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辽宁省高中点石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辽宁省高中点石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14: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辽宁省高中点石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掘显示,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如石斧、石耜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发现了房址50余座,布局有序;并有大量的陶器,类型丰富,包括罐、壶等。据此可知,查海遗址
A.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定居的特征 B.体现了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C.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成熟 D.反映了早期不同区域文化存在交流
2.《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务为治”的主张反映出
A.贵族政治的延续 B.学术格局的混乱
C.教育体制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需求
3.高祖时,关东地区“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至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且“燕、赵、齐、梁、楚之地,富商交通王侯,交易之物旁流万里”。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严重威胁中央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C.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 D.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4.《宋书·恩幸传》载:“宋世诸帝,寒人掌机要……”,且“旧官之职,多为寒人所掌”。由此可见
A.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 B.皇权对士族的依赖加强
C.士族政治影响力有所减弱 D.社会等级制度彻底瓦解
5.下表所示为隋唐时期黄河流域部分村镇的名称及地方习俗。这
村镇名称 所在区域 地方习俗
骆驿坊 今山西运城 《通典·食货典》载:“坊民善制鞍鞯,其技法源自西域,节庆时必设‘胡饼宴’,然祭祀用太牢之礼。”
莫贺里 今陕西渭南 《唐国史补》载:“里中多养驼,俗以‘穹庐’为夏居,冬日则迁入院落式居所,婚聘用绢帛计价。”
乞银屯 今河南安阳 《太平寰宇记》载:“屯民善铸金器,纹饰多含卷草纹,岁末祭祖兼设‘舞马’之戏,族谱载其先祖‘来自西陲’。”
A.体现出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单向渗透 B.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轨迹
C.说明黄河流域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显示出边疆与内地风俗渐趋一致
6.下图所示为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时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载:“《捣练图》尤见精绝,人物器具,备载当时之制。”该画作的描绘可以折射出唐代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手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7.《宋史·职官志》记载:“诸路监司(包括转运司、提刑司等)巡按所部州县,‘凡官吏贪浊弛慢者,具名以闻;其治绩显著者,亦以名闻’。又规定,监司‘所至之处,莫得迎送;所受之物,莫得受纳’,若有违反,‘以违制论’。”这主要说明宋代
A.地方财政监察趋于严格 B.监司掌地方最高行政权
C.地方吏治考核趋于规范 D.重视规范地方治理行为
8.有学者指出,宋代绘画多表现自己的主观和哲理,尤为注重气韵。宋代工艺也发生显著变化,如“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中无文瓷的流行,以及四川省德阳县出土银器中含有大量无文器物,体现了宋代工艺从唐代工艺的多彩装饰之美转变为清新简洁之美”。这表明
A.宋代艺术完全摒弃前代风格 B.社会经济发展决定艺术风格
C.理学思想影响宋代审美取向 D.宋代绘画与工艺缺乏创新性
9.《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十三年,金朝首开女真策论进士科,将“以求贤为治之道”作为策问考题,且考官既有女真人,也有汉人、契丹人。此外,《金史·文艺传序》提到,“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徭第位至宰辅者接踵”。据此可知
A.中原文化对金朝社会影响较大 B.女真族逐渐丧失自己文化传统
C.科举制成为金朝主要选官方式 D.民族文化交流以统治阶层为主
10.下表所示为清朝不同时期关于密折制度的部分记载。这表明密折制度
时间 史料内容 出处
康熙四十一年 令各督抚将所属道府贤否,详加甄别……密封奏闻 《清圣祖实录》
雍正二年 各省督抚大吏,以及总兵、提督等……皆许其密折言事 《清世宗实录》
乾隆十三年 密折奏事,原为迅速直达朕前,并无拘定格式……但不可借端妄奏 《乾隆朝东华录》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B.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扩大了官员参与政务的渠道
11.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市井之家,肴馔无算,婚丧嫁娶,务事奢华,贫者亦强慕之,往往负债不悔。”这反映出明代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D.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12.182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驻华代表的指令中写道:“我们必须维持我们在广州的地位,保护我们的贸易,并为我们的商人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准入——不仅是在广州,还应包括中国其他沿海口岸。如果中国政府拒绝合理的通商要求,我们将不得不考虑采取必要手段维护英国的商业利益与国家尊严。”这反映出英国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 B.维护国家尊严 C.进行鸦片贸易 D.解决贸易冲突
13.下表所示为1872—1894年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民用企业发展概况。这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主要业务 1894年前后年产量/业务规模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航运、客运 拥有轮船29艘,年客运量超150万人次,货运量占当时全国沿海货运总量的40%。
