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苏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苏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24 13: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苏教版(2024)专项03 判断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混合运算中,先加减,后乘除。( )
2.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既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
3.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先算乘法。( )
4.4+5×7,计算结果等于63。( )
5.85-37-14与85-(37-14)的计算结果相同。( )
6.计算混合运算时,必须先算乘法。( )
7.计算360+50×(87-25)的运算顺序是先求差,再求积,最后求和。( )
8.和的计算结果相等。( )
9.a加上b的和的2倍可表示a+2b。( )
10.计算12÷2×3时,应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
11.混合运算中,必须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12.爸爸用400元买了4副羽毛球拍,找零40元,一副羽毛球拍多少元?列式为(400-40)÷4。( )
13.16×3+8与16×(3+8)的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也不同。( )
14.将7-2=5,5×4=2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7-2×4。( )
15.把49+36=85、65÷13=5、85÷5=17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9+36)÷(65÷13)=17。( )
16.计算960-270÷(12+18)时,要先算加法。( )
17.把1根木头锯成5段,每据一次要2分钟,锯完需要10分钟。( )
18.轩轩的体重是23千克,妈妈的体重是轩轩的2倍多8千克,妈妈的体重是38千克。( )
19.160÷(4×8)和160÷4÷8的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一样。( )
20.在计算73-(20+35)时,先计算73-20。( )
21.每台电饭煲359元,妈妈想买3台,她带1000元去买就行了。( )
22.最小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最大的三位数。( )
23.两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
24.一个整百数乘5,积的末尾最多有3个0。( )
25.1乘任何数都等于1,0乘任何数都等于0。( )
26.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27.要使□23×3的积是三位数,□中最大填4。( )
28.比3的27倍多6的数是87。( )
29.99×9,可以运用简便算法90×9+9计算。( )
30.算式250×4的积末尾只有两个0。( )
3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可能有0。( )
32.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和是28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56厘米。( )
33.705×3的积中间没有0。( )
34.要使25×4的积是三位数,里最大可以填3。( )
35.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末尾有0,这两个因数末尾一定有0。( )
36.若一个因数的末尾有一个0,则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
37.三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
38.一辆小货车的载质量是3吨,能一次运走6台498千克的机器。( )
39.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积是990。( )
40.400×9的积的最高位是千位。( )
41.要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节目,首先要收集数据。( )
42.用“正”字记录数据非常麻烦。( )
43.复式统计表比单式统计表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更便于数据的比较。( )
44.整理数据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进行整理。( )
45.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
46.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清楚地呈现数据结果。( )
47.从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当班长,不可以用举手的方式决定。( )
48.我们调查班里同学的体重时,可以分成几个体重段来统计。( )
49.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 )
50.在“三好学生”投票中,王盼得票是“正一”,她得了6票。( )
51.统计表是用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是用图直观的表示数量的多少。( )
52.数据整理只要求出一个大约的结果,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影响。( )
53.小亮6岁时身高118cm,小冬9岁时身高135cm,小强12岁时身高152cm,说明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
54.用统计表、统计图把数据整理结果表示出来更直观。( )
55.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
56.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都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
57.用“正”字统计五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5天。( )
58.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更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
59.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
60.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80千米。( )
6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 )
62.1分米4厘米写成小数是1.4分米。( )
63.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0毫米。( )
64.一根筷子长约2分米。( )
65.二年级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42毫米。( )
66.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4分米,第2根用去360毫米,第一根剩下的部分长。( )
67.三年级的乐乐同学号称“飞毛腿”,她每分钟能跑16千米。( )
68.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分米左右。( )
69.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70.明明家离学校10千米,他每天都步行去上学。( )
71.高铁的速度非常快,每小时能行驶300千米以上路程。( )
72.一支铅笔长约5分米。( )
7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74.一根铁丝长10分米,第一次剪去5厘米,第二次剪去2分米,这根铁丝还剩3分米。( )
75.小明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桌子的长大约是6分米。( )
76.把10米长的绳子对折两次,每一段是25厘米。( )
77.三年级数学课本大约厚6毫米。( )
78.比1米短10厘米是9分米。( )
79.一架客机每小时大约飞行850千米。( )
80.我们在写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保持30毫米比较好。( )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解析】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由题意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既有加法和乘法,如算式3+2×5,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既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
