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仿真模拟卷(八)
1.1974—1978年,考古学家在辽宁营口的金牛山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以及少数石器。其中石器以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有刮削器和尖状器。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出现了祭坛和神庙建筑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总体上处于旧石器时代
答案:D
解析: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考古学家在金牛山遗址发现了少数石器,石器制作方法为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和尖状器;考古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结合所学人类学会使用火是在旧石器时代。因此,可以推断该遗址总体上处于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即旧石器时代,D项正确;祭坛和神庙建筑的出现说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材料中描述的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不符,A项与材料不符;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国家的初始形态一般体现为更复杂的文明结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阶级分化明显等,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阶级社会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社会分工、财富积累和权力结构的分化,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
2.战国时期,自耕农大量涌现,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和徭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变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祭祀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 )
A.反映出礼乐文化的发展 B.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战国时期,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和徭役,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更加严格,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祭祀的主持者由中下层贵族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祭祀的地点转移到乡、里,这说明贵族的政治地位下降,地方行政长官的政治功用增加,官僚政治逐渐形成,这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项正确;祭祀的主持者由中下层贵族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折射出贵族政治的逐渐瓦解,服务于贵族政治的礼乐文化也会受到冲击,而非发展,A项与材料相悖;祭祀主持者和地点的变化与儒家思想的传播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选;“置社”和里社、隧社、乡社本质上都属于社祭的范畴,社祭习俗本身没有出现变迁,D项与材料不符。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邪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有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邪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答案:A
解析:士族文化垄断'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邪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最终形成了琅邪王氏书系。王氏连续几代人均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说明书法技艺在王氏家族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士族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而“王与马,共天下”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也使其家族在子弟教育和文化传承上也居于垄断地位。综上,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琅邪王氏的文化传承,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B项无中生有;书法技艺的传承与宗教文化传播无关,C项强加联系;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繁荣有推动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士族在文化方面的积累与垄断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不是琅邪王氏书法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4.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必须同进同出。诸宰相“会食于政事堂”,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唐朝实行集体议政 ②宰相权力逐步扩大
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 ④决策效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唐朝政治制度'皇帝接见诸宰相,与宰相在政事堂议事,且安排更多低级官员进入政事堂,说明唐朝实行集体议政,①正确;部分低级官员也可进入政事堂参与决策,这实际上分化了宰相的决策权,②错误;外重内轻指外官权大,京官权小,材料没有将京官与外官进行比较,③错误;中书、门下二省的意见常有分歧,文书从起草到生效需花费很多时间,宰相同进同出的政事堂议政方式能提高决策的效率,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南宋时,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究其原因,“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其实,当时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携带家乡土特产到杭州贩卖,并“买物回程”,这也是一种解决路费的办法。这种现象说明( )
A.科举制度丧失了本来功能 B.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
C.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D.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
答案:C
解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宋时,每逢科举考试那年,天下读书人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因为四川士子往往携带物资在沿途关隘市场贩卖,耽误了时间。除四川之外,当时很多地方的读书人都通过贩卖家乡土特产解决路费问题。结合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人们的观念因此受到影响,士人群体中重义轻利思想已经有所松动,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功能是选拔社会中的人才进入官僚队伍,巩固统治秩序,士子进行商业贸易,没有改变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A项“丧失”背离史实。
杭州(临安)是南宋都城,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仅由赶考士子贩卖家乡土特产不能说明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B项不选。材料仅反映了读书人借经商活动解决路费问题,只能说明路费对士子而言是一种负担,无法直接说明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D项材料依据不足。
6.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答案:D
解析:明清的衰落与转型'材料指向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出现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故最符合这一学习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D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盛世,但相较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实际走向衰落并寻求转型,A项不选;明清时期中华帝国并非仅呈现衰落趋势,其中还蕴含转型的趋势,B项以偏概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
7.近代中国寻找国家出路时,农民阶级创立绝对平均方案;地主阶级分别提出师夷长技方案、“中体西用”方案;资产阶级分别提出君主立宪方案、民主共和方案、民主科学方案;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等。这反映了( )
A.汲取文明与时代联系密切
B.中国始终找不到适合国情的出路
C.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
D.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
答案:C
解析:近代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如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这一时期社会不同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这反映在民族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C项正确;材料中各阶层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仍是救亡图存,而非汲取文明,A项不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B项史实错误;近代向西方的学习存在不符合国情的错误的探索,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背离史实。
8.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见下表)。据此可知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答案:A
