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字写字:精准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规范书写“彭、拟、炼、眷”等14个字,熟练掌握“拟定、参谋、锻炼、踌躇、黯然、眷恋”等13个词语,做到音形义统一。
2. 阅读理解:聚焦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通过多层次朗读与细节品析,深度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与抉择时的矛盾,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体悟:走进伟人的普通人情感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旷达心胸、无私襟怀与家国情怀。
4. 语言运用:系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写作中,提升人物描写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1. 核心重点:兼顾“伟人”与“常人”双重身份,理解毛主席在丧子之痛与国家大义间的抉择,体会其情感深度与胸怀广度。
2. 教学难点:精准捕捉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能力迁移,写出有温度、有细节的人物片段。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采用“随文识字+重点突破”模式,通过语境辨析纠正“拟(nǐ)≠yǐ、赴(fù)≠pù、躇(chú)≠zhù”等易错读音;写字指导聚焦“炼”(右半部分“柬”的笔顺),结合范写、互评强化书写规范,其余生字以自主练习+同桌互查为主。
2. 阅读理解:构建“情境导入—细节探情—朗读悟情—主旨升华”的教学路径,运用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递进式接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文字咀嚼中触摸情感温度,在诵读中释放情感张力。
3. 语言运用:以“文本范例—方法提炼—仿写实践—点评优化”为闭环,先拆解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组合,再通过生活化写作任务,实现方法迁移与能力落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抗美援朝背景短视频、重点语句标注图、情感递进式配乐、生字词动画课件);预习任务单(含生字词注音、课文脉络梳理表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扎实完成生字词学习,做到读准、写对、理解词义,扫清阅读障碍。
2. 梳理课文两部分核心内容,初步感知文本情感基调,通过关键细节描写,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深切悲痛。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筑牢背景
1. 齐读毛主席少年诗作《呈父亲》,师点拨:“‘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首诗藏着毛主席早年的志向与情怀。但这位胸怀天下的伟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温情与牵挂。”
2. 结合预习任务单,交流对毛主席的认知,课件补充伟人生平中与家人相关的简要事迹,自然过渡:“今天,我们就通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走进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感世界。”
3. 板书课题,齐读后追问:“‘忠骨’是什么意思?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播放3分钟抗美援朝背景短视频,补充说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无数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也投身其中,却不幸壮烈牺牲。”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默读思考:课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写了什么核心内容?
师生共同梳理:第一部分(1-4自然段):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毛主席收到彭德怀元帅的电报后,陷入巨大悲痛;第二部分(5-10自然段):面对是否将岸英遗骨运回国内的请示,毛主席经过痛苦抉择,最终决定将爱子葬于朝鲜。
2. 生字词检测与巩固:
课件出示“拟定、参谋、锻炼、踌躇、黯然、眷恋、奔赴、特殊”等词语,指名读、同桌互查,师重点纠正“躇、黯、眷”的读音与字形。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踌躇’在课文中形容毛主席的什么状态?结合生活实际,你什么时候会‘踌躇’?”
3.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3封电报及毛主席的批示,用不同符号标注,完成预习任务单中的“电报信息梳理表”:
电报类型 核心内容 毛主席的反应/批示
第一封 毛岸英牺牲 悲痛欲绝,沉默吸烟
第二封 请示是否运回遗骨 陷入沉思,犹豫不决
第三封 朝鲜请求安葬岸英 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聚焦疑问:“毛主席最终的批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师小结:“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先走进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之中。”
三、精读品析,体悟悲痛
1. 聚焦第一部分,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在旁边用1-2个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如:悲痛、不舍、震惊)。
2. 小组交流批注成果,全班汇报,结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逐句品析:
语句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追问:“‘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这些数量词和细节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毛主席?”
生自由发言后,师点拨:“这是无声的悲痛,比痛哭流涕更让人揪心。作为父亲,他用沉默承载着失去爱子的锥心之痛;作为领袖,他又不能肆意宣泄情绪,只能借烟消愁。”
指导朗读:语速放缓,语气沉重,重读“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读出压抑的悲痛。
语句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师引导:“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活动描写,他在回忆什么?‘这次怎么会……’后面省略了什么?”
生补充后,师小结:“省略的是他不敢相信、不愿接受的残酷现实——聚少离多的父子,这一次竟成永别。这份回忆越温暖,此刻的悲痛就越深沉。”
指导朗读:带着回忆的温情与现实的震惊,读出语句中的停顿与哽咽感。
语句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品析细节:“两声呼唤,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藏着最深的牵挂。‘按着紧锁的眉头’是动作,‘喃喃着’是神态,这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发言后,师总结:“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呼唤,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与不舍。每一声‘岸英’,都饱含着撕心裂肺的痛。”
3. 情感递进式接读练习,强化沉浸式体验:
(师)噩耗传来,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伟人,第一次如此脆弱,他整整一天——(生接读)没说一句话。
(师)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却毫无胃口,只是——(生接读)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师)他想起岸英小时候的模样,想起一次次分离后的重逢,忍不住喃喃着——(生接读)“岸英!岸英!”