×
【分析】根据题意,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若只有乘、除法,需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而非先算乘法。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根据运算顺序规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若只含有同级运算(如乘、除法),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例如,算式“6÷2×3”应先算6÷2=3,再算3×3=9。若先算乘法,则会导致错误结果。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由此解答。
【解析】4+5×7
=4+35
=39
4+5×7,计算结果等于39,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85-37-14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85-(37-14)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减法,据此计算出结果,即可解答。
【解析】85-37-14
=48-14
=34
85-(37-14)
=85-23
=62
34和62不相等,因此两个计算式的结果不同,题目中说“计算结果相同”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6.×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举例如下:
2×3÷2: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10÷2×2: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4×(3+2):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则计算混合运算时,不一定先算乘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计算360+50×(87-25)的运算顺序是先求差,再求积,最后求和,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
【分析】四则运算法则,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混合运算,从左往右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计算小括号内算式,计算出结果再判断。
【解析】36÷3÷2
=12÷2
= 6
36÷(3×2)
=36÷6
=6
两个算式的结果均为6,因此相等。
故答案为:√
9.×
【分析】题目说的是“a 加上b的和的2倍”,这里应该先计算a与b的和,即a+b,然后再将a与b的和加上括号乘2,即2(a+b),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a加上b的和的2倍可表示2(a+b),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0.×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计算,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
计算12÷2×3时,应从左往右计算,即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1.×
【分析】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的,或只有乘除法的,从左往右计算;
混合运算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必须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据此解决。
【解析】由分析可知:
混合运算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必须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2.√
【分析】用爸爸带的钱数400元减去找回的钱数,求出4副羽毛球拍的总价格,用4副羽毛球拍的总价格除以4,即可求出一副羽毛球拍多少元。
【解析】(400-40)÷4
=360÷4
=90(元)
所以爸爸用400元买了4副羽毛球拍,找零40元,一副羽毛球拍多少元?列式为(400-40)÷4,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3.√
【分析】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乘加混合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根据运算顺序分别计算两个算式的结果再判断。
【解析】16×3+8
=48+8
=56
16×(3+8)
=16×11
=176
所以16×3+8与16×(3+8)的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也不同。题中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4.×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原题要求将两个分步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若直接写成 7-2×4,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2×4=8,再计算7-8,不够减,合并的综合算式不正确;为了保证先算减法,必须把7减去2加上括号,通过括号确保先进行减法,再进行乘法,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
将7-2=5,5×4=2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7-2)×4。
因此,原题中合并后的算式缺少括号,导致运算顺序错误,答案为错误。
故答案为:×
15.√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将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观察已知的三个算式,17是85与5的商,85是49与36的和,5是65除以13得到商,这样要先算49+36=85,加上括号,再算65÷13=5加上括号,最后算85÷5=17,据此列式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把49+36=85、65÷13=5、85÷5=17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9+36)÷(65÷13)=17。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6.√
【分析】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解析】960-270÷(12+18)
=960-270÷30
=960-9
=951
计算960-270÷(12+18)时,要先算加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7.×
【分析】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5-1)次,用次数乘每锯一次用的时间即可求解,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2×(5-1)
=2×4
=8(分)
把1根木头锯成5段,每据一次要2分钟,锯完需要10分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8.×
【分析】轩轩的体重已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这个数×几,给23乘2,求出积再加8即为妈妈的体重,据此解答。
【解析】23×2+8
=46+8
=54(千克)
轩轩的体重是23千克,妈妈的体重是轩轩的2倍多8千克,妈妈的体重是54千克,所以原题干说法不对。
故答案为:×
19.√
【分析】连除的计算顺序,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再算小括号外,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
160÷(4×8)和160÷4÷8的运算顺序不同;
160÷(4×8)
=160÷32
=5
160÷4÷8
=40÷8
=5
5=5,计算结果一样。
故答案为:√
20.×
【分析】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从左往右计算,若有小括号,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在计算73-(20+35)时,先计算20+35,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1.×
【分析】用每台电饭煲的价格乘3,求出买3台的总花费,再与1000元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359×3=1077(元)
1077>1000
所以每台电饭煲359元,妈妈想买3台,她带1000元不够,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2.×
