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江皖卷)
历史试题
202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出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C.大一统制度的萌芽 D.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
2.下图为汉代宫苑内校阅蹴鞠竞赛示意图。汉代蹴鞠是朝廷阅兵大典中的一部分,皇帝也要亲临检阅。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娱乐被赋予教化功能 B.蹴鞠是重要军事技能
C.阳刚尚武的时代气息 D.蹴鞠发展到鼎盛时期
3.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派遣大量朝官赴江南各道任节度使或观察使,并频繁更替这些藩帅。以李德裕为首的节度使针对当时江南地区众多百姓隐匿寺院的现象,大力打击寺庙势力。这些举措
A.加剧了藩镇割据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了儒学复兴 D.维系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4.元军入滇后,行省、宣慰司两级以中央所委流官与少数民族上层土官相掺,路一级以民族上层土官为主,而府、州、县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土官担任。这一措施的推行
A.扩大了朝廷政令的推行范围 B.反映了改土归流的内在要求
C.植根于不同民族发展的差异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5.同治五年(1866年),苏、浙、皖各州县先后设立“劝农局”“招垦局”“开垦局”等机构负责招垦事宜。随后,湖北、河南、江西等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迁入。这一移民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新政的推行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边疆危机的显现 D.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6.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载《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赞扬这位心醉共和、追求自由的传奇女子,认为“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一切之人物,不可不母罗兰夫人;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一切之文明,不可不母罗兰夫人”,由此引发了晚清新闻出版界女杰译介的热潮。这一现象反映出
A.文明交融促进社会转型 B.维新变法运动推动新思想传播
C.文化借鉴基于时代需求 D.新文化运动推动女性地位提高
7.中共西北局在《关于1942年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在经济建设上,必须用全力贯彻以农业第一发展的私人经济方针,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实现长期抗战供给的保障,人民生活的提高,最基本的就是依靠发展边区人民经济。”这一决定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B.调动了边区人民生产积极性
C.忽略了大工业生产的价值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8.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37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了“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拥护召开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等多项决议。这体现了新中国
A.支持国际和平事业 B.落实睦邻友好政策
C.践行求同存异外交理念 D.打破西方外交封锁局面
9.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形成了以乡村集体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与以农民个体私营企业为标志的“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在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经济结构明趋于合理 D.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
10.苏美尔人在与洪水、干旱对抗的过程中,发展了水利技术;埃及人制定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这表明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C.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D.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1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A.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东方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12.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积极活动,努力追求城市自治,建立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城市自治议会;同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还联合国家君主共同对付贵族,谋求特权。这些活动
A.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B.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C.表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D.为近代民主政治积累经验
13.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助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C.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D.促进了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14.1929年,桑地诺在给胡佛的公开信中提到:“美国银行每向我国输出一千美元,尼加拉瓜就有一个人送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和我们的妻儿子女就要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之中。”他批评的是美国推行的
A.金元外交 B.大棒政策 C.门罗主义 D.孤立主义
15.下图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塞创作的政治漫画《片面的经济》(1954年出版),该漫画创作的主要意图是
(左腿:军事工业,右腿:民用工业,腹部:资本主义经济)
A.对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警示 B.对美苏间军备竞赛的担忧
C.对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化的讽刺 D.对冷战下局部热战的隐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朝时期,北京城乡居民主要依靠近郊山林的树木、柴草等获得燃料。永乐年间营建都城以后,伐薪烧炭日盛,有的外围山区植被“数百里外林麓都尽”。嘉靖年间,政府放宽了包括居庸关、门头沟范围内的西山煤矿和外围省份煤炭的开采管控,煤炭通过市场广泛进入家庭和生产领域,形成了“煤市街”。清朝初年,随着政局稳定和人口增长,政府采取了鼓励措施,改善开采条件、扩大开采规模,同时平抑煤炭价格,煤炭成为北京居于首位的能源类型。
——摘编自王伟《北京能源发展报告》等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传统燃料短缺,城市居民、手工作坊转而使用煤炭。1578年,威斯敏斯特宫附近释放的煤烟惹怒了女王,女王禁止此地附近的作坊使用煤炭。一部1623年颁布的法案还严禁伦敦桥附近及靠近主教门的作坊燃烧煤炭。1690—1696年,随着手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作坊主、商人、居民等屡次就煤炭的使用和减少税收等问题向议会请愿,并最终获得议会的批准。此后,酿酒、印染、蒸馏、制糖、玻璃制造、铸造和冶铁等行业构成工业燃煤消费的主体,伦敦成为轻工业作坊集中地。大规模的生产进一步推动了机械化发展,伦敦最早装置了纽考门蒸汽机。18世纪初期,伦敦市区外陆,境污染已现端倪,人们笼罩在烟雾中。
——摘编自高麦爱《燃煤使用与伦敦雾形成的历史渊源探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煤炭成为北京主要能源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伦敦能源转型过程的特点及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获得的认识。(3分)
17.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武汉)内可以挟骆(上古时期以今天陕西省周至县骆峪口为中心的方国)、粤、湘、蜀以自重,外可以临制燕庭,此正得中国本部南北两自然区域势力消长之交点,而求得平衡。
——钱穆《论首都》,《东方杂志》第四十一卷第十六期
“一都四京”示意图(局部)
