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202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平面图。该城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和复杂的水利系统,其高等级墓葬中出土大量玉料和器型复杂、纹饰繁缛的钺、琮、璧等。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良渚古城平面图
图1
A.专制集权主导的水利文明凸显 B.具有典型母系氏族公社特征
C.玉石专业化生产催生阶层分化 D.出现“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西周时期,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和以刑为中心的刑罚制度,礼和刑各自为用。这表明当时的法律制度
A.注重礼法的结合 B.形成完整体系
C.以刑罚作用为主 D.发挥治理效能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下图所示的文化现象。这可用于论证此时中国
图2
A.分封制度发展导致区域兼并加剧 B.南北方文明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形成
C.区域文化中心意识加剧离心倾向 D.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格局开始形成
4.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立石刻,强调秦朝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禁止有子的寡妇改嫁;严惩妻子擅自逃离丈夫的行为;有妇之夫生活淫乱者,杀之无罪。据此可知,秦始皇此举意在
A.强化社会伦理 B.宣扬三纲五常 C.突显皇权至尊 D.维护女性权利
5.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时小亩比战国时的周亩略小),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折合今量约为产粟281市斤/市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历史文献所述不符合史实 B.西汉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C.论证了重视农业发展的必要 D.汉初社会稳定民生殷富
6.为了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相适应,唐朝的法律包含了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条文。如《唐律疏议》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这反映了唐朝
A.儒家思想渗透法律体系的完成 B.“华夷之辨”观念的彻底消亡
C.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有效治理 D.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实效性
7.北宋吉州泰和人曾安止撰写《禾谱》一书,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水稻的著作。他在《禾谱》序中说,北宋时的江西地区,“漕台岁贡粮食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由此可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已趋成熟 B.百姓税赋沉重
C.江西区域获得较大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8.元朝的天文观测点范围空前广大,北达北极圈附近,南至占城(今越南南方)15世纪初朝鲜所绘世界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的非洲、大西洋等,就源自元朝后期的世界地图,体现了元朝人对世界的新认识。元朝人对世界的新认识主要得益于
A.大一统政治格局的保障 B.西方测绘技术的传入
C.传统地理学研究的延续 D.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9.在朝贡体系下,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有疆无界”,没有明确的“国界线”。然而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先后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界约》等条约来确定双方边界线,同时也开展与其属国朝鲜、廓尔喀之间的“边界”划定工作。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A.朝贡体系走向瓦解 B.对外政策根本改变
C.疆域版图得到巩固 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10.清朝,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经营地主”。他们拥有大量土地所有权,且不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而是亲自(或委派管家)组织生产,通过雇佣劳动力直接经营土地,生产出的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用于市场销售,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反映出清朝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11.明末清初思想家李塨在批评理学家时说:“承南宋道学后,守章句,以时文应比,高者谈性天,篡语录,卑者疲精敝神于八股,不惟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刑名钱谷,懵然罔识,而搦管呻吟,遂曰有学。”以下与他主张最契合的是
A.格物致知 B.知行合一 C.经世致用 D.工商皆本
12.图3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图3中数据变化反映了
图3
注: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1%的税,称为“厘金”。
A.早期近代化的探索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D.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13.时人在描绘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至戊戌春康君入都,变法之事,遂如春雷之启蛰,海上志士,欢声雷动,虽谨厚者亦如饮狂药”“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潏沸,不可遏抑也”。由此可知,这一事件
A.动摇了封建礼教根基 B.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C.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D.助推民主革命的发展
14.据表1可知,这一时期
表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部分群众性反抗斗争的概况
时间 地点 主要经过
1902 直隶 群众高举“扫清灭洋”旗帜,抗“洋差”,抗赔款,攻教堂,抗清军,影响河南、山东,使得北京震动
1898—1905 广西 会党起义得到农民响应,有汉、壮、苗、瑶等各族人民参加。失败后,领袖加入同盟会
1900—1911 四川 会党以“灭洋剿清兴汉”为号召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会党成员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转向革命
