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化学
高考专区
模拟试题
2025-2026学年湖南省联考高三上学期模拟化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湖南省联考高三上学期模拟化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4 11:19:35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湖南省联考高三上学期模拟化学试卷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S:32 Ca:40 V:51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材料科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尿素和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脲醛树脂,用于生产电器开关
B. 稀土元素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是指镧系中15种元素
C 透明陶瓷主要有氧化铝和氮化铝等材质,属于金属材料
D. “特氟龙”的主要成分聚四氟乙烯的单体属于烃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尿素和甲醛通过缩聚反应生成脲醛树脂,该树脂是热固性塑料,常用于生产电器开关,A正确;
B.稀土元素包括镧系15种元素及钪、钇共17种,选项中仅提“镧系15种”不完整,B错误;
C.透明陶瓷(如氧化铝、氮化铝)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金属材料,C错误;
D.聚四氟乙烯的单体是四氟乙烯(含氟元素),属于烃的衍生物而非烃类,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化学用语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B.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空间分布示意图
C.乙醇分子的红外光谱图 D.乙炔分子中的键示意图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失去一个电子,Cl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阴、阳离子,NaCl为离子化合物,A正确;
B.中心原子硫上的孤电子对数为、价层电子对数为,故为杂化,分子结构为平面三角形,O—S—O键角为120°,B正确;
C.图中是鉴别乙醇分子量的质谱图,而非红外光谱图,C错误;
D.乙炔分子中心原子为sp杂化,分子结构为直线形,碳碳三键中,每个碳的p轨道形成2个键,D正确;
故选C。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时,应尽快使用硫粉处理
B. 氨氮废水(含及)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 等钡的化合物均有毒,相关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D. 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粉与汞反应生成稳定的HgS,可以防止汞蒸气扩散,A正确;
B.氨氮废水(含及)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转化为无毒物质,B正确;
C.难溶于水和酸,不被吸收而无毒,其他含钡的化合物(如BaCO3)能溶于胃酸等有毒,C错误;
D.硝酸的挥发性和腐蚀性需通过防护措施(如手套、通风橱)避免危害,D正确;
故选C。
4. 从微观视角探析物质结构及性质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解释与实例不符的是
选项 实例 解释
A 石英玻璃的X射线衍射图谱看不到分立的斑点 石英玻璃为晶体
B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谱线 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
C CsCl晶体中与8个配位,而NaCl晶体中与6个配位 的半径比大
D 逐个断开中的C—H,每步所需能量不同 各步中的C—H所处化学环境不同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英玻璃的X射线衍射图谱看不到分立的斑点,说明其为非晶体,不是晶体,A错误;
B.原子光谱的线状谱线由量子化的能级跃迁导致,B正确;
C.Cs+半径大于Na+,导致CsCl和NaCl的配位数差异,C正确;
D.CH4中C-H键断裂能量不同是因化学环境变化,D正确;
故选A。
5. 由对溴苯胺、冠、合成的是一种新型超分子晶体材料,反应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晶体的熔点低于高氯酸铵
C. 用邻溴苯胺替代,则反应更容易 D. 的阳离子中存在共价键和氢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种反应物生成一种产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正确;
B.M为离子化合物,其晶体类型为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电荷数越多,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阳离子的半径大于铵根离子,故晶体的熔点低于高氯酸铵,B正确;
C.M由X的高氯酸盐与18-冠-6通过氢键结合生成,用邻溴苯胺空间位阻大,邻溴苯胺替代,则反应更不容易,C错误;
D.M的阳离子中存在C-H键、C-O键、H-O键、C-Br等共价键、同时含有氨基,氨基上氢原子与醚键上O原子形成氢键,D正确;
故选C。
6. 化合物M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关键中间体的类似物,其合成路线如下(略去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知化合物K虚线圈内所有原子共平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Q的化学名称为甲基丙醇
B. 在酸性条件下,M可水解生成
C. K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杂化
D. 形成M时,氮原子与L中碳原子a成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Q为饱和一元醇,命名时,从靠近羟基碳原子的一端开始编号,即羟基碳原子的位次为“1”,则其化学名称为甲基丙醇,A正确;
B.M分子中,左侧环上存在酯基和酰胺基,在酸性条件下两种官能团都能发生水解反应,M可水解生成,分解生成和,B正确;