【分析】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一位数是9,100×9=900,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100×9=9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不是最大的三位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3.×
【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据此解答。
【解析】两位数乘一位数,如44×2=88,积是两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一位数,积不一定是三位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4.√
【分析】根据题意,假设整百数是100或200,求出它们的乘积,再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假设整百数是100或200,100×5=500,500的末尾有2个0,200×5=1000,1000的末尾有3个0,所以,一个整百数乘5,积的末尾最多有3个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5.×
【分析】1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这个数本身,0与任何数相乘的结果都等于0。据此解答。
【解析】1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这个数本身,例如1×234=234,所以1乘任何数都等于1,是错误的。
0与任何数相乘的结果都等于0。例如2345×0=0,所以0乘任何数都等于0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26.×
【分析】如果这个数是最小的两位数10,与8的乘积是10×8=80,积是两位数;如果这个数是最大的两位数99,与8的乘积是99×8=792,积是三位数;说明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不可能是四位数。据此解答。
【解析】10×8=80
99×8=792
所以,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不可能是四位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7.×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三位数的个位开始,按照从右向左(个位、十位、百位)的顺序,依次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每一次乘法运算时,要注意积的数位情况。如果一位数与三位数某一位数相乘的积小于10,那么这个积就对应写在结果的相应数位上。要是积大于等于10,积的个位写在结果的相应数位上,而积的十位数字(也就是满十的部分)要向前一位进位。在计算下一位数的乘积时,要先把上一位乘积的进位数字加上,然后再把这一次乘法得到的积写在相应数位上。按照这样的方式依次计算完三位数的每一位数与一位数的乘积。
当□为1、2、3、4等,分别计算出□23×3的积,再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123×3=369
223×3=669
323×3=969
423×3=1269
所以要使□23×3的积是三位数,□中最大填3,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8.√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3乘27,先求出3的27倍是多少,所得的积再加上多的6即可解答。
【解析】3×27+6
=81+6
=87
因此,比3的27倍多6的数是87,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9.×
【分析】因为直接计算99×9比较麻烦,所以可以采用变换算式,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将99可以看作90+9,将99×9理解为99个9之和,进一步可以理解为90个9加上9个9之和,因此99×9可以变式为90×9+9×9,从而简便计算,据此判断。
【解析】99×9
=90×9+9×9
=810+81
=891
因此,99×9,可以运用简便算法90×9+9×9计算。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0.×
【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可以把0写在数字竖式后面,并与数字竖式隔开,等数字竖式计算完毕,再看数字竖式后面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据此计算后进行判断。
【解析】250×4=1000
所以算式250×4的积末尾有3个0;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1.√
【分析】两个数相乘,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根据题意举例并计算出结果再判断即可。
【解析】两个数相乘,比如101×4=404,此时积的中间有0。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2.√
【分析】由题意可知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和是28厘米,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是28厘米,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8×2,计算出结果即可判断。
【解析】28×2=56(厘米)
则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和是28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56厘米。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3.√
【分析】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计算出705×3的结果,据此判断积中间有没有0即可。
【解析】705×3=2115
705×3的积中间没有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4.×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三位数,可以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根据200与4的积是800,300与4的积是1200,先精确计算325与4的积,再根据积的大小看是否要将百位数字3调小。
【解析】
325×4=1300,所以里最大不可以填3,应该调小成2,即里最大可以填2,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5.×
【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由题意得,两个数的乘积末尾有0,可以举例子来说明。如两个乘数分别是25和4或125和8,然后计算出它们计算的结果即可。
【解析】25×4=100,125×8=1000,它们的乘积末尾都有0,而这几个因数的末尾并没有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6.√
【分析】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据此举例判断即可。
【解析】例如20×4=80,20×5=100,若一个因数的末尾有一个0,则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故答案为:√
37.√
【分析】最大的三位数999乘最大的一位数9,积最大。最小的三位数100乘最大的一位数9,积最小。再进行判断。
【解析】999×9=8991
100×9=900
三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8.√
【分析】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为1000,1吨=1000千克,先将吨换算成千克,然后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将三位数看作相近的整百数,计算出6台机器的重量,再进行比较。
【解析】3吨=3000千克
498×6≈500×6=3000(千克)
3000千克=3000千克
所以能一次运走6台498千克的机器。题中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9.×
【分析】先要知道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再相乘计算出积,据此解答。
【解析】9×100=900
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乘积是900
故答案为:×
40.√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直接计算出400×9的积,然后再判断即可。
【解析】400×9=3600,即400×9的积的最高位是千位。
故答案为:√
【点睛】熟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1.√
【分析】统计调查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可以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可以分小组统计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要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节目,首先要收集数据。有数据才能进一步整理、分析和得出结论。原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42.×
