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官渡之战
壹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叁
赤壁之战
贰
背景
官渡之战
壹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概括曹操势力迅速壮大的原因?
材料一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译文:毛玠对曹操说:“....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诚恳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实行屯田,组织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招揽各种人才;
(荀彧xúnyù、许攸、郭嘉)
政治上
军事上
经济上
人才上
赢得了民心
背景
官渡之战
壹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另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袁绍为首,占据黄河以北,
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袁绍
曹操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袁绍势力强大
曹操崛起
曹操和袁绍都想
吞并对方,统一北方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可供支持战争,曹操开始并没有以实相告。在许攸的一再追问下,曹操只得说出实情。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相关史事
官渡之战示意图
官渡之战
壹
打击敌人要害
曹操率军约
2万驻扎于官渡
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
曹操率5千骑兵偷袭乌巢
曹操取胜,
率军向北追击
重视人才
袁绍战败,
向北方撤退
概况
官渡之战
壹
时间:
交战双方:
战役结果:
战略战术:
战役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
曹操获胜
袁绍战败
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了重要基础。
采取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
打击敌人要害
战术运用得当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龟虽寿
东汉末年·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
贰
《三顾茅庐图》(局部)
相关史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赤壁之战示意图
208年,曹操率领20余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5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黄盖派人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满载柴草驶向对岸。
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冲进曹营的船队。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
孙刘联军:约5万
曹军:20余万
两军力量悬殊
过程
赤壁之战
贰
长江
战略战术
骄傲自大,轻视对敌
概况
时间:
交战双方:
战役结果:
战略战术:
战役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官渡之战
曹操军和孙刘联军
曹操溃败
孙刘联军获胜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战略战术得当
赤壁之战
贰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
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研读
并且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还有荆州降附曹操的人,是被军势所逼迫,并非心服。现在将军您果真能命令猛将统率数万兵马,与刘备一起谋划、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失败,曹操必定回到北方,这样孙刘的势力就会强大,鼎足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策略:孙刘联合抗曹
关系:促成了孙刘联合,
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史称东吴。
夷洲
建立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叁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的统治范围基本定形
赤壁之战后,各方势力如何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结合所学谈一谈你认识的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治蜀有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体现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学史崇德
诸葛亮勤勉谨慎,
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
蜀汉丞相忠武候诸葛亮
终身奋斗的牺牲精神
足智多谋
兢兢业业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文学家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阅读课文,说一说魏蜀吴三国发展的表现
发展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叁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
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
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翻车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三国鼎立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比观察下列两幅图,说一说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229年
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
280年
西晋
统一全国
317年
东晋建立
420年
南朝开始
439年
北魏
统一北方
208年
赤壁之战
494年
孝文帝
迁都洛阳
西晋统一
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赤壁之战(208年)
官渡之战(200年)
袁绍
曹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
孙刘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
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
勿叫天下人负我。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历史演义小说
纪传体国别史
史书里的曹操: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基本统一了北方,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知识拓展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屡屡发生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曾将当地首领孟获俘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把他释放,后来又捉住了他,又将他释放。在第七次被释放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地表示归降。南中地区的平定,稳定了蜀汉的战略后方,开发了西南地区,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知识拓展
七擒孟获
1.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2.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4.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处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时期。这个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政权。下列不属于这“三个主要政权”之一的是A.前秦 B.蜀汉 C.魏国 D.吴国
.
.
.
.
课堂练习
5.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与这些情节有关的战役是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6.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7.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8.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更替 B.民族交融 C.追求统一 D.发展经济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
.
.
.
.
1. 朗读诗句,回答问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课后活动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议一议:决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