1905 上海 集成纱厂工人反对工头的压迫和剥削,4600余人举行罢工,捣毁厂内部分设备,并抗击外国巡捕的镇压
A.救亡图存斗争形式多样 B.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C.民主革命社会基础广泛 D.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5.1911年11月9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其中,“总纲”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人民”章规定,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自由,人身、住宅不受侵犯。人民享有非依法律不得逮捕、不得搜索等权利,并负有纳税、当兵的义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封建制度的废除 B.分权制衡与主权在民思想
C.共和政体的建立 D.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甲)景德镇水土宜陶,其土骨脆白,曰高岭土;瓷石碾屑为胎,煅以松柴,釉色透如玻璃。昌江通舟楑,瓷成皆辎载达四方。
——摘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
(乙)考古发现显示,元代景德镇窑址残片中存在高岭土与瓷石混合配制的胎体,其氧化铝含量显著提升,烧结温度可达1300℃以上,解决了单一瓷石制胎易变形的问题。
——摘自《景德镇湖田窑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二
(丙)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名焉。瓷釉莹缜,世称饶玉。
——摘自【元】脱脱《宋史·地理志》
(丁)浮梁瓷局,正九品,掌烧造瓷器。泰定本(1324年)拨匠户四百余隶之。
——摘自【明】《江西通志·职官志》
(戊)嘉靖间,御器厂匠役渐弛。隆庆时,改行“官搭民烧”,民窑兴盛,器类纷繁。
——摘自【清】《景德镇陶录》卷四
(1)材料一中的甲、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何种类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哪一则对景德镇“二元配方”工艺的证明力更强,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景德镇在元明清时期长期处于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明朝的力量逐渐延伸到边疆地区,边疆各地民情风俗与文化各异,将王道教化推及边地的化外民众,是明朝立国以后国家秩序重建的重要内容。在北方地区,为更好地经略蒙古,永乐帝对鞑靼和瓦剌两部采取招抚与打击并行的政策,五次亲征蒙古,设九边镇,同时恢复扩大互市贸易。在东北地区,永乐到宣德年间,明朝广建自辽东到奴儿干的驿路,多次派人巡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设立土府州县和宣慰、宣抚、安抚司等机构,依靠当地土官,教化黎民,安定西南。明朝颁布《大明律》的补充条例,对土司的权利、义务(如纳贡、出兵)作出规定,对民族纠纷的审判程序予以明确。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下)
材料二
清朝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清廷还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制定《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清朝在明朝基础上,推行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一政策虽算不上完全彻底,但总体而言,其毕竟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减轻了西南民族聚居区人民的负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在边疆治理措施上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两代在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1862年奕 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和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其中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有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等方面人才的有11所;培养电报、通讯人才的有3所;培养陆军、矿务、军医人才的各有1所。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呈现出本土化趋势。进入民国时期,1922年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非基督教化的社会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自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燕京大学等校相继成立、组建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齐鲁等大专院校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商务印书馆1935年编辑出版的一套“大学丛书”,涵盖了不同学科的内容,该套丛书出版后,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中国学者自编中国化大学教材与参考书的基础。1940年5月,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学术审议委员会”,在其推动下实施了部聘教授制。而部聘教授们深感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性,因此借助部聘教授这一有利地位,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的源流,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摘编自陈康《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洋务派倡导的教育事业。(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其成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著名的学者张岂之在谈及中国古代“盛世”时说:是否为“盛世”,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民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和改善。没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所谓“盛世”就是空中楼阁。古代盛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人丁滋生,社会安定。盛世都注重发展经济,而且以民为本、藏富于民,所以能得民心,而非横征暴敛、官吏暴富,否则必然失民心而失天下。古代中国一直是人治国家,而且从秦汉起就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因而,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无论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抑或开元盛世到康乾盛世,君主的品德修养,对于盛世有决定作用。其次,盛世的出现也离不开整个统治集团借鉴历史、居安思危,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保障。再次,盛世的形成,也需要相当的时间,一般说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盛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6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A C D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史料类型:甲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是明末对此前工艺的总结性记载;乙属于现代考古报告(一手史料),基于科学检测数据。(每点2分,共4分)