(师)他多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多希望儿子能突然出现在眼前,哽咽着呼唤——(生接读)“岸英!岸英!”
4.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带着体会到的深沉悲痛,再次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深入研读第二部分,通过细节描写探究毛主席的内心抉择,感受其“常人之情”与“伟人之怀”的统一。
2. 深度解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内涵,完成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升华。
3. 运用所学人物描写方法进行仿写,写出有细节、有情感的人物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情,衔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痛失爱子的肝肠寸断。作为父亲,他多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多想让爱子魂归故里;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他面临着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岸英的遗骨,到底要不要运回国内?今天,我们继续探寻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抉择,感悟胸怀
1. 默读第二部分,沿用“画细节、写感受”的方法,重点思考:毛主席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 重点语句品析,结合课件逐句解读,探究情感脉络:
语句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追问:“‘不由自主’‘仰起头’‘望着天花板’,这些动作背后,是毛主席怎样的内心?‘强忍着’说明他在克制什么?‘无限的眷恋’又指向什么?”
生发言后,指导朗读:“‘强忍着’要读得沉重而坚定,‘无限的眷恋’要读得缓慢而深情,读出内心的挣扎与不舍。”
语句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师点拨:“这是毛主席最朴素、最真挚的愿望。作为父亲,他只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这份心情,和天下所有的父亲都一样。”
指导朗读:语气低沉,带着期盼与沉重,读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渴求。
语句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解词析义:“‘踌躇’是犹豫不决,‘黯然’是情绪低落。毛主席‘踌躇’什么?‘黯然的目光’里藏着什么?”
深入探究:“‘下意识地踌躇’,说明他内心的不舍;‘黯然的目光’,说明他已经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这一‘踌躇’,是常人之情;这一‘黯然’,是伟人的克制。”
师补充:“签字的那一刻,意味着他永远失去了再见爱子遗骨的机会,这份‘落笔千钧’的重量,只有他自己能懂。”
全班齐读,读出内心的矛盾、悲痛与克制。
语句4:“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追问想象:“‘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让你想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毛主席在夜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自由想象发言后,师小结:“这一夜,他必定辗转反侧、泪湿枕巾。毛主席不是铁石心肠的伟人,他是一位有着滚烫父爱、会为儿子痛哭的普通父亲。但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将个人的悲痛,升华为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
3. 配乐接读,深化情感体验(播放舒缓悲伤的背景音乐):
(师)作为父亲,他多想弥补对儿子的亏欠,多想让儿子魂归故里,心里默念着——(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师)可他转念一想,朝鲜战场上还有千千万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他们的父母也在盼着儿女回家,他不能搞特殊,于是他轻声说——(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他把对儿子的思念与悲痛,都藏在了深夜的泪水里,枕巾上的每一滴泪,都在诉说着——(生接读)一位父亲的不舍,一位领袖的担当。
4. 全班齐读第二部分,在诵读中感受毛主席“常人之情”与“伟人之怀”的完美统一。
三、解读诗句,升华主旨
1. 课件出示核心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 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抗美援朝的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 全班交流,师引导升华:
字面理解:“祖国的青山绿水,每一处都可以安葬忠臣的遗骸,何必一定要用马革裹尸,把遗体运回国内呢?”
深层内涵:“这不仅是毛主席对爱子的告慰,更是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在毛主席心中,岸英是他的儿子,更是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千千万万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岸英也应该和他们在一起。这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是‘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4. 全班起立,带着崇敬与豪迈之情,齐读诗句,让主旨内涵深入人心。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 方法回顾:“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让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的情感,关键在于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生总结: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 情感延伸与任务布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除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疫情期间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守护边疆的军人、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3. 仿写任务:选择一位你心中“最可爱的人”,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突出他的某个品质或内心世界。
示例引导:“护士阿姨熟练地穿上防护服,眉头微微皱起,眼神却无比坚定。她轻声对患者说:‘别怕,有我们在。’其实她心里也牵挂着家里的孩子,但一想到患者的期盼,她便挺直了脊背,转身走进了隔离病房。”
4. 学生动笔书写,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细节描写的运用;选取3-4个优秀片段进行展示点评,肯定亮点,提出优化建议。
五、课堂总结,传承情怀
“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篇课文,更读懂了一位伟人。毛主席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常人之痛,更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伟人之怀。他的悲痛让我们动容,他的无私让我们崇敬。希望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英雄,更要传承这份‘家国为先’的情怀,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板书设计
父亲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教学反思
1. 以“情”为魂,层层递进:本课教学紧扣“悲痛—抉择—升华”的情感主线,通过细节品析、朗读体悟、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走进毛主席的情感世界,实现了“感知—理解—共鸣—传承”的情感递进,避免了情感教育的空洞化。
2. 以“法”为骨,读写结合:聚焦人物描写方法,从文本拆解到方法提炼,再到仿写实践,形成了完整的能力培养链条。通过生活化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有效落实了“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目标。
3. 以“生”为本,自主探究:通过预习任务单、小组交流、批注阅读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体悟情感。后续可增加“英雄故事分享会”环节,让学生结合更多英雄事迹,进一步深化对“忠骨”“情怀”的理解,拓宽认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