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
执教老师: 年级:6年级
单元 《地球的运动》 课题 5.影长的四季变化 课时 1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对自然现象如影子变化有初步的生活经验,能够理解“影子长短与太阳位置有关”的基本关系。然而,学生对“四季影长变化”的系统性规律及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尚不清晰,对古代天文仪器(如圭表)的了解较少,缺乏从现象中提炼科学规律和数据建模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上已学习过角度、长度测量等基础知识,具备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的能力,但在跨学科整合(如天文与几何结合)方面仍需引导。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乐于参与实验制作,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动手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数据共享等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建立“同一地点正午物体影长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的科学认识;理解圭表作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智慧与文化价值;初步感知地球公转对地面现象的影响。 科学思维 能够建立“太阳高度角—影子长度”的对应关系模型,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四季影长变化规律,能从影长变化反推太阳位置变化。 探究实践 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创新制作简易圭表,规范完成四季太阳高度角的模拟与数据采集,能够从实验数据中提炼出影长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 感受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严谨求证、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总结正午影长四季变化规律。
教学 难点 理解太阳高度角与影长的数学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改进型圭表模型(带角度刻度)、四季太阳轨迹动态演示课件、古人观象授时历史视频片段;班级大数据记录表(用于汇总各小组数据)、四季影长变化坐标图模板
生生:A3白色卡纸(作圭)、硬卡纸条(作表)、量角器、直尺、铅笔、剪刀、手电筒(模拟太阳)、增加智能手机(用于测量角度)、提供不同颜色的标志物区分四季、配备简易角度测量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聚焦 第一阶段:情境聚焦——从已知到未知(8分钟) 1.生活现象回顾:出示校园旗杆同一时间不同季节的影子对比图,提问:“你观察过这些影子有什么不同吗?” 2.认知冲突制造:展示学生前一天绘制的“一天中影子变化图”,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图放在一整年中来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3.历史问题引出:讲述古人“立竿见影”确定季节的故事,引出核心问题:“古人用什么工具观测?我们能否重现古人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认知冲突、历史故事三重激发,建立探究必要性,引导学生从已知经验出发,逐步聚焦到“四季影长变化”这一核心问题。
二、探索 第二阶段:探索实践——手脑并用深探究(35分钟) 活动一:走进古代天文——圭表的智慧(10分钟) 1.资料探究:分组阅读圭表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完成“圭表探秘”任务单: (1)圭表的两个主要部分是什么? (2)古人如何通过圭表确定节气? 2.结构解析:教师展示圭表模型,讲解“表立圭上,影落圭间”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垂直立表、水平铺圭、正午观测 3.文化渗透:视频展示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实物,讨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这种设计体现了什么智慧?” 活动二:巧手制圭表——创新与实用(10分钟) 1.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如何确保表与圭垂直?分享设计思路,教师点评优化 2.制作实践:学生按设计方案制作圭表,关键技术指导:(1)表的固定方法(三角支撑加固); (2)圭面刻度标注(从表底开始); (3)垂直检测方法(用直角器验证)。 3.创意拓展:鼓励学生用身边材料创新设计,“最佳设计奖”评选标准:稳固、精确、美观、创新。 活动三:模拟探规律——从现象到数据(15分钟) 1. 实验设计 (1)明确变量:太阳高度角(手电筒角度); (2)控制变量:圭表位置、测量时间、光源距离; (3)设置四个典型位置:夏至(最高)、冬至(最低)、春秋分(中间)。 2.数据采集 分组实验,记录影长数据,强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师巡视指导测量规范 3.初步发现 小组内分析数据趋势,完成“我的第一个发现”记录。 第三阶段:研讨升华——从数据到规律(10分钟) 1.数据汇总分析: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汇总成班级大数据表,引导观察:哪个季节影长最长?哪个最短?变化趋势如何? 2.规律提炼: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影长变化规律:夏季最短→冬季最长→春秋适中,循环变化,年复一年。 3.原理深入:结合几何图示解释“太阳高度角与影长成反比”,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分享收获、教师讲解,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圭表的结构与功能,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勇于在课后用新的方法和材料有创意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为后续实验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高度角—影长”关系,培养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总结规律奠定实证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汇总与集体研讨,引导学生从个体发现走向共识形成,提升归纳与表达能力,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意识。
三、研讨 1.所有地方的正午影子长度都随四季变化而规律地变化吗?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影子长短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局部现象推及全球范围,激发空间思维与批判性思考,深化对“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关系”的理解。
四、拓展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从课堂到生活(5分钟) 1.规律应用:出示不同纬度城市影长数据,思考:为什么海南的冬天影子比北京的短? 2.现象联系:展示更多四季变化现象:日出方位、昼夜长短、气温变化,讨论: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3.持续观测倡议:发起“校园圭表观测计划”,建立班级观测记录册,持续记录一年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跨地域比较与多现象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广度,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
五、练一练 第五阶段:检测反馈——巩固与提升(5分钟) 1.基础题(概念理解) (1)判断:同一地点,正午影子夏季比冬季短( ) (2)填空:古人用圭表观测( ) 2.进阶题(规律应用):根据影长数据判断所在季节推理某地12月影子很长,6月影子很短,该地位于哪个半球? 3.挑战题(创新思维):设计一个能自动记录影长的现代“智能圭表”,画出设计草图并说明原理。 答案:1.(1)√(2)日影长度 / 节气 / 季节变化 2.北半球3.在“表”的顶端安装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正午太阳位置;圭面上设置电动滑轨与标记笔,根据传感器信号自动记录影长位置;内置时钟与数据存储模块,每日正午自动记录影长并保存数据;可通过蓝牙或Wi-Fi将数据发送至电脑或平板,生成影长变化曲线图。(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应用,激发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 5.影长的四季变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内容,便于复习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