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4:4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压榨(zhà)   中伤(zhōng)   舍身求法(shě)   孜孜不倦(zhī)
B.遁词(dùn)  折扣(zhé) 前仆后继(pū)  求神拜佛(fó)
C.停滞(zhì)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  行之有效(xíng)
D.豢养(huàn)  汲取(jí) 埋头苦干(mái)  东山樵夫(jiā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渺茫  鲁钝  璀璨  腐草为萤
B.框骗  繁殖  盲从  自爆自弃
C.视察  虚妄  墨守  根深缔固
D.关键  灌溉  疲惫  走头无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作品也都怀古伤今,一咏三叹,苍凉飘逸。
B.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C.他的这番话在他的演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D.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啊!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新华字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到现在为止影响最大的权威汉语字典。(删去“到现在”)
B.《玩耍的力量》一书中运用大量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和各种鲜活的例子,让家长们可以轻松掌管育儿诀窍。(将“掌管”改为“掌握”)
C.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不是罕见的。(将“罕见”改为“少见”)
D.汉语学习热的持续和出现,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也与中英两国之间文化、经济合作的发展步伐一致。(将“持续”和“出现”位置对调)
5.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的主干是“知识分子有情怀”。
C.“猪啊、牛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人民解放军。”句中标点使用无误。
D.“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下面是某名著的插图,认真观察,回答问题。(8分)
         图一          图二
(1)请分别给两个插图拟写一个小标题。(2分)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图出自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两幅插图塑造的人物是________,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3分)
(3)从图一和图二中任选其一,简述其故事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一次“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主题班会活动中,某小组提供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漫画所蕴含的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旧①中涓②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④,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节选自顾炎武《复庵记》)
【注释】①旧:指明朝。②中涓:内侍太监,主持宫中清洁扫除。③黄冠:道士。④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拏一小舟(撑( )
(3)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 ) (4)开户而望(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作者总体描绘西湖雪夜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描绘作者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11.【甲】【乙】两文在写景之余还写到了事,如【甲】文中写到金陵人在湖心亭饮酒一事,【乙】文中写到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一事。试分析作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参考译文】明朝内侍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的夏天,从京城徒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建造房舍,名叫“复庵”。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色的雷首山高耸着,(那里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行拱手礼似的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
(二)难和易(12分)
顾颉刚
①很多人喜欢说:“这件事由自己去摸着干,太苦了,太难了,有简易的方法没有?”我以为这是错的,这是没出息的心理,因为根本上什么是“难”,什么是“易”,就没法子去详细分辨;又何况事情的办理,更是“一步不走,一步不到”,没有捷径的呢!
②对于一件事情,只要能连续注意上几个月,关键就都开了,我们就可探首于门际,一望里面的宝贝了;连续注意上几年,就可把以前望见的宝贝拿到自己手里来摩挲了。通常所谓“苦”、所谓“难”,都不过是未曾到门际探首时所感到的在黑暗里摸路的无聊罢了。一个人若是有志求知识,干事情,连几个月的忍耐心都没有,这人的意志真是薄弱得过分了。比如登塔,第一层总是暗的。我们所以不怕第一层暗,正因为预知走到上一层时就明亮了,走上最上的一层时就可以极目千里了。若是只管嚷着到最上层去望远,却偏怕经过第一层的黑暗,又哪能说得上要真心登塔呢!所以我们只要肯寻路,就不用怕寻不到路径;只要肯求光明,就不必疑虑开头时的黑暗和困难,唯其能穿过了黑暗,打破了难关,才能得到真实的光明!
③记得我家里有一次要砌道围墙,周围不到十五六丈光景,高仅八尺,雇来泥土工人20多位,由我监工,当他们着手之初,我的意想中以为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大概在一两天内就可以完工。哪知道他们先开沟道,再打石脚,然后才用砖砌,这时已经费去好几天了。他们砌砖时,我的意想中以为这是最容易的,因为砖形方整,只需砌上,不会不合缝,正和小孩子用骨牌搭桥是一样的简单。但他们开始砌墙之后,我知道又不是这么回事了,砖形固然方整,但涂上了污泥还不能安上就算,必须用刀敲平,刮去溢出的污泥,仔细端详,使它必平必正,和下边旁边的一样齐,不能差一点,在转角处,又要把砖形削小,削去的多一点不好,少一点也不好。
④这样的一天一天挨下去,竟费上了十几天的工夫。砌好墙,他们在里面外面一总刷上污泥,再刷上白粉水,白粉水刷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又费去了好几天。就在这 20 天以内,叫我饱受了工作的教训,使我知道天下事没有一件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最平常最简单的工作像砌墙这样,也是要费去无数气力,费去很多时间的。这次的教训是我平生受益最大的一次,比严师慈亲所教的,真不知道亲切了多少!从此以后,我每到工作厌倦的时候,就自己提醒自己:“要砌成一堵墙是不容易的事呵,现在我已经把砖头砌上了多少了?”想到这里,便心头一振,觉得我既做了这项工作,便没有厌倦的理由了!
