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辛集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辛集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22:3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辛集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校对教师:
一、阅读(6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汰、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读名著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这个暑假,初二学生淼淼要完成的阅读作业是:“啃”下一部《水浒传》。“说实话,文字有些难,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阅读兴趣。”眼见女儿淼淼随意翻了几页就把书扔在一边,妈妈灵机一动,从网上找到了有声说书《水浒传》,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经典名著的路径。一周之后,对水浒提起兴趣的淼淼,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00后、10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阅读媒介也有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读屏、听书等都成为他们接触并贴近书本、接触经典的方式。不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究竟行不行?
谈到阅读这件事,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他们喜欢听书,经常在网络上听各类经过加工的有声读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仿佛身临其境。而不少有声读物,不仅给孩子读名著,连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一并“读”出来了。这似乎也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一个新信息——眼下,00后、10后更接受快节奏的短视频、更习惯“快餐式”阅读,连看电视剧都要“快进”,这与传统阅读所倡导的“原汁原味读大部头”的方式差异不小。
借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引子”,从而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不少语文教师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学生获取阅读内驱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来阅读书籍,或是对某个作家感兴趣,进而阅读他的作品,当然也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达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文字产生视觉疲倦后,也会偶尔选择听有声书。在他看来,听书的过程中,有时能感受到比读文字更生动的东西。但他强调一点: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一种参与,读书的过程便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看文字参与度最高,听书的参与度相对较少。”
谈及指导青少年阅读整本书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这些由深度阅读带来的获得感,是读屏、听书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语文界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不主张学生用听音频、看视频的方式替代读原著文字。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阅读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点滴形成;而看过影视作品后,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永远挥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西施”这个人物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容貌描写,她指向的是“极美”的人物形象。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演员的演绎,学生会将“美丽”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学的力量就是不断丰富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华丽的方式,消解阅读文字的困难。”郑朝晖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影视作品容易引起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书籍的多元解读。“对于严肃的名著阅读来说,还是先阅读文本再看影视作品为宜。”
(选自文汇报《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如何才能慢下来“啃”书》)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很多读者不喜欢读经典名著,这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关,也和经典名著自身的特点有关。
B. 经典名著的权威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
C. 淼淼的妈妈为了引导孩子读《水浒传》,用网上的有声说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D. 现在,青少年阅读整本书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推进整本书阅读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需要教师、家长去解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中,面对经典著作,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选择。
B. 对中小学师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首先是一个教学任务。
C. 对于听书、读屏之类的阅读方式,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
D. 影视作品对人物容貌的表现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具体,但这未必是好事。
3.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空闲时间、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制约着人们的阅读选择。
B. 不论是读短文、时文,还是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帮助。
C. 推进经典名著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
D. 如果读经典名著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当今时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画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哭着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
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
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别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他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
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
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儿。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了,不舒服?”
“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
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上,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吗?”娘的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
“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哆哆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
“娘,扛枪磨去了。”他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
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
“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他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报道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他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缘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
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 2018年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得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央广网)
5. 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的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B. 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别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C. 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D. 退伍老兵廖良开替战友默默尽孝多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了信守承诺的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班长耐心地教刘敬根识字,视他为亲兄弟,既写出班长对刘敬根的爱,也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 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比喻信封上淡淡的血迹,比喻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深远。
C. 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还运用插叙交代班长母亲前几年瞎了眼的情况,使小说叙事既条理清晰,又避免行文呆板。
D. 小说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真切,如“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话语平易,体现了刘敬根的拳拳之心。
7. 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其事迹令人动容,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8. 两则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 喻老》②)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9. 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受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的谦称。
B. “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 假,意思为“借”,与《荀子 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不同。