C.题中信息显示,化合物K虚线圈内所有原子共平面,则N原子的最外层孤电子对未参与杂化,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C正确;
D.对照L和M结构可以看出,形成M时,L分子中与碳原子b之间的共价键断裂,则氮原子与L中碳原子b成键,D错误;
故选D。
7. X、Y、Z是前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Y原子核外有3种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基态Z原子的能级上所有电子自旋方向相同且不存在空轨道,的空间结构为平面六元环,且每个Y、Z原子连接一个X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
B. 简单氢化物还原性:
C. 化合物中Y和Z均存在单电子,可形成大键
D. 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介于Y和Z之间的元素有3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X、Y、Z是前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Y原子核外有3种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因此Y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1,Y为B元素,基态Z原子的能级上所有电子自旋方向相同且不存在空轨道,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Z为N元素,的空间结构为平面六元环,且每个Y、Z原子连接一个X原子,可推测该化合物为类苯结构的B3N3H6,以此解答。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H半径最小,则原子半径:,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递增,则非金属性:N>B,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还原性越弱,因此还原性:,B错误;
C.B3N3H6为类苯结构,结构式为,B和N原子均为sp2杂化,该结构中每个N原子提供1个孤电子对形成大π键,B原子最外层含有3个电子,形成3个键,不含孤电子,不提供电子形成大π键,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第IIA族元素和第V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则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 B
故选D。
8. 磷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易燃的强还原性气体,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晶体的X射线衍射实验获得分子中键角为109°28'
B. 1 mol与足量浓NaOH溶液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 次磷酸的分子式为,属于三元弱酸
D. 含等杂质的电石制得的乙炔中混有,可用高锰酸钾除去乙炔中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白磷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PH3和次磷酸钠,根据原子守恒和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P4+3NaOH+3H2OPH3↑+3NaH2PO2,次磷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次磷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H2PO2+H2SO4=NaHSO4+H3PO2,次磷酸分解生成磷酸和磷化氢,根据原子守恒和化合价升降守恒,可得方程式为:2H3PO2=PH3↑+H3PO4,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分子的结构为,键角为60°,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与足量浓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3NaOH+3H2OPH3↑+3NaH2PO2,P元素由0价上升到+1价,由0价下降到-3价,属于歧化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B正确;
C.次磷酸的分子式为H3PO2,由于与过量浓氢氧化钠反应只存在NaH2PO2,不存在Na3PO2,说明H3PO2属于一元酸,C错误;
D.高锰酸钾也可氧化乙炔,不能用高锰酸钾除去乙炔中的,D错误;
故选B。
9. 纤维电池是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提供电能的便携式二次电池。一种纤维钠离子电池放电的总反应为Na0.44MnO2+NaTi2(PO4)3=Na0.44-xMnO2+Na1+xTi2(PO4)3,其结构简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M极的电极电势高于N极
B. 充电时,Na+从M极迁移到N极
C. 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充电时,若转移x mole-,M极电极将减少23x g
【答案】C
【解析】
【分析】纤维钠离子电池放电的总反应为Na0.44MnO2+NaTi2(PO4)3=Na0.44-xMnO2+Na1+xTi2(PO4)3,由图可知:放电时Mn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M极为负极,N极为正极,充电时,M极为阴极,N极为阳极,据此作答。
【详解】A.根据电池放电总反应:Na0.44MnO2+NaTi2(PO4)3=Na0.44-xMnO2+Na1+xTi2(PO4)3,可知Mn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M极为负极,N极为正极。放电时,电子由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则M电极的电势比正极N极的电势低,A错误;
B.充电时,M极为阴极,N极为阳极,阳离子Na+从阳极N电极流向阴极M极,B错误;
C.放电时,M电极为负极,N电极为正极,M极电极反应式为,N极电极反应式为,C正确;
D.充电时,M电极为阴极,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若转移x mol e-,M极电极将增加23x g,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0. 某小组同学探究铁盐种类和pH对苯酚与显色反应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已知:
ⅰ、对苯酚与显色反应无影响;
ⅱ、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用A表示)与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ⅲ、b
实验 含的试剂 再加入的试剂 吸光度
0.1 溶液 0.05 溶液
1 pH=a / /
2 pH=b / /
3 / pH=a /
4 / pH=b /
5 / pH=a NaCl固体
6 pH=a / 固体
A. 仅由或可得出结论:对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
B. 仅由、可得出结论:对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
C. 若向实验1的溶液中加入与苯酚等浓度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可说明比更稳定
D. 与苯酚相比,对羟基苯甲酸()与溶液更难发生显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1和2,实验3和4中还有阴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仅由A1>A2或A3>A4不能得出H+对Fe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A错误;
B.根据A3=A5,说明氯离子对Fe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没有影响,结合A1>A6可得出结论:硫酸根离子对Fe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B正确;
C.若向实验1的溶液中加入与苯酚等浓度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可说明[Fe(SCN)n]3 n更稳定,C正确;
D.H+对Fe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对羟基苯甲酸()中-COOH的电离导致溶液中c(H+)增大,抑制酚羟基的电离,所以与苯酚相比,对羟基苯甲酸与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更难,D正确;
故选A。
11. 以银锰精矿(主要含)和氧化锰矿(主要含)为原料联合提取银和锰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于;在溶液中“浸锰”时,主要反应为,使锰元素浸出的同时去除;“浸银”时,使用过量、HCl和的混合溶液作为浸出剂,将中的银以形式浸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上述流程可推断:
B. 浸锰液中主要金属阳离子有
C. “浸银”所用浸出剂中与电离出的结合,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浸出率
D. “沉银”时可加入过量的铁粉作为还原剂,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银锰精矿和氧化锰矿混合加硫酸溶液“浸锰”,使矿石中的锰元素浸出,同时除去,矿石中的银以的形式残留于浸锰渣中,浸锰液中主要的金属阳离子有,浸锰渣中与过量的、HCl和的混合溶液反应,中的Ag以形式浸出,用铁粉把还原为银单质。
【详解】A. “浸锰”过程中,矿石中的Ag以的形式残留于浸锰渣中,而MnS能溶于强酸,则说明,A正确;
B.在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可将氧化为,自身被还原为,则浸锰液中主要金属阳离子有,B正确;
C.“浸银”时的主要反应为,其中与电离出的结合生成,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浸出率,C正确;
D.铁粉可将还原为银单质;反应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D。
12. 近日,大连化物所邓德会团队实现了基于均多相融合的热—电耦合催化室温空气直接转化制HNO3反应的新过程。电解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石墨电极a上有气泡冒出,电解液为Li2SO4/H2SO4溶液(p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时,电流由电极a经导线流入电极b
B. 电解时,阳极区的pH将升高
C. 电解时,当电极a上产生22.4LO2(标准状况)时,阴极区将产生1molHNO3
D. 电解时,阴极区O2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2+2e-+2H+=H2O2
【答案】D
【解析】
【分析】石墨电极b上酸性条件下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过氧化氢,铁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生成亚铁离子,电极b为阴极,放电生成的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和 OH, OH与氮气反应生成硝酸;石墨电极a为阳极,石墨电极a上有气泡冒出,说明水分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石墨电极a为阳极,石墨电极b为阴极,则电解时,电流由电极b经导线、电源、导线流入电极a,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石墨电极a为阳极,水分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则阳极区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故B错误;
C.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电解时,当电极a上产生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时,阴极区将产生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8mol,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石墨电极b为阴极,酸性条件下氧气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过氧化氢,电极反应式为O2+2e-+2H+=H2O2,故D正确;
故选D。
13. 常温下,向10.0mL0.1mol·L-1H3PO3溶液中滴加0.1mol·L-1氨水VmL,溶液中含P或含N粒子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Kb(NH3·H2O)=10-9.24