开平煤矿 1878年 煤炭开采与销售 年产煤量达24万吨,供应北洋海军、天津机器局及北方各口岸工业用煤。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90年 机器织布 拥有纱锭3.5万枚、布机530台,年产棉布超200万匹,部分替代进口洋布。
A.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工业化建设体系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体系近代化
C.促使中国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
D.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4.1895年,康有为等在《公车上书》中痛陈:“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两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夫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者门户洞开,利权外溢,百姓穷困,国势危蹙,若不及时变法,力图自强,恐数年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由此可见,维新派
A.反对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B.力图推动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C.通过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亡 D.着力解决百姓的贫困等问题
15.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申报》评论:“革命党人既已将政权让与袁世凯,复冀其遵守约法,可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袁氏野心,非一纸约法所能束缚。”这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党人
A.对袁世凯政治实力缺乏认知 B.政治设计带有理想化色彩
C.放弃建立共和制的革命目标 D.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
1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规定:“凡未去辫者……以违法论”。但据《大公报》记载:“北京城内,旗人多持观望态度,不少守旧士绅公开宣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甚至有清军旧部士兵因剪辫与革命党人发生冲突,街头因剪辫引发的争执时有发生。”这体现出民国初年
A.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无法在全国推行
B.社会舆论偏向于调和新旧文化冲突
C.社会习俗变革中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剪辫令》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抵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史料 出处
秦律规定,市设令、丞,管理市的交易。汉承秦制,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设“市长”或“市令”管理。市门按时开闭,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正午击鼓三百下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下闭市。 整理自《汉书·食货志》
唐开元年间,长安西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至晚唐,扬州“商贾如织”,夜市“每至三更方罢,五更复开”,不再严格遵循昼夜闭市制度。 整理自《唐六典》
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十字街一带“铺席要闹”,姜行、纱行等专业市场集中,商品多为日常消费品。 整理自《东京梦华录笺注》
明清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丝绸贸易兴盛,出现“丝绸牙行”(中介机构)数十家;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白银成为主要交易货币,“富商大贾挟重资而来者,动以千万计”。 整理自《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并简要说明对当代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之时,书道大兴。钟繇善隶、楷,创“八分书”,备尽法度,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王羲之变古制,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其《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论者谓“尽善尽美”。献之虽少,而体势迅疾,独具风貌,与父齐名,世称“二王”。时人尚韵,不拘成法,若王珣《伯远帖》,笔意洒脱,自成一格。盖魏晋书法,上承汉隶之朴茂,下启隋唐之楷则,弃汉隶之凝重,融玄学之放达,遂使书艺脱却实用之桎梏,登于艺术之殿堂。
——摘编自【唐】张怀瓘《书断中》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多工书,然往往不以书名,盖亦自重其书耳。至若里巷书生,山林处士,以书名者甚众……又有贾人、医工、胥吏之流,皆以书显。如钱暄,本钱氏子,以赀为郎,而工行书;郭忠恕,本布衣,以画名,而善篆隶。
——摘编自《宋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书法的发展情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里巷书生、贾人等以书显”的原因,以书法为例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摘自《史记》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图(局部)(出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唐初,因隋制,为州、县二级。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道虽有采访使之名,而初未尝有司存,是则监察之区,非行政之域也。
——摘自《通典》
