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宋词二首导入新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重点: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难点:
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在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年轻时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个老者看出了他的傲气,拜访苏轼,给他一本古书,结果苏轼大部分字都不认得,后来改为这两句之后,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诗: 文: 词:书法: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教育:培养“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地
字
号
评 成就四川眉山子瞻东坡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含小品),写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费解。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王维《使至塞上》?中“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 对历史的缅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注解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卷一般,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伟。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带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文章题目是“赤壁怀古”,请问作者怀了哪些古(古迹、古人、古史)? 明确:故垒、周瑜、赤壁之战既然是怀古,那么上片为什么写景?
写了哪些景?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大江赤壁,雄奇壮丽
状写江山,思慕英雄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上片着力
描绘赤壁
雄奇之景下片写周瑜
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赏析:
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迈特点的句子是哪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山崖
陡峭
高峻拍:卷:波涛力度
之大波涛气势之大 雄奇、壮丽的景物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周瑜?概括景物特点明确:雄奇、壮丽、气势磅礴…… 小结:上阕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
①雄奇、壮丽的景物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 ②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3)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物是谁?他的形象在词作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周瑜羽扇纶巾儒雅、风流倜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若自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托英雄。
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怀古自伤 作者怎样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外儒内道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课堂练习:
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C课内拓展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记梦》回答问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赏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这句词改写成一段写景的话。要求
字数不少于50字,运用至少两种修辞
手法。(B层)
作业:
1、将本词改写成自己喜爱的一种文体。(A层)
2、背诵默写。要求不错一字。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词集《稼轩长短句》。辛词内容广泛,意境深远,用典颇多,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其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作 者 介 绍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抚,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 辛弃疾朗读 梳通 揣摩 品味 欣赏 背诵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千古江山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金戈铁马
(4)元嘉草草
(5)赢得仓皇北顾
(6)可堪回首久远的年代英雄业绩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哪堪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上 片下 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孙权典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
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
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
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
业。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吴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宋孝宗隆兴元年,即1163年)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侂胄方面来理解。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景仰之情)(赞叹之情)(警告当局)(怒斥偏安)(壮志未已)借 古 讽 今上 片下 片怀 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赤壁怀古》(苏轼)《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美周瑜 褒贬古人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本文写作特色手法: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慷慨愤世问题探讨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他胸中的忧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咏史—草草
仓皇忆昔—扬州路
烽火 伤今—神鸦社鼓自比—廉颇老矣
把下列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写景{江山台榭斜阳草树巷陌怀古{孙仲谋刘裕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