B. 当氨水的体积V=5.0mL时,c(H2PO)>c(H3PO3)
C. b点溶液中:c()=c(OH—)+3c(HPO)
D. d点溶液中:c(H2PO)>c(H3PO3)>c()>c(OH—)
【答案】BD
【解析】
【分析】a点代表c(H3PO3)=c(),则Ka1==c(H+)=10-1.43;b点代表c()=c(),则Ka2==c(H+)=10-6.54;c点代表c()=c(),Kb==c(OH-)=10-4.76,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常温下,Kb(NH3·H2O)=10-4.76,A错误;
B.当氨水的体积V=5.0mL时,溶质为等物质的量和H3PO3,H2PO的
c(H3PO3),B正确;
C.b点溶液中:,c()=c(),故c()
D.由图可知,当,d点溶液中:c(H2PO)>c(H3PO3)>c()>c(OH—),D正确;
故选BD。
14. 1,3-丁二烯与HBr发生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H+进攻1,3-丁二烯生成碳正离子();第二步Br—进攻碳正离子完成1,2-加成或1,4-加成,反应进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在0℃和40℃时,1,2-加成产物与1,4-加成产物的比例分别为70:30和15: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0℃升至40℃,1,3-丁二烯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B. 从0℃升至40℃,1,2-加成正反应速率增大,1,4-加成正反应速率减小
C. 0℃时,两种产物的比例为“70:30”是由于生成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比生成1,4-加成产物的活化能小而导致的
D. 40℃时,1,3-丁二烯与HBr在该体系下反应,1,2-加成产物的浓度会缓慢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1,3-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从0℃升至40℃,1,3-丁二烯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A错误;
B.从0℃升至40℃,温度升高,正、逆化学反应速率均增大,故B错误;
C.由图可知,1,2-加成反应的活化能小于1,4-加成反应,反应速率快于1,4-加成反应,所以0℃时,两种产物的比例为“70:30”是由于生成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比生成1,4-加成产物的活化能小而导致的,故C正确;
D.由题意可知,0℃和40℃时,1,2-加成产物与1,4-加成产物的比例分别为70:30和15:85可知,40℃时,1,3-丁二烯与溴化氢在该体系下反应,1,2-加成产物的浓度会缓慢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 CO还原法回收利用是治理烟气的重要课题,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了有关实验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在通风橱中用下图所示装置(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制备CO,反应方程式:。
①装置A中盛放甲酸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②从B、C、D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收集CO,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h(每空填一个接口标号)。
(2)利用如下装置,探究在460℃和催化下,CO还原回收硫黄的效率。已知:装置H、I分别盛有溶液和醋酸二氨合铜溶液。反应时混气装置内、CO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05%、0.1%。
①管式电阻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
③涉及的实验操作有(操作步骤可重复使用):
a.通入一段时间
b.按上述比例通入CO、和混合气体
c.加热管式炉
d.停止加热,冷却
e.停止通入CO、和混合气体
f.测定H中相关物质的量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______→f。
④上述反应结束后,先将H中过量的NaOH除去,再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碘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准溶液18.00mL。已知实验过程中通入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为8.96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
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
ⅱ.转化率为______。
ⅲ.若将装置H、I互换顺序,重复实验,测定结果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 ① 分液漏斗 ②. decb
(2) ①. ②. 吸收未反应的CO,防止污染空气 ③. c→b→e→a→d ④. 滴入最后半滴碘标准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⑤. 91.0% ⑥. 偏大
【解析】
【分析】(2) 混气装置将气体混合完成后,在管式电阻炉中反应,G中收集硫黄,H吸收未反应完的,I吸收未反应完的CO。
【小问1详解】
①装置A中盛放甲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
②用C除去甲酸,B收集一氧化碳,E接收排出的水,故接口连接顺序为a→d→e→c→b→h。
【小问2详解】
①管式电阻炉中发生CO还原回收硫黄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Ⅰ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O,防止污染空气;
③实验开始时先用氮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干净,加热管式炉,再按一定比例通入混合气体进行反应,停止通混合气体后再通一段时间氮气,将装置中未反应完的气体赶出,被后续装置吸收,最后测定H中相关物质的量,故操作顺序为a→c→b→e→a→d→f;
④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半滴碘标准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ⅱ.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故关系式:,转化率为;