【分析】用“正”字记录数据是一种常见的简便方法。“正”字的每一笔代表1个数据,每个“正”字有5画,每记录一个数据就添加一笔,最后通过数“正”字的数量快速得出总数(每组5个),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用“正”字记录数据非常简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3.√
【分析】单式统计表是只对某一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的表格,它只能反映一个方面的信息。而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能同时反映多个项目的数据情况。通过复式统计表,人们可以更直观地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所以它比单式统计表包含的信息更丰富,也更便于数据的比较。
【解析】单式统计表仅统计某一项目信息,而复式统计表能整合多个有联系项目的数据,可直观对比分析不同类别数据,包含信息更丰富,更利于数据比较。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4.√
【分析】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整理数据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进行整理。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5.√
【分析】统计原始数据可以用画正字、画√、画×、画▲等进行统计。
【解析】由分析可得:
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6.√
【分析】把统计得来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可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它们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解析】由分析得,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清楚地呈现数据结果。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7.×
【分析】在数据统计中,哪个同学得票多就可以选为班长,举手是一种简单直接、公平公开的方式,举手时可以统计出同学们支持哪位同学,进而确定当选的结果,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从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当班长,可以用举手的方式决定。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8.√
【分析】在进行数据的分段整理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采取不同的分段方法。调查全体中学的体重,为了统计方便,可以分成几个体重段进行统计,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我们调查办理同学的体重时,可以分成几个体重段来统计,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9.×
【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即可,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比如还可以画“√”、画“○”等表示方法。
【解析】由题意分析得:
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此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50.√
【分析】一个“正”表示5票,一笔表示1票,5+1=6(票),据此判断。
【解析】由题意分析得:
5+1=6(票)
在“三好学生”投票中,王盼得票是“正一”,她得了6票。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1.√
【解析】统计表是用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是用图直观的表示数量的多少。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52.×
【分析】数据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如果需要精确值,则要求严格结算,保证没有误差;如果不需要精确值,则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影响。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数据的整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不能说是只需要整理出一个大约的结果就行,不同的情况下多一点少一点会产生影响。如:统计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人数时,由于数字较大,我们可以用近似数进行整理、统计和绘制条形统计图,但是统计班上每个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时,多一个少一个都会让我们的分析变得不准确。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熟练掌握数据收集整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3.√
【分析】年龄从6岁到12岁,身高从118到152,数值在逐渐增加,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小亮6岁时身高118cm,小冬9岁时身高135cm,小强12岁时身高152cm,说明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4.√
【解析】统计的步骤一般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因此用统计表、统计图把数据整理结果表示出来更直观。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55.√
【分析】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解析】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故答案为:√。
【点睛】熟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3)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56.√
【分析】统计表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出数量的大小,又清楚地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解析】由分析得,
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都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出数量的大小,又清楚地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是解题关键。
57.√
【分析】用“正”统计五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有5笔,1笔代表1天,据此解答。
【解析】一个“正”字有5笔,所以一个“正”字代表5天,所以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一个“正”字有5笔。
58.√
【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统计表的特点是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简明清晰,便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对比分析;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更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应根据折线统计图、统计表的特点进行解答。
59.√
【分析】根据收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解析】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60.√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测量较远的距离,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大约是公交车两站路的路程,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
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距离较远,大约行驶80千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1.×
【分析】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据此解答。
