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09: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主题: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秦朝统一,制度认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国家认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
1.能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单元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变法运动与政治经济在时空上的联系,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加以描述,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商鞅变法背景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了解孔子、老子等人的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形成,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3.华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复杂多元的族源结构,炎黄世系认同是维系华夏民族的重要纽带。华夏民族孕育于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揭示华夏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4.通过对百家争鸣概念的解读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培养
5.华夏族的形成、百家争鸣的背景、主张和影响等通过出示大量史料,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整合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坐标
秦朝
目 录
壹 列国纷争促族群认同
贰 变法运动促政治认同
叁 百家争鸣促文化认同

列国纷争促族群认同
观察指出两幅图片相比发生哪些变化?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变化有三: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取代晋;
战国时期修建了大量长城;
少数民族数目变少。
国家走向统一
华夏族发展壮大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战乱中走向融合。
任务一:体会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的结果

变法运动促政治认同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任务二:熟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观看视频,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经济:
军事:
政治:
时间:
主要
内容:
影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制度;废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特点: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56年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什伍连坐制;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变法
探究:秦人如何认同融入华夏民族的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求贤令表示宾客群臣能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中原人才西向入秦。
材料二:秦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
材料三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对各学派兼容并蓄,既起到保存战国后期各家学派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的作用,也起到了对百家争鸣活动进行总结的客观效应
材料四:战国晚期,秦人势力强大,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秦人的发展空间、政治活动、学术文化等内容都体现出向华夏文明靠拢的趋势,反映出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边疆扩展,中原部族与周边部族不断交融,华夏族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结合所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百家争鸣促文化认同
知识卡片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及宇宙万物的看法,相互批驳、彼此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务三:通过对材料分析,提升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写出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墨子
邹衍
韩非
庄子
老子
荀子
孟子
孔子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阴阳家
材料三: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雍也》: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道德经》
材料五:“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请对百家争鸣做出合理解释?
评价性量表
分值 评分依据
9-12 能结合材料,从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等多个角度作出解释,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8 能结合材料,从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等至少两个角度作出解释,逻辑较清晰,表述成文。
0-4 能结合材料,从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等一个角度作出解释,逻辑较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三: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雍也》: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道德经》
材料五:“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请对百家争鸣做出合理解释?
来自兄弟班级的解释
殊途同归——不同的思想,共同的追求
老子:治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韩非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墨子: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
我提出这些思想理论是为了治国理政!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同上
同上
同上
课堂小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华夏作为中华各民族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身份标志。
愿同学们以吾辈当自强的意愿,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拼搏。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是《我心中的华夏认同观》字数300-500字,要求结合今天所学内容,阐述自己对华夏认同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课后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