ⅲ.若将装置H、I互换顺序,二氧化硫会溶解在I中,消耗的碘单质的物质的量偏少,故重复实验,测定结果将偏大。
16. 铼是一种稀有贵重金属,广泛用于制造飞机、卫星和火箭的外壳等。工业上一种利用富铼矿渣(主要成分)提取铼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焙烧”得到的固体成分有、以及铁、铜和硅的氧化物等;②高铼酸铵()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焙烧”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写一条即可);
(2)“浸出”过程中,酸浸相同时间,测得铼的浸出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时铼的浸出率最高的原因是______;
(3)“一系列操作”主要包括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4)写出“热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测得制得的铼粉(含少量)中Re与O的原子个数比为2:1,则该产品的纯度为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下图为铼的某种氧化物的立方晶胞结构图,则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该晶胞参数为a p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该晶体的密度是______。
【答案】(1)将矿渣粉碎或空气从焙烧炉底部通入,矿渣从顶部加入(答案合理即可)
(2)低于℃,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铼的浸出率增大;高于℃,分解导致铼的浸出速率减小
(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
(5)82.2 (6) ①. ②. 或
【解析】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富铼矿渣加入生石灰后,在空气中焙烧得到铼、铁、铜、硅的氧化物,向氧化物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酸性条件下,二硫化铼与过氧化氢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铼酸和硫酸,过滤得到浸渣和含有高铼酸和硫酸的滤液;向滤液中加入有机萃取剂R3N萃取、分液得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稀硫酸和有机相;向有机相中加入氨水反萃取、分液得到可以循环使用的有机萃取剂R3N和高铼酸铵溶液;高铼酸铵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铼酸铵晶体,高铼酸铵晶体与氧气共热反应生成氮气、七氧化二铼和水,在800℃条件下,氢气和七氧化二铼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铼和水。
【小问1详解】
将矿渣粉碎或空气从焙烧炉底部通入,矿渣从顶部加入等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使焙烧更加充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小问2详解】
低于℃,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铼的浸出率增大;高于℃,分解导致铼的浸出速率减小,故℃时铼的浸出率最高;
【小问3详解】
高铼酸铵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铼酸铵晶体,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小问4详解】
由分析,高铼酸铵晶体与氧气共热反应生成氮气、七氧化二铼和水,热解反应为:;
【小问5详解】
设产品中Re与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bmol,则(a+2b):7b=2:1,得a=12b,则该产品的纯度为;
【小问6详解】
据“均摊法”,晶胞中含个Re、个O,化学式为;晶体密度为。
17. 高纯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同时在工业上也有重要的运用。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制备CO:
主反应(ⅰ)为 ;
副反应(ⅱ)为 kJ·mol-1;
(1)298K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1所示。
___________kJ/mol。
(2)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和2mol,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 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升高温度,反应ⅰ和ⅱ的平衡常数都增大
C. 达到平衡后,通入Ar,反应ⅰ和ⅱ逆反应速率都不变
D. 体系生成0.1mol时放出的热量为33.7kJ
(3)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和3amol,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在0.1MPa、1.0MPa、10MPa下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代表的压强为___________MPa。
②W点时,乙烯为bmol。对应条件下,反应ⅰ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列出代数式即可)。提示:用分压计算的平衡常数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在反应器中充入一定量和,在催化剂条件下,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测得在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分析温度高于500℃,乙烯的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5)以石墨为电极,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解可以制备乙烯。写出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答案】(1)+41 (2)AC
(3) ①. 0.1 ②.