【解析】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不一定都是1000。比如1米=10分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2.√
【分析】1分米=10厘米。要将1分米4厘米写成小数形式,需要把4厘米换算成分米,然后再和1分米相加。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分米,也就是1厘米。
【解析】4厘米=0.4分米
1分米4厘米=1分米+0.4分米=1.4分米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3.√
【分析】长度的常用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等,1米大约家里餐桌的高度,1分米大约一个成年人手掌的宽度,1厘米大约1个指甲盖面的长度,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所以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0毫米。
【解析】由分析可知,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0毫米,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4.√
【分析】长度的常用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等,1米大约家里餐桌的高度,1分米大约一个成年人手掌的宽度,1厘米大约1个指甲盖面的长度,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所以一根筷子长约2分米。
【解析】由分析可知,一根筷子长约2分米,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5.×
【分析】根据对生活经验、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一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宽度,所以计量二年级学生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
二年级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42厘米,并非142毫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6.×
【分析】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用去的少,则剩下的部分就长;根据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可知,1分米=100毫米,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解析可知,4分米里面有4个1分米,也就是4个100毫米是400毫米,400>360,所以第一根用去的比第2根用去的长,那么第一根剩下的部分短,原题表达错误。
故答案为:×
67.×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和千米。我们知道,食指宽大约1厘米,一拃大约1分米,一庹大约1米,连续步行10分钟所走的路程大概就是1千米。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得,1千米的距离较远,所以乐乐每分钟不可能跑16千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8.√
【分析】根据情景、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直尺的长度一般为1分米,所以计量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用“分米”作单位;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分米左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9.×
【分析】已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长度单位间进率都是10。已学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吨=1000千克,1千米=1000克,这3个质量单位应是相邻的质量单位间进率是1000,据此来解答。
【解析】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不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
70.×
【分析】明明家离学校10千米,10千米=10000米,一般标准的400米跑道,需要跑25圈,距离较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
【解析】明明家离学校10千米,他每天都步行去上学。这句话错误。
故答案为:×
71.√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一圈跑道长度是400米,2圈半跑道长度是1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能行驶120千米,一辆高铁每小时能行驶250千米到350千米。据此判断。
【解析】由分析得:
高铁每小时能行驶300千米以上路程。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2.×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
手掌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所以一支铅笔长约2分米,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一支铅笔长约2分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3.×
【分析】常用的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解析】比如:1米=10分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都是100,体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不都是1000,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4.×
【分析】根据1分米=10厘米,把铁丝的长度单位换算成厘米,然后用铁丝的总长减去第一次剪去的长度,再减去第二次剪去的长度,即可算出这根铁丝还剩多长。据此解答。
【解析】1分米=10厘米
10分米=100厘米
2分米=20厘米
100-5-20
=95-20
=75(厘米)
一根铁丝长10分米,第一次剪去5厘米,第二次剪去2分米,这根铁丝还剩75厘米。原题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
75.√
【分析】一把学生尺的长度是20厘米,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则课桌的长是(20+20+20)厘米。1分米=10厘米,据此把课桌长度换算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即可。
【解析】20+20+20=60(厘米)
60厘米=6分米
小明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桌子的长大约是6分米。
故答案为:√
76.×
【分析】根据1米=100厘米,把单位转换为厘米,绳子对折2次后,这根绳子被平均分成了4段,因此用绳子原来的长度除以4计算出每段的长度,依此计算即可。
【解析】1米=100厘米
10米= 1000厘米
2×2=4(段)
1000÷4=250(厘米)
把10米长的绳子对折两次,每一段是250厘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7.√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三年级数学课本的厚度应用“毫米”作单位;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据分析可知:
三年级数学课本大约厚6毫米,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8.√
【分析】1米=100厘米,再减去10厘米,求出比1米短10厘米的长度是90厘米。1分米=10厘米,则90厘米=9分米。据此判断。
【解析】1米=100厘米
100厘米-10厘米=90厘米
90厘米=9分米
比1米短10厘米是9分米,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9.√
【分析】根据常识,客机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每小时的速度一般是以千米为计量单位的,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客机每小时大约飞行850千米,该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0.×
【分析】根据生活常识我们在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以上比较好。
【解析】我们在写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保持30毫米比较好,这句话不对。
故答案为:×
【点睛】把所学长度单位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来解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