D. “亡”与《墨子 兼爱》“故不孝不慈亡”中的“亡”意思不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政乱兵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清热去火的汤药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扁鹊不再请求为他治病。
C. 郑君对逃亡中的重耳无礼,叔瞻认为郑君应该好好对待重耳,如若不能以重礼待之,不若将其杀之,不要给国家留下后患。
D.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13. 杜子认为楚庄王不应该伐越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①
黄庭坚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③。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④。
[注]①本词作于崇宁三年(1104),这一年黄庭坚被贬宜州。②山胡:一种善鸣的鸟,画眉科噪鹛属。③忆我当年醉诗句:本句后有原注称“旧诗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该句出自黄庭坚元丰六年(1083)所作《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④“暮年”三句:化用王勃《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极目回望,只见云烟迷茫,唯有归鸿高飞。此时词人难免想象:要是能随归鸿北去,早日越过关山,到达宜州就好了。
B. “第四《阳关》”化用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阳关”的句意,极言此地之荒僻遥远,行云都不再飞渡,而人却不得不长途跋涉。
C. 王勃的原诗用画栋珠帘、朝云暮雨来描摹滕王阁的胜景,凸显其雄奇高峻;本词则借此描写词人想象中的暮年生活图景。
D. 本词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无论是云烟归鸿,还是山胡子规,其实都是词人情感的载体。
15.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3)《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出热恋中女子的活泼可爱,也形象地刻画出男子焦急、憨厚的情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1分)
17. 下列词语与“向日葵”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富贵 B. 开车 C. 鲜花 D. 海啸
18. 下列词语与“宁静致远”构词逻辑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淡风轻 B. 开门揖盗 C. 安步当车 D. 耳熟能详
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下列句子中的“多少”和文中加点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只要肯钻研,你多少会有收获的。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他年龄尚小,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思考。
D. 尽管很饱,但碍于主人盛情他还是多少吃了点。
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甭说什么客气话了,有事儿就说吧。
B. 什么晒一天,晒三天也晒不干。
C. 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D. 你什么时候去,我也什么时候去。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杭州亚运吉祥物裸眼3D宣传片,生动展示了足球、帆船、电竞三个运动场景,是实现亚运吉祥物的“破屏出圈”,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的重要技术。
B. 肺鱼也是一种重要的“活化石”,其化石的记录在整个地史时期都有较好的保存,肺鱼身体结构的变化连续地展现出它们由海洋到陆地淡水环境。
C. 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旨在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D. 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进行绿色能源、低碳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22. 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B. 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分子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分子处以重惩。
C. 今天的彩排,本是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就可完成的事,可是老杨故意拖时间,找了我们不少的茬,结果一天下来都没把彩排弄好。
D. 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她趁着网购促销活动之机,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相关调查显示,A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这类内容更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另外,B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C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D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请从这段文字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
B. 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
C. 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D. 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三、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是中华文明的哲学镜像。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孔子赏其“变通”的智慧。生活中,有人认为人生当如水般谦退守拙;有人主张生命需如水般奔涌不息;亦有人更看重行事应如水般顺势而变。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①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②拓宽视野,丰富世界观。
③继承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5. B 6. C
7. ①有情有义。主动替班长侍奉母亲,找媳妇以孝顺母亲为唯一条件。
②英勇无畏。他打起仗来十分英勇,头部被弹片击中而昏迷一周才苏醒。
③不计名利。为照顾母亲,他两次主动放弃好工作;把十几枚军功章压在箱底,从不示人。
8. ①情节安排更精巧。消息平铺直叙;小说以信封为线索,讲述刘敬根情深义重的故事,设计巧妙。
②人物刻画更立体。消息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简明扼要;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
③主题表达更丰富。消息重在表现廖良开的重诺重情;小说重在赞美军人重情重义、不计名利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④阅读趣味更浓厚。消息客观报道;小说的铺垫、比喻等手法,社会背景的融入,人物对话的描写,使小说引人入胜。
9. CFG 10. B
11. D 12. (1)我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2)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13. 杜子认为楚国军事实力衰弱,政治混乱,两方面并不在越国之下,因而不应该讨伐越国。
14. A 15. 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词的上阕以“目送归鸿”和“子规言语”写出了身处异乡难以排遣的思归之愁;②贬谪远地的悲伤。诗人被贬宜州,“云不度”写出了被贬路途遥远艰难,表达了仕途坎坷,前途黯淡的伤感;③强自开解的豁达。虽然境遇艰难,作者仍然告诉自己“忧能损性”“休朝暮”,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自宽;④对闲适生活的期待。最后两句用“西山雨”“南浦云”来描绘想象中闲适的暮年生活,表达了期待与向往。
16. (1) ①.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②. 迷花倚石忽已暝
(2)③. 取之无禁 ④. 用之不竭 ⑤.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⑥. 爱而不见 ⑦. 搔首踟蹰
17. C
18. D
19. A
20. A
21. D
22. A
23. C
24. 例文:
水,映照中华文明的人生哲思
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更是千年哲思的明镜。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孔子赏其“变通”的智慧。这泓水塑造了多元人生视角,而我认为,水的三性并非割裂,唯有兼收并蓄,方能行稳致远。
谦退守拙,是水赋予人生的立身之本。老子笔下的水,总是往低处流淌,却在无声中汇聚成浩瀚的湖泊、奔腾的江河。它不与高山争雄,不与磐石争强,却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万物,滋养生命。这种“不争”并非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低调的智慧、内敛的格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往往急于彰显自我、追逐名利,却容易在浮躁中迷失方向。若能学水之“不争”,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纷扰中坚守一份淡泊,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低调的姿态积累实力,反而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成长与认可。
奔涌不息,是水赋予人生的奋进之力。荀子眼中的水,从不满足于眼前的平静,它从高山之巅发源,历经千难万险,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向前。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像水一样保持昂扬的斗志,拥有坚韧的毅力,才能在挑战中实现价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在稻田中奔波忙碌,他像水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着科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若能学水之“奔涌”,以坚定的信念面对挑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顺势而变,是水赋予人生的处世之智。孔子眼中的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能根据所处的环境灵活变化。这种“变通”并非没有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灵活应变的能力。学会顺势而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规避风险,抓住机遇。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顺势而变,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地理环境以及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灵活调整作战策略,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当今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层出不穷,若能学水之“变通”,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方法,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水的三性,看似各不相同,实则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谦退守拙是人生的底色;奔涌不息是人生的动力,顺势而变是人生的智慧。没有“不争”的低调沉淀,“奔涌”就可能沦为盲目冲动;没有“奔涌”的坚韧奋进,“不争”就可能变成消极懈怠;没有“顺势而变”的灵活智慧,“奔涌”就可能遭遇更多阻碍,“不争”也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以水为镜,映照自我;以水为师,涵养心性。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也才能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