(4)催化剂对乙烯的选择性降低,温度对反应ⅱ的影响小于反应ⅰ
(5)
【解析】
【小问1详解】
已知反应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结合298K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1所示信息,故 kJ/molkJ/mol;
【小问2详解】
A.由题干方程式信息可知,反应ⅰ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而反应ⅱ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即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一直在改变,而气体质量不变,即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一直在改变,故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由(1)分析可知,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增大,而反应ⅱ的平衡常数却减小,故B错误;
C.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通入Ar,反应体系各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故反应ⅰ和ⅱ的逆反应速率都不变,故C正确;
D.生成乙烯的同时也生成了CO,故体系生成0.1mol时放出的热量小于33.7kJ,故D错误;
【小问3详解】
①反应ⅰ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反应ⅱ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少,故增大压强,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反应ⅰ平衡不移动,导致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结合图像可知,代表的压强为0.1MPa;
②W点时,乙烯为bmol,对应条件下,代表的压强为10MPa,由三段式分析可知:
根据此温度下,的转化率为65%,则有,,mol,mol,mol,mol,根据反应ⅰ的特点可知,平衡常数与总压强无关,可以物质的量代替分压进行计算,则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小问4详解】
由题干反应方程式信息可知,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由于催化剂对乙烯的选择性降低,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小于反应ⅰ,导致温度高于500℃,乙烯的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
【小问5详解】
以石墨为电极,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解可以制备乙烯,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即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故该电极反应式为:。
18. 有机物H为缓释激素类片剂药物的主要成分,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Ⅰ.
Ⅱ.RCNRCH2NH2
回答下列问题:
(1)A与试剂X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则试剂X的名称为_______,D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
(2)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E生成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物质G是对人体起直接治疗作用的药物,将其转化为H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
(3)结合题中所给信息,设计以甲醛和为原料,合成的合成_______。
【答案】(1) ①. 乙醛 ②. 醚键、羟基
(2) ①. 消去反应 ②. +HCN→ ③. H在人体中缓慢水解生成G,达到缓释、充分吸收的效果
(3)
【解析】
【分析】由(1)可知,A和X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根据A和B结构式的变化可知X为CH3CHO;B发生已知信息的反应生成C为,C和甲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D,根据E的分子式和D的结构简式可知D发生消去反应生成E是,E和HCN发生加成反应生成F为,F发生已知信息反应生成G,G和醋酸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
【小问1详解】
A与试剂X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则试剂X的结构简式为CH3CHO,名称为乙醛,根据D的结构简式可知D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醚键、羟基;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E生成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CN→;由于H在人体中缓慢水解生成G,达到缓释、充分吸收的效果,所以将其转化为H;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被还原生成,和HCN反应生成,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和甲醛反应生成,则合成路线为。2025-2026学年湖南省联考高三上学期模拟化学试卷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S:32 Ca:40 V:51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材料科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尿素和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脲醛树脂,用于生产电器开关
B. 稀土元素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是指镧系中15种元素
C. 透明陶瓷主要有氧化铝和氮化铝等材质,属于金属材料
D. “特氟龙”的主要成分聚四氟乙烯的单体属于烃类
2. 下列化学用语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B.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空间分布示意图
C.乙醇分子的红外光谱图 D.乙炔分子中的键示意图
A. A B. B C. C D. D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时,应尽快使用硫粉处理
B. 氨氮废水(含及)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 等钡化合物均有毒,相关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D. 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
