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肖港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肖港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9 19:3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肖港初中七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请用楷体写出下列诗句的后一句(5分)。
随风潜入夜,
二、下面各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请选出来,填在括号里(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蒸融
真正
争辩
B.蒜瓣
算数
散开
C.纯洁
存款
嘴唇
D.谨慎
渗透
甚至
2.下列文章不属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是(
)。
A.《草原》
B.《凡卡》
C.《丑小鸭》
D.《鲁滨孙漂流记》
3.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与“衣冠不整”中的“整”意思相同,是(
)。
A.整齐
B.整理
C.完整
D.整个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司空见惯
B.鱼贯而入
C.精兵减政
D.张冠李戴
5.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排比
C.拟人
D.夸张
6.下列属于杜甫的诗是(
)。
A.《江畔独步寻花》
B.《竹石》
C.《芙蓉楼送辛渐》
D.《鸟鸣涧》
7.“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
A.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声音延长
D.表示递进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是(
)。
A.愚不可及
愚:愚弄,欺骗
B.千真万确
确:
符合事实的,真实的
C.置之不理
置:放,搁,摆
D.川流不息
息:停止,歇
9.按下面诗句所表达的时间顺序排列诗句,正确的是(
)。
①天寒白屋贫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
④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二月春风似剪刀
⑥可怜九月初三夜
A.⑤③②④⑥①
B.⑤③②⑥④①
C.①⑤②③⑥④
10.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藏戏的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B.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C.《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
D.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三、按要求补充词语或句子
(5+16+2=23分)。
1.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填空(5分)。
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赞扬张思德:“人固有一死,或
,或
。”
②通过学习,我们明白追求真理要有


的科学精神。
2.按要求填写诗句(16分,每空两分)。
①最能表达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最后两句“

。”也表达了惜别之情。
②《芙蓉楼送辛渐》中比喻人清廉正直的诗句是“

。”
③古诗《题西林壁》中的“

。”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近。
3.下面的句子不成对偶,请改动下句,使它们组成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看社会知国情坚定报国志
下句:放眼瞻望未来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使自己的爱国心越来越增强。
改动后的对偶句:看社会知国情坚定报国志
四、课文片段阅读(2+4+2+2=10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2.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诲(

援(

3.“一人虽听之”和“虽与之俱学”中“之”的意思分别是(
)。
A.“指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
B.“他,指前一个人”、“指弈秋的教导”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五、阅读短文,完成文后思考题(6×2=12分)。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诲!”“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儿:“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3页(共6页)
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yè)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他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使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的故事,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
A.拉曼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
B.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
C.地中海轮船上男孩对海水颜色的疑问
D.地中海名称的来由
2.“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个说法源自(
)。
A.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实验
B.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推断
C.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证明
3.文章详写的内容是(
)。
A.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说法
B.拉曼的研究和发现
C.拉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4.海水呈蓝色的真正原因是

5.文章说明的道理是

6.我打算重新给文章起一个题目:

六、习作展示(任选一题)(30分)。
1.读书、运动、画画、制作手工、集邮、种花、养小动物、学书法、练舞蹈……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提示与要求:请以“
真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2.题目:羡慕。要求:认真观察右边的
漫画,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
中的实际,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
助漫画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400。


线


线
姓名
考号


线


线
姓名
考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