期中)2023年9月18日21时21分,我国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70km。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发生时,乘船在东海海域旅游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C
【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纵波会使人感受到上下颠簸,而横波会使人感受到左右摇晃,所以此次地震发生时,只有纵波会影响东海海域,乘船在东海海域旅游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37﹣37题。
37.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甲位于地下30﹣100千米深度之间,故不是地表,A错误。
地壳与地面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在陆地上平均深度为33千米,甲符合此深度,故C正确。
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深度之间,故B错误。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故D错误。
故选:C。
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距离呈正比
D.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答案】B
【解答】解:读图可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正确。
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D错误。
地壳厚度与距海洋距离无关,与距大陆中心距离不呈正比,AC错误。
故选:B。
39.(2024秋 岳麓区校级期中)2024年10月16日15:46:32土耳其发生里氏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图中表示岩石圈范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的范围位于软流层之上的岩石部分,为岩石圈,A正确。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为下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BCD错误。
故选:A。
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0.d+e范围表示的是(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e位于地球内部17﹣2900km处,d为上地幔,e为下地幔,因此为地幔,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1.横波自e穿过界面②时( )
A.波速增大 B.波速减小 C.波速不变 D.横波消失
【答案】D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波自e穿过界面②时,即从地幔穿过古登堡面进入外核,外核为液态,因此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因此横波消失,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20厘米以内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如图示意蚯蚓生活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答】解:蚯蚓属于生物圈,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④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①②正确,③错误。
故选:A。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下面小题。
4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答案】B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下面小题。
44.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答】解:五大连池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共有4个圈层。
故选:C。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左图为合肥市民在手机APP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合肥市肥东县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12千米,该地位于陆地,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此次震源位于地壳。右图中①层为地壳,②层为地幔,③层为外地核,④层为内地核,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左图为合肥市民在手机APP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6.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答】解: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破坏性较强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横波与纵波有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选:D。
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位置
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
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位置标注反了,同时,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②③正确。
地核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靠近地心,地核内部结构位置正确,①错误。
图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古登堡面的深度为2900千米,数字标注是正确的,④错误。
故选:C。
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
B.软流层的上界即为莫霍面
C.下地幔为熔融态,属于液态
D.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
【答案】A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一般海拔越高,陆壳越厚,A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为岩石圈,B错误。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C错误。
地核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D错误。
故选:A。
49.读火山景观图(左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与②交界处 B.②圈层内部
C.②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地震波向下传播时,在莫霍界面处速度明显加快,在古登堡面纵波速度最快,横波陡降且消失,说明在古登堡界面即②③交界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读“火山景观图”(左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50.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A
【解答】解: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即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
故选:A。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塔阿尔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从马尼拉上空飘过,迫使马尼拉尼诺伊 阿基诺国际机场关闭,上百趟航班被取消。火山灰的高度达到1000米,并被吹往西南方向。由于岩浆上升,多个地区出现裂缝。受塔阿尔火山喷发影响,40126人撤离到189个疏散中心。结合图示完成下面小题。
51.(2024秋 天心区校级期中)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B
【解答】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位于地球的表层,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②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B错误。
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薄,A错误。
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C正确。
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D错误。
故选:C。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塔阿尔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从马尼拉上空飘过,迫使马尼拉尼诺伊 阿基诺国际机场关闭,上百趟航班被取消。火山灰的高度达到1000米,并被吹往西南方向。由于岩浆上升,多个地区出现裂缝。受塔阿尔火山喷发影响,40126人撤离到189个疏散中心。结合如图完成53﹣53题。
53.火山喷发时,造成飞机航班取消,说明火山灰弥漫在(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大气圈
【答案】D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飞机在大气圈飞行,火山灰弥漫在大气圈,影响大气透明度,影响飞机飞行,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图示为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4.该图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有流水、植被、岩石、大气,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图中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个数有4个,C正确。
故选:C。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55﹣55题。
55.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答】解: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源位于地壳,图示①为地壳。
故选:A。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此次地震,地震波从震源向地面传输过程中( )
A.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消失
B.横波和纵波速度均突然减小
C.纵波速度增大,横波速度增大
D.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变化不大
【答案】D
【解答】解:此次地震是在地壳,由震源到地面的这一部分都是在地壳,形成物质稳定,所以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变化不大,横波和纵波速度减小,但不是突然减小,D正确,B错误。
地震波从震源向地幔传输过程中,纵波速度增大,横波速度增大,C错误。
地震波在向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消失,A错误。
故选:D。
冰岛拥有欧洲数量最多的火山系统。2023年12月,位于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火山爆发。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7﹣57题。
57.科学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 )
A.太阳辐射波长 B.地震波性质
C.“3S”技术 D.海水的性质
【答案】B
【解答】解: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传播速度加快;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B正确。
故选:B。
图是新疆北部喀纳斯湖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8.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甲圈层( )
A.密度降低 B.臭氧减少 C.温度升高 D.气压升高
【答案】A
【解答】解:读图可知,甲圈层为大气圈的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A正确,D错误。
臭氧分布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臭氧先增后减,B错误。
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升高﹣降低﹣升高,C错误。
故选:A。
图示为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9.形成该景观的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D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景观是瀑布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临海,其形成和海浪侵蚀无关,A错误。
图中地区海拔低,目前没有冰川发育,B错误。
图示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强烈,C错误。
在陡崖处,地势落差较大,流水(溯源)侵蚀强烈,形成瀑布景观,D正确。
故选:D。
2023年12月31日在甘肃白银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示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60﹣60题。
60.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RS模拟灾后重建情况
B.BDS确定急需救援位置
C.DSS统计失踪人口数量
D.GIS采集灾区气象数据
【答案】B
【解答】解: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B正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灾后重建情况,A错误。
DSS系统是指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辅助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系统,GIS可以统计失踪人口数量,C错误。
用于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D错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