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岂曰无衣句,尽是同仇心
——《无衣》(《诗经 秦风》)
从题材上看,《无衣》属于哪个类型?
战争题材。
诗歌十大题材: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哲理诗、酬赠诗、题画诗。
周代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中国古代兵书杂谈》上指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是《诗经》中的重要一类,同时也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类别之一。
“岂曰无衣”句是千古名句,体现的是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
创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解题
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
《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收入( )时期的诗歌共( )首。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句式特点:( )。
第一部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
305
《诗》
《诗三百》
现实主义
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六义:( )
风、雅、颂、赋、比、兴
内容
表现手法
“无衣”是什么意思?
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听诵读+齐读,把握语气、语调
岂曰无衣句
1.《无衣》读来有一种磅礴气势,在于它的重章叠句。不仅不啰嗦,反而让人越读越上头。请分析其作用。
周杰伦《龙卷风》副歌重复:“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强化爱情猝不及防的冲击感。
五月天《倔强》高潮重复:“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凝聚反抗姿态,点燃集体共鸣。
王菲《红豆》结尾重复:“可是我,有时候……”——将遗憾情绪推向绵延不绝的余韵。
形式上的作用:①便于记忆和咏唱;②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③回旋往复,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内容上的作用:①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②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①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情绪强化:使表达情感更加强烈。
③记忆加深:歌词重复率每增加1次,记忆留存率提升70%,打开“情绪开关”。
④群体感染力增强:万人齐唱时,个体情绪汇流为集体宣泄,产生“情超导体”效应。
流行歌曲高潮部分的作用
文学作品重章叠唱的作用
2.除了重章叠唱外,《无衣》一诗还有什么特点?
“岂曰无衣”这句反问破空而来,仿佛前面还有未提及的语境。也许是战士们遇到了困难,有人抱怨没有战服如何出征。补足语境如下:怨言盈野,衣单难蔽,敝衣甲朽,何征为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句反问,有力地驳斥了任何关于物资缺乏、条件缺乏的借口,斩钉截铁地表达了决心,营造出一种激昂慷慨、不容置疑的战斗氛围。
“岂曰无衣”句还与后文的“与子同袍/同泽/同裳”构成了设问。本句兼具反问和设问的双重属性,既通过反问强化情感,又通过设问引发共鸣。
3.“岂曰无衣”这句话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使用重章叠唱和反问兼设问的手法外,和“衣服”的选择也有很大关联。诗中为何要用“穿着”来表达“同仇心”的团结?
请对比以下的表达:
岂曰无屋?与子共住。
岂曰无马?与子同骑。
岂曰无食?与子共享。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
泽:通“襗”,贴身穿的衣服。
裳:下衣,指战裙,相当于现在的裤子。
“穿着”是最基础、最切身的需求,最能体现雪中送炭、患难与共的情感。
关键意象选择的成功,加上重章叠句和反问兼设问,使得全诗读起来悲壮而有力量。
4.诗中的两组意象“袍、泽、裳”和“戈矛、矛戟、甲兵”,组内意象之间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袍、泽、裳”的变化,是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循序渐进,大家皆可共享。这种看似具体细化的表述,实是对三个不变的“与子同”的升华,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难共生死。
“戈矛、矛戟、甲兵”三个词描写了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在完备、防御在完善。这是从侧面衬托来者不善且力量强大,所以更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方能克敌制胜。
5.诗中“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为何用“修”而不用“造”或“买”?
“修”指修理旧武器,用“修”字更能突显秦军战时的紧迫感与节俭尚武的民风。
尽是同仇心
1.再读全诗,说说你读出了诗歌主人公怎样的精神气质?
士气高昂 不计困难
勇赴战场 舍生忘死
团结友爱 齐心奋战
粗犷尚武 强悍淳厚
激昂慷慨 英勇抗敌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豪迈乐观 保家卫国
“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朱熹《诗集传》
“其风俗劲悍如是,天下谁复能当其锋者?”——崔述《读风偶识》
2.有人说诗中的“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是机械式重复,你认同吗?为什么?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之意,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课堂总结
岂曰无衣句,尽是同仇心。当山河破碎,强敌入侵,“岂曰无衣”的呼号,是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呐喊,也是最坚定的回答!它唱出了“同袍”之义——不分南北,无论老幼,华夏儿女皆是生死相依的骨肉同胞;它昭示了“同仇”之志——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将侵略者彻底驱逐;它践行着“偕作”之勇——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在血与火中筑起钢铁长城;它更彰显了“偕行”之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向着胜利的方向并肩前行,直至曙光!
课后作业
请模仿《无衣》的重章叠句,以“岂曰无X?与子同X”的句式创作一首短诗,主题可选“抗疫”“抗震”“抗洪”“备战高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