注:“一都四京”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提出的首都布局构想。
材料二
南京作为清朝南洋大臣、两江总督驻节之地,是清朝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南京又是明朝故都和太平天国的天京所在,具有光复汉族的历史意蕴。南京的光复不但表明清朝统治在南方的结束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而且也使光复后的长江流域连为一体,巩固了南方革命的成果。
——王明德《孙中山与南京建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定都武汉的优势。(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建都南京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是德国小学教师战胜了或者帮助战胜了法国军队”。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
——摘编自董小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与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7分)
19.(13分)
材料
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东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交界,西与苏州工业园区接壤。目前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业城市。昆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此外,昆山市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图1 1978—2011年昆山市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变化趋势图
图2 2011年各区镇人口数量分布图
(图1、图2数据来源于《江苏省2012年人口普查资料》、《昆山市统计年鉴(1979—201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移”,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6届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江皖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B C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原因:①伐薪烧炭,破坏生态环境;(1分)②传统燃料短缺;(1分)③政府政策支持/鼓励保障采煤业发展(或政府放宽了煤炭开采管控);(1分)④工商业经济发展;(1分)⑤北京城的发展需求。(1分)
(2)特点:①在曲折中发展;②议会扮演重要角色;③民间推动;④燃煤使用范围扩展;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或受工业发展的影响;与时俱进);⑥时间长。(任答4点,4分)
影响:①促进英国社会经济发展;(1分)②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提供条件(或推动工业化进程);(1分)③便利了生产生活;(1分)④出现环境污染问题。(1分)
(3)认识: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乎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④正确处理好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任答3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答案】
(1)优势:①武汉战略位置重要,位于四京中心,可制衡南北;(2分)②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1分)③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武昌起义),在近代有一定的政治地位;(1分)④武汉近代工商业基础较好。(1分)
(2)原因:①南京是清朝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战略地位重要;(2分)②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悠久;(1分)③南京具有光复汉族的历史意蕴;(1分)④宣告南方革命政府建立;(1分)⑤为了巩固南方革命成果。(1分)
(3)主要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传统、政治意义、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问题等。(任答3点,3分)
18.【答案】
(1)特点:①政府重视;②改组教育管理机构;③推行教育世俗化(或去宗教化);④重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⑤重视培养科技人才;⑥为工业化建设服务(或与时俱进);⑦教学手段多样。(任答5点,5分)
(2)评价:①法国教育改革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②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制;③促进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④推动了法国教育近代化(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⑤有利于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⑥有利于提升公民素养(或公民道德、爱国主义精神);⑦过度宣扬可能助长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本质1分,积极作用5分,消极作用1分,共7分)
19.【答案】
评分细则
论题 多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或人口迁移反映区域经济发展) 2分
论证 图1显示1978年后昆山总人口持续攀升,尤以21世纪初暂住人口增速显著,与户籍人口差距不断扩大,这印证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材料中数据分析任答2点,2分
图2显示各区镇人口分布差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人口数较多,且以外来迁入人口占主导。 材料中数据分析2分
昆山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昆山作为上海经济圈的新兴工商业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率先建设开发区,吸引外资企业集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勃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剩余劳动力,加上户籍制度松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共同推动了人口迁移。 此外,昆山作为省直管县试点,享有更大的政策自主权,在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了移民环境,有利于人口迁移。 数据解读即原因分析5分。 其中区位1分 政府政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户籍制度松动1分 昆山作为省直管县试点,享有更大的政策自主权(政策优惠)1分
结论升华 昆山的人口迁移是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缩影。它揭示了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展现了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这一历史进程不仅重塑了昆山的人口结构,更为当代中国城镇化提供了重要范式。 缩影;互相促进;人口结构、城镇化;任答2点2分
示例:
多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或人口迁移反映区域经济发展)
图1显示1978年后昆山总人口持续攀升,尤以21世纪初暂住人口增速显著,与户籍人口差距不断扩大,这印证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图2显示各区镇人口分布差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人口数较多,且以外来迁入人口占主导。
昆山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昆山作为上海经济圈的新兴工商业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率先建设开发区,吸引外资企业集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勃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剩余劳动力,加上户籍制度松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共同推动了人口迁移。此外,昆山作为省直管县试点,享有更大的政策自主权,在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了移民环境,有利于人口迁移。
总之,昆山的人口迁移是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缩影。它揭示了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展现了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这一历史进程不仅重塑了昆山的人口结构,更为当代中国城镇化提供了重要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