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09: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质赵归秦,独掌朝纲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目录
CONTENTS



暴政如虎,天下苦秦
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起义速亡,功过千秋

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吗?
(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主观条件
①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个人: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变法: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
(二)秦统一的进程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
王翦灭赵国,秦国死亡十一万,赵国死亡三十万
公元前228年
灭燕国,秦军死亡八万人,燕国死亡二十二万
王贲水淹大梁灭魏,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抗秦;
公元前225年
公元前223年
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项燕战死;秦死亡三十万之多,楚死亡五十万以上
公元前222年
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完成统一
灭韩国,秦国死亡三千,韩国死亡七万人之多
1、确立皇帝制度
史料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3史料均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中华文明史》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三公九卿制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开朝会,讨论两大难题——匈奴南下劫掠和六国旧贵族暗中勾结。
丞相李斯(行政总管)出列: “陛下,匈奴之患需彻底解决!臣建议修长城、驻重兵,再迁六国豪强到边疆充边,既防外敌,又削弱旧贵族势力!”(一箭双雕)
太尉王贲(军事统帅)冷笑: “丞相说得轻巧!调兵需粮草,北方苦寒,士兵冻伤者众。不如主动出击,派骑兵直捣匈奴王庭!”(主战派)
御史大夫冯劫(监察官)立刻弹劾: “太尉!你去年军费超支三成,账目不清,是否中饱私囊?请陛下明察!”(制衡兵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郡县制
时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推广全国。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意义:①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环节。
②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地方: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时 代
划分标准
与中央关系
性质
影 响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血缘
地域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3、地方:郡县制
趣味小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问: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尺寸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文字不统一
4、其他措施
统一货币:秦半两
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 修建直道、驰道、五尺道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社会风俗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法律户籍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北起阴山至辽东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南至北向户
(四)秦巩固统一的意义

暴政如虎,天下苦秦
时间 地点 刺杀者 刺杀方式 结果 背景/动机
前227年 咸阳宫 荆轲(燕国) 藏毒匕首于地图中 失败,荆轲被杀 燕太子丹为阻止秦灭燕,派荆轲以献图为名刺杀
秦灭六国后 咸阳 高渐离 击筑投掷 失败,高渐离被杀 荆轲好友为复仇刺杀,秦始皇因喜爱其音乐未立即处决
前218年 博浪沙 张良(韩国) 120斤铁锤袭击副车 失败,击中副车 韩国贵族张良为复国雇佣大力士,因秦始皇多设副车逃脱
前216年 咸阳兰池 盗贼团伙 伏击劫杀 失败,刺客被擒 秦始皇微服夜游兰池宫,遭盗贼误认为富豪袭击,随行武士击杀多人
秦始皇多次被刺杀反映了什么问题?
存在严重统治危机
二、暴政如虎,天下苦秦
二、暴政如虎,天下苦秦
材料2: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材料3: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3.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4.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起义速亡,功过千秋
公元前209年
嬴政死后一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10年
嬴政50岁
Q:为什么秦人与汉人对秦始皇评价不同?
Q:你认为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秦始皇称颂之极者莫如凿刻于全国各地的刻石。秦始皇先后五次外出巡游,足迹所至,无不刻石颂功。遍览秦人的著作,几乎看不到指责秦始皇的文字。
到了汉代,仅在《史记》中,汉人评论秦亡的文字多达八十余处,其中谈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汉人通过抨击秦始皇的种种暴行, 在研究统治法术上极富成就。汉武帝统治晚期,大有“袭亡秦之迹”的危险。主父偃在肯定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的同时,也批评素始皇“暴兵露师”“死者不可胜数命"的残暴行为。司马迁在盛赞秦始皇“世变异,成功大”时, 也同意秦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观点。
--据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原因
秦人:结束分裂,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
秦朝严刑峻法,秦人不敢公开非议时政。
原因
汉人:汉代官方或学者重视总结秦治国经验教训;
汉武帝晚年社会矛盾趋于尖锐;
改朝换代,对前朝评价的政治禁忌减小。
Q:为什么秦人与汉人对秦始皇评价不同?
Q:你认为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材料一:对秦始皇称颂之极者莫如凿刻于全国各地的刻石。秦始皇先后五次外出巡游,足迹所至,无不刻石颂功。遍览秦人的著作,几乎看不到指责秦始皇的文字。
材料二:到了汉代,仅在《史记》中,汉人评论秦亡的文字多达八十余处,其中谈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汉人通过抨击秦始皇的种种暴行, 在研究统治法术上极富成就。汉武帝统治晚期,大有“袭亡秦之迹”的危险。主父偃在肯定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的同时,也批评素始皇“暴兵露师”“死者不可胜数命"的残暴行为。司马迁在盛赞秦始皇“世变异,成功大”时, 也同意秦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观点。
--据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原因
秦人:结束分裂,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
秦朝严刑峻法,秦人不敢公开非议时政。
原因
汉人:汉代官方或学者重视总结秦治国经验教训;
汉武帝晚年社会矛盾趋于尖锐;
改朝换代,对前朝评价的政治禁忌减小。
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春秋战国 大一统国家
多元一体
起源
历史文化认同促发展
华夏认同奠基础
国家认同促统一
【大单元教学】
2.(2025·广东高考·2)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2025·重庆高考·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