证明力及理由:甲优势:系统记录工艺流程与社会经济背景(如“昌江通舟楑”反映运输网络),提供宏观历史语境。(2分)
甲局限:成书于明代,对景德镇工艺记载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或仅有概括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2分)
乙优势:通过成分检测(如氧化铝含量)、烧成温度数据直接证明瓷石、高岭土混合配置(“二元配方”)工艺的存在与科学性,实证性强。(2分)
乙局限:仅反映局部窑址情况,须结合其他窑址考古发现才能全面推断技术普及程度。(2分)(4分,甲乙任选其一)
(2)原因:瓷土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瓷石、高岭土混合配置(“二元配方”)革新工艺提升品质;昌江水系连通长江贸易网络,便利瓷器外销;官窑集中管理推动技术标准化,皇家认可提升品牌价值;废除匠籍制促进工匠流动,官民竞争激发产品创新。(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17.【答案】
(1)相同之处:强化中央集权,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怀柔”与“镇压”并用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的行政制度,照顾民族特殊性;以法律规范边疆治理,明确权责;军事防御与驻军结合,巩固边疆安全;利用宗教影响力,强化精神笼络。(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格局;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身份认同,促进多民族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边疆治理模式,为后世提供制度借鉴;推动边疆地区稳定及自身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每点2分,共8分)
18.【答案】
(1)评价:一方面,冲击了传统封建教育体制;是早期现代化的重要且有益探索;开通了风气,培养了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洋务教育局限于学习西方技艺;规模小,质量有限,未改变教育格局;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积极方面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4分,消极方面3分)
(2)本土化表现: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高等院校成立国学研究部门;中国学者自编中国化大学教材与参考书;部聘教授注重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成因:民族主义与文化自觉的驱动;政治变革与政策的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促进;有识之士的推动。(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盛世之基在于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2分)
阐述:中国古代盛世的根基,在于统治者能否切实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汉初民生凋敝,高祖至文景二帝,深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们力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十五税一至三十税一),躬行节俭,藏富于民。历经数代积累终成“太仓之粟充溢露积”的文景之治,也为汉代盛世奠定基石。(4分)反观隋炀帝,虽亦重农桑,却将其视为横征暴敛之资。他巡游征伐,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置民生于不顾。最终民怨沸腾,激发起义,导致隋朝二世而亡。(4分)
结论:综上所述,历史昭示,盛世与乱世的分野,在于统治者是将“重民”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还是盘剥的借口。唯有开明君主真正践行“以民为本”,并辅以有效制度保障,方能成就繁荣安定的盛世伟业。(2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盛世的实现,依赖于开明君主与制度保障的协同作用。(2分)
阐述:纵观中国古代的盛世,其形成绝非偶然,往往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与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开明君主是盛世的开创者和引领者,而相对合理的制度则是盛世得以延续的稳定器,二者缺一不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深刻汲取隋亡教训,其个人展现出虚怀纳谏、励精图治的杰出品格。他不仅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将理念转化为制度: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保障农民生计;在行政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决策趋于理性;在法律上制定《贞观律》,务求宽简。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君主的“仁德”固化为国家的常态治理,最终造就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4分)反之,隋朝同样建立了科举、府兵等颇具开创性的制度,但其二代君主炀帝杨广刚愎自用、穷奢极欲。他滥用制度赋予的权力,将征伐、徭役推向极致,使本可巩固统治的工具异化为摧残民力的暴政,最终导致制度崩溃,天下大乱,二世而亡。(4分)
结论:综上所述,历史深刻揭示出开明的君主是盛世出现的“催化剂”,而良好的制度则是盛世的“压舱石”。唯有贤明君主构建并遵守制度,以制度之力约束权力、保障民生,才能使短暂的繁荣沉淀为长治久安的盛世。(2分)
【评分细则】
(一)观点:精准提炼材料核心(民生是盛世根基),观点明确深刻得2分;观点正确但表述不规范得1分;观点错误或没有观点得0分。
(二)史实准确,契合核心观点。
正例:选用贞观、文景、开元、康乾等盛世之一例,每例均含具体制度、政策和民生效果;
反例:列举如秦朝、隋朝等典型暴政一例,每例均含具体劣迹及恶劣影响。列举史料正确且契合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得8分;只列举正面或反面史实得4分;史实错误或不契合观点得0分。
(三)综述语能概括全文,且观点突出,深化主题,得2分;综述语只照搬观点标题,没有升华,得1分;综述语表述与观点无关联或没有综述语得0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