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关键信息“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可以判断,该关键信息描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丁村人 C.郧县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直立行走
C.会不会用火 D.会不会说话
3.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生产工具仅限于石器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
5.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野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地穴 D.半地穴式房屋
6.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图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7.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不能通过下列史料印证的是( )
A. B. C. D.
8.“德圣孝祖”舜帝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B.通过禅让制,尧将首领位子传给他
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首领的位子 D.抽签决定
9.王炳林《历史事实与历史评价》中强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观描述,而历史评价则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态度与价值的主观评判。”以此推断,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尊王攘夷推动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B.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
C.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D.秦始皇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
10.如下两幅形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A.生产力提高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思想上百家争鸣 D.文化上大繁荣
11.《史记》记载:“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距2024年有( )
A.3069年 B.3070年 C.3071年 D.3072年
12.私有制、阶级出现和国家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如下图是某同学在学完中华文明起源一课后,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对①、②、③三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私有制、②阶级出现、③国家产生
B.①阶级出现、②私有制、③国家产生
C.①国家产生、②私有制、③阶级出现
D.①私有制、②国家产生、③阶级出现
13.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夏商周:_______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②西周→东周③战国→春秋④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烽火戏诸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诸侯能如约前来的原因是( )
A.借机朝见周天子 B.为了讨好周天子 C.诸侯求助周王 D.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
17.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齐、燕大国。这说明当时( )
A.制度瓦解 B.民族交融 C.区域统一 D.王室衰微
18.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这反映( )
A.农业生产获得巨大发展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手工业生产工艺已经成熟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19.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B.诸侯争霸趋于全国统一
C.工具革新促进农业发展 D.百家争鸣实现思想解放
20.农业稳,天下安。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农业建设的措施是( )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②鼓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22.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溢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距今已有( )
A.1800多年 B.2000多年 C.2200多年 D.2400多年
23.下表为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关注民生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严刑峻法
24.秦始皇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方言障碍,方便沟通交流的是( )
A.开凿灵渠 B.统一货币 C.规范交通 D.统一文字
25.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暴政的过程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为之‘天府’。”
材料二 它是秦始皇时期为了防御匈奴而修筑的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材料三 它是秦始皇时为了解决运输困难,派人开凿的人工运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全长30余千米,在今天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它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负责主持修建的?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伟大工程?写出该工程的西东起止点。根据材料判断这一工程的功能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 周本纪》
(1)图A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施分封制的依据?材料一表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摘自人教版七上教材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完成统一的条件。写出图A中秦朝长城的起止点。秦的统一有何意义。
材料三:
(秦朝)建立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制度。
——摘编自马克毒《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名称是什么?依据图示概括这一官僚制度由哪些具体制度构成。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 秦始皇本纪》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并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结合所答,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
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多变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材料三: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材料五: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视,以使臣民慨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发展是什么?这种发展对诸侯的实力会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的经典是什么?写出其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4)材料四体现的是谁的思想?从材料中找到体现他教育思想的内容。
材料五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十则》
材料二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
材料三 下图为有关东周时期的相关示意图。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文化局面被称作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案
1-5AACDB 6-10CCBAB 11-15ACBBB 16-20DCBAA 21-25BCADD
26.(1)都江堰;李冰
(2)长城或万里长城;临洮;辽东;军事防御工程或抵御匈奴
(3)灵渠
(4)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保护好优秀的文明成就等(言之有理即可)
27.(1)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功劳的大小。
变化: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最终形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
(2)条件: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积极筹划统一大计;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构成。
(4)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意义: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重要保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
28..(1)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使各诸侯国实力得到增强。
(2)现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使一些诸侯国进行改革,以增强自身实力;诸侯国数量由多变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学派:道家。经典:《道德经》。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4)人物:孔子。内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学派: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29.(1)虚心好学;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
(2)意义: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了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