唐开元十五道形势图(出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1)根据材料一,解读西汉初年地方区划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汉相比,唐代地方区划的主要变化,并予以简评。(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晚清历史知识,从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现代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中任选一个,对张之洞的主张进行评价。(要求:写明选取的视角;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026届辽宁省高中点石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B C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趋势:时空限制逐渐放宽;民营商业日益发展;市场专业化不断增强;商业资本日益集中;交易商品逐渐生活化;行业组织性有所增强;白银最终成为主要交易货币;政府对外贸易走向保守。(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共同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统治政策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城市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共4分)
启示: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适度实行宏观调控;完善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开放与内需并重。(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共4分)
18.【答案】(14分)
(1)发展情况:字体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技法由重法度走向法度与灵动相结合;审美突出尚韵,强调自成一格;功能从实用向独立艺术发展。(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原因:文化教育的发展;崇文政策的推行;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化趋势;贾人、医工等群体的实际需要。(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认识:书法艺术延绵不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书法艺术推陈出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书法艺术不断下移扩散,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每点2分,任意1点即可,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同等赋分)
19.【答案】(12分)
(1)特点:郡国并行;空间分布交错;郡掌控战略要地。(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共4分)
(2)主要变化:实行道州县制;注重山河形便。(每点2分,任意1点即可,共2分)
简评:加强了中央集权;丰富了国家治理实践;发展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隐患。(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0.【答案】(12分)
示例:
以下视角任选其一即可。
视角1:洋务派视角。(1分)
观点:张之洞的主张是晚清“自强求富”的重要实践。(2分)
评价: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维护“伦纪圣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汽机、铁路”等器械工艺,这一主张契合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标。“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的主张,体现其救国逻辑:通过西学技术提升国家实力,同时以中学维系统治秩序,避免社会动荡。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修建铁路,正是对“朝运汽机,夕驰铁路”的实践,推动了晚清近代化的发展。(9分)
视角2:维新派视角。(1分)
观点:张之洞的主张固守封建专制,不利于制度层面的救国探索。(2分)
评价:维新派主张通过制度变革救亡,而张之洞明确反对“民权之说”,认为其会导致“纪纲不行,大乱四起”,本质是维护“朝廷之法”所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的主张,暴露其仅认可技术层面的变革,拒绝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虽一度支持变法,但《劝学篇》的发表实质是与维新派“划清界限”,其对民权的否定削弱了维新派的改革共识,延缓了制度变革的进程,不利于救亡图存的发展。(9分)
视角3:革命派视角。(1分)
观点:张之洞的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是革命救国的思想障碍。(2分)
评价:革命派提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而张之洞的主张本质是为封建统治续命,与革命派的救国思想完全对立,忽视了清王朝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现实;“不可变者,伦纪也”“反对民权”的主张,更是直接否定了革命派追求的“民主民权”与“平等自由”,将封建伦理视为不可动摇的根本,实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枷锁。张之洞的救国主张是“换汤不换药”,既无法解决民族危机,也不能摆脱专制压迫,反而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阻力。(9分)
视角4:现代历史研究者视角。(1分)
观点:张之洞的主张是晚清地主阶级“矛盾性”的集中体现。(2分)
评价:张之洞的救国主张兼具进步性与局限性,其“讲求富强”“学西学应世事”“办汽机、铁路”的主张,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其创办的近代企业、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为后续救国探索奠定了一定的物质与人才基础;但其“尊朝廷”“反民权”“守伦纪”的主张,体现出他作为地主阶级代表,既要引进西学,又要维护封建统治,导致其主张无法实现。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的破产,印证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规律。(9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评分标准
评分维度 具体要求 分值
观点明确 从所选视角出发,清晰提出对张之洞救国主张的核心观点,且观点与视角匹配度高。 3分
史论结合 准确引用材料中“中学西学”“民权”“汽机铁路”等关键信息支撑观点(3分);关联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晚清历史知识,说明主张与相关史事、思想的联系(4分)。 7分
逻辑与层次 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观点到材料、史实的推导过程合理,无明显逻辑断层。 2分
(总分12分,若有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