4. 从微观视角探析物质结构及性质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解释与实例不符的是
选项 实例 解释
A 石英玻璃的X射线衍射图谱看不到分立的斑点 石英玻璃为晶体
B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谱线 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
C CsCl晶体中与8个配位,而NaCl晶体中与6个配位 的半径比大
D 逐个断开中的C—H,每步所需能量不同 各步中的C—H所处化学环境不同
A. A B. B C. C D. D
5. 由对溴苯胺、冠、合成的是一种新型超分子晶体材料,反应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晶体的熔点低于高氯酸铵
C. 用邻溴苯胺替代,则反应更容易 D. 的阳离子中存在共价键和氢键
6. 化合物M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关键中间体的类似物,其合成路线如下(略去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知化合物K虚线圈内所有原子共平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Q的化学名称为甲基丙醇
B. 在酸性条件下,M可水解生成
C. K中氮原子杂化方式为杂化
D. 形成M时,氮原子与L中碳原子a成键
7. X、Y、Z是前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Y原子核外有3种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基态Z原子的能级上所有电子自旋方向相同且不存在空轨道,的空间结构为平面六元环,且每个Y、Z原子连接一个X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
B. 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
C. 化合物中Y和Z均存在单电子,可形成大键
D. 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介于Y和Z之间的元素有3种
8. 磷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易燃的强还原性气体,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晶体的X射线衍射实验获得分子中键角为109°28'
B. 1 mol与足量浓NaOH溶液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 次磷酸分子式为,属于三元弱酸
D. 含等杂质的电石制得的乙炔中混有,可用高锰酸钾除去乙炔中的
9. 纤维电池是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提供电能的便携式二次电池。一种纤维钠离子电池放电的总反应为Na0.44MnO2+NaTi2(PO4)3=Na0.44-xMnO2+Na1+xTi2(PO4)3,其结构简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M极的电极电势高于N极
B. 充电时,Na+从M极迁移到N极
C. 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充电时,若转移x mole-,M极电极将减少23x g
10. 某小组同学探究铁盐种类和pH对苯酚与显色反应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已知:
ⅰ、对苯酚与的显色反应无影响;
ⅱ、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用A表示)与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ⅲ、b
实验 含的试剂 再加入的试剂 吸光度
0.1 溶液 0.05 溶液
1 pH=a / /
2 pH=b / /
3 / pH=a /
4 / pH=b /
5 / pH=a NaCl固体
6 pH=a / 固体
A. 仅由或可得出结论:对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
B. 仅由、可得出结论:对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
C. 若向实验1的溶液中加入与苯酚等浓度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可说明比更稳定
D. 与苯酚相比,对羟基苯甲酸()与溶液更难发生显色反应
11. 以银锰精矿(主要含)和氧化锰矿(主要含)为原料联合提取银和锰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于;在溶液中“浸锰”时,主要反应为,使锰元素浸出的同时去除;“浸银”时,使用过量、HCl和的混合溶液作为浸出剂,将中的银以形式浸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上述流程可推断:
B. 浸锰液中主要金属阳离子有
C. “浸银”所用浸出剂中与电离出的结合,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浸出率
D. “沉银”时可加入过量的铁粉作为还原剂,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2. 近日,大连化物所邓德会团队实现了基于均多相融合的热—电耦合催化室温空气直接转化制HNO3反应的新过程。电解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石墨电极a上有气泡冒出,电解液为Li2SO4/H2SO4溶液(p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时,电流由电极a经导线流入电极b
B. 电解时,阳极区的pH将升高
C. 电解时,当电极a上产生22.4LO2(标准状况)时,阴极区将产生1molHNO3
D. 电解时,阴极区O2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2+2e-+2H+=H2O2
13. 常温下,向10.0mL0.1mol·L-1H3PO3溶液中滴加0.1mol·L-1氨水VmL,溶液中含P或含N粒子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Kb(NH3·H2O)=10-9.24
B. 当氨水的体积V=5.0mL时,c(H2PO)>c(H3PO3)
C. b点溶液中:c()=c(OH—)+3c(HPO)
D. d点溶液中:c(H2PO)>c(H3PO3)>c()>c(OH—)
14. 1,3-丁二烯与HBr发生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H+进攻1,3-丁二烯生成碳正离子();第二步Br—进攻碳正离子完成1,2-加成或1,4-加成,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在0℃和40℃时,1,2-加成产物与1,4-加成产物的比例分别为70:30和15: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0℃升至40℃,1,3-丁二烯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B. 从0℃升至40℃,1,2-加成正反应速率增大,1,4-加成正反应速率减小
C. 0℃时,两种产物的比例为“70:30”是由于生成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比生成1,4-加成产物的活化能小而导致的