⑤无论什么事,总得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才有希望达到目的。比方说,走得最慢的像大车、骆驼,最快的像飞机、火车、汽车、电车,快慢虽有不同,但是在经过的路线上总要全线经过的,一些也跳空不得。自己的聪明和环境好一点,比别人走得快一点,办得好一点,这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得到些便利,终必去做了才有功效可见;正和走路一样,必得走了才可到,断没有一说“到”便不用迈步而可以到了的道理。所以做一件工作,在我的眼里总觉得是砌墙,是赶路,砌墙必须砌成一堵墙,赶路必得走到目的地。一个人的成就,一件事情的办好,决不能从取巧中得来,人们只要是想去干,只有劳苦也不恼。无人理会或受人非笑,受人嫌厌攻击也不怨,一时得不到结果也不悔,实实在在把工作当工作做,才能有达到最后目标的希望。难和易是无法去计较的,也是不该去计较的!
12.作者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多则材料,你认为作者叙述“登楼”和“砌墙”这两个材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于文章结尾处说难和易“不该去计较”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因为要砌一堵围墙,也要花很多力气,没有想象中简单。
B.因为认为太苦太难,想找简单的方式是没有出息的心理。
C.因为没有事情可以不劳而获,只有实在去做才有希望达到目的。
D.因为聪明和环境好一点,就能比别人更快一点实现目标。
14.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多次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要在本文某处引用一句名言,你会选择下面哪一句?请说明将引用的位置,如开头结尾或某个自然段,并简述理由。(4分)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
B.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张迎接春天的笑脸,都藏着过去一年的努力和坚持。
以上这句话,让你有何触动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B
【解析】A.“中”应读“zhòng”,“孜”应读“zī”;C.“恒”应读“héng”;D.“樵”应读“qiáo”。
2.A
【解析】B.“框”应为“诓”,“爆”应为“暴”;C.“缔”应为“蒂”;D.“头”应为“投”。
3.B
【解析】“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不可理喻”。
4.C
【解析】否定不当,删去“不”。
C
【解析】标点有误,句中前两个顿号都应改为逗号。
6.(1)图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图二: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2)水浒传 鲁智深 慷慨大方、疾恶如仇、豪爽直率、粗中有细
(3)图一: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时结识了一众泼皮。一次他们在院中喝酒,一棵柳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叫得鲁智深心中烦躁。他走到柳树前,用左手向下搂住树干,右手把住树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竟将柳树连根拔起,惊得众泼皮目瞪口呆。__图二:林冲因得罪了高衙内,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路过野猪林时,两个押送差役想用水火棍打死林冲,所幸一直暗中跟着的鲁智深出手相救。
7.(1)示例:墙前面站了三个人,站在地面上的人,眼前只有墙;站在较高一摞书上的人,越过了墙看到了黑暗;站在最高一摞书上的人,越过墙和黑暗,看到了太阳和光明,书包括词典和名著。(要描述清楚三个人所站的高度以及看到的范围)
(2)书读的越多,积累的东西也就越多,眼界便可以更高远。
8.(1)消失    (2)船 (3)建造、构筑 (4)门
9.(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
11.【甲】文借金陵人在湖心亭饮酒一事,从侧面表现了西湖雪景的迷人,也借金陵人的出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乙】文借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一事,赞扬了前朝遗老范养民的气节,并以此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乙参考译文】明朝内侍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的夏天,从京城徒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建造房舍,名叫“复庵”。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色的雷首山高耸着,(那里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行拱手礼似的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
12.登楼:为了论证只有忍受一开始的困难,打破难关,才有可能成功的观点;砌墙:为了论证天下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劳而获,看起来简单的事,也要耗费精力,才有希望达到目的的观点。
13.C
【解析】结合上下文从“但无论如何得到些便利,终必去做了才有功效可见”“所以做一件工作,在我的眼光里总觉得是砌墙,是赶路,砌墙必须砌成一堵墙,赶路必得走到目的地”中可知,不去计较难和易是因为没有事情可以不劳而获,只有做才有希望达到目的。故选C。
14.示例一:我选择A,引用在第③段开头位置。因为老子认为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换个角度看问题,难的事情也是容易的,看起来容易的事情也可能很难。这和作者在文中第③④段砌墙的故事所要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作者认为砌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事实上却要费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见看似容易却并非易事。__示例二:我选择B,引用在第⑤段开头位置。因为彭端淑认为天下的事情,认真去做,则难事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事也成了难事。这与第⑤段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引出“无论什么事,总得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才有希望达到目的”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难易本来就是相对的,没有办法去计较。
三、写作(40分)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