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6.27《如梦令》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6.27《如梦令》课件(4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9 19: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如梦令课文导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如梦令李白 诗仙 李煜 词圣 词国女皇李清照如梦令诗歌鉴赏三步曲知之:理解诗意
好之:体验诗情
乐之:感悟诗理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简介】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词牌简介】◆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忆江南、卜算子、浣溪沙、采桑子 李清照 (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词人简介】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嫁金石家赵明诚。靖康之变,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明诚靖故。李清照携图书,并明诚遗著《金石录》逃兵乱,足迹遍江浙皖赣一带,晚年寓居临安。现传《漱玉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为怆凉浓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中文名: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代表作品:《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
《夏日绝句》
艺术流派:婉约派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藕莲藕ǒu生字学习【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尽了。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
力划船渡过。
滩:河滩。常记:
溪亭:
日暮:
沉醉:
归路:
时常记起。小溪边的凉亭。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大醉。回来的路。【注释】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n)溪,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密之处的失误。“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争渡,争渡。  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常记”明确表示追述。“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读句子,说意思。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读句子,说体会。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说说它的意思。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 抢答题(6)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所以误入。
(8)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不行,因为日暮。
(9)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1)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常
记地点:溪亭时间:日暮事件:醉归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白鹭 晚霞诗情画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词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手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1.“试问卷帘人”一句中谁在问?问什么?卷帘人如何回答的?
2.你能从“绿肥红瘦”一句中体会出词人对枯萎消瘦的海棠花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3.请你给我们描述词中所表现的情景。
4.请你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宋词 如梦令.mp3
相同点: 宋词 如梦令.mp3
1、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 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2、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3、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不同点: 宋词 如梦令.mp3
1、用语、造词不同。
2、意境内的创造上 不同。
《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词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惜花伤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常记溪亭日暮 》 之情景,是追忆青春年少时郊外游玩的时光。
名句欣赏: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怀念丈夫)《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惶的我。   1.找出词中点明时间、地点或景
物的词语。
2.紧扣这些词语想象画面。
3.调动自己的积累,结合词义,
有顺序地描述画面。根据词描述画面的方法:  
巩固练习:清新委婉的代表词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凄婉悲伤的代表词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

析:一、完成学案“巩固练习”二二、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课外收集有关“李清照”其它的词并摘抄其中的一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