D. 40℃时,1,3-丁二烯与HBr在该体系下反应,1,2-加成产物的浓度会缓慢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 CO还原法回收利用是治理烟气的重要课题,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了有关实验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在通风橱中用下图所示装置(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制备CO,反应方程式:。
①装置A中盛放甲酸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②从B、C、D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收集CO,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h(每空填一个接口标号)。
(2)利用如下装置,探究在460℃和催化下,CO还原回收硫黄的效率。已知:装置H、I分别盛有溶液和醋酸二氨合铜溶液。反应时混气装置内、CO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05%、0.1%。
①管式电阻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
③涉及的实验操作有(操作步骤可重复使用):
a.通入一段时间
b.按上述比例通入CO、和混合气体
c.加热管式炉
d.停止加热,冷却
e.停止通入CO、和混合气体
f.测定H中相关物质的量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______→f。
④上述反应结束后,先将H中过量的NaOH除去,再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碘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准溶液18.00mL。已知实验过程中通入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为8.96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
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
ⅱ.转化率为______。
ⅲ.若将装置H、I互换顺序,重复实验,测定结果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6. 铼是一种稀有贵重金属,广泛用于制造飞机、卫星和火箭的外壳等。工业上一种利用富铼矿渣(主要成分)提取铼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焙烧”得到的固体成分有、以及铁、铜和硅的氧化物等;②高铼酸铵()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焙烧”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写一条即可);
(2)“浸出”过程中,酸浸相同时间,测得铼的浸出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时铼的浸出率最高的原因是______;
(3)“一系列操作”主要包括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4)写出“热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测得制得的铼粉(含少量)中Re与O的原子个数比为2:1,则该产品的纯度为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下图为铼的某种氧化物的立方晶胞结构图,则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该晶胞参数为a p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该晶体的密度是______。
17. 高纯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同时在工业上也有重要的运用。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制备CO:
主反应(ⅰ)为 ;
副反应(ⅱ)为 kJ·mol-1;
(1)298K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1所示。
___________kJ/mol。
(2)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和2mol,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 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升高温度,反应ⅰ和ⅱ的平衡常数都增大
C. 达到平衡后,通入Ar,反应ⅰ和ⅱ的逆反应速率都不变
D. 体系生成0.1mol时放出的热量为33.7kJ
(3)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和3amol,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在0.1MPa、1.0MPa、10MPa下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代表的压强为___________MPa。
②W点时,乙烯为bmol。对应条件下,反应ⅰ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列出代数式即可)。提示:用分压计算的平衡常数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在反应器中充入一定量和,在催化剂条件下,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测得在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分析温度高于500℃,乙烯的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5)以石墨为电极,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解可以制备乙烯。写出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18. 有机物H为缓释激素类片剂药物的主要成分,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Ⅰ.
Ⅱ.RCNRCH2NH2
回答下列问题:
(1)A与试剂X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则试剂X的名称为_______,D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
(2)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E生成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物质G是对人体起直接治疗作用的药物,将其转化为H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
(3)结合题中所给信息,设计以甲醛和为原料,合成的合成_______。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