解析: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初期,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在地域上相对分散,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化,战区连成一片,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历史任务转变为解放全中国,以战略地区为中心的野战军编制已经不符合战争局势,故将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三次改编符合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的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A项正确。
作战方式的转变反映的是战场上的斗争策略,对军队编制变化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中共七大基本通过的《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草案)》(1945年6月11日)中明确指出准备战略上由以游击战为主到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B项不选;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是军队编制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决定因素,C项不选;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是战略决策,不能决定人民军队的编制变化,D项不选。
9.下图反映了1950—198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美、日、苏
B.苏、日、美
C.日、苏、美
D.美、苏、日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关系为对抗,20世纪70年代末,甲与中国的关系才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到达冰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甲是美国;乙在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友好,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逐渐变化,由友好到紧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国建交,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乙是苏联;新中国成立初期,丙与中国的关系为紧张,20世纪70年代初,其与中国的关系逐渐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丙是日本。综上可知,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
10.1997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无照经营进行综合治理的通知,专门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无照经营进行了清理和取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清理了无照经营户130多万户。这反映了( )
A.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鼓励引导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家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A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7年,国家成立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无照经营进行清理和取缔,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经营创造了更公平的环境,也反映出国家重视并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取缔非法的无照经营,能够营造合法的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鼓励引导,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在21世纪初基本建立,B项时空错位;清理和取缔无照经营,是对具体的非法经营行为的治理,而非国家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项与材料不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材料强调的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而非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项不选。
11.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答案:C
解析: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同一时段内,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C项正确;地理气候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但A项“决定性因素”说法绝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并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B项背离史实;材料没有强调农业文明与文化引导的关系,且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结果,受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D项背离主旨。
12.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说:“信仰即可得救。”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
A.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B
解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可得,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强调要追求真理与个性;根据材料“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可得,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根据材料“信仰即可得救”可得,宗教改革时期反对教会的权威;根据材料“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可得,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综上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B项正确。中古时期,人文主义受到教会的束缚,A项“贯穿始终”背离史实;西方人文主义并非每个时期都反对神的束缚,C项“一直坚持”背离史实;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无关,D项以偏概全。
13.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改变 B.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答案:A
解析:英国绅士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逐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随着经济的转型而改变,A项正确。绅士标准转变为强调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这并不是低俗化的发展方向,B项不选;绅士最初的含义与世袭的贵族头衔有关,其出现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C项不选。材料体现出传统的绅士标准发生转变,即绅士文化有了新发展,说明绅士文化并未消亡,D项与材料相悖。
14.1918年1月,一种流感在美国暴发,后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很多欧洲国家,还波及亚洲和北非。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这场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8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的病毒使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答案:C
解析:一战和全球化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从美国开始暴发的流感在战争和全球经贸流动的过程中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之后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这说明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C项正确。西班牙流感的命名有其政治背景,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该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且材料只提到一个例子,不能说瘟疫的命名有明显的政治目的,A项不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了病毒传播并扩大了传播范围,但瘟疫的暴发有其病理性原因,而不是全球化促使瘟疫发生,B项不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交战方实力的较量和国际局势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瘟疫是战争结束的原因之一,“偶然性”说法错误,D项不选。
15.19 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法,其中《帝国保险法典》专设“农村医疗保险”。根据这些保险法,参与保险的乡村居民在患病时将由保险基金指认的乡村医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意在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
C.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集中起全国的力量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近代德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法,还专设“农村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一定保障,这一做法意在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B项正确;德国在1871年已完成统一,A项时空错位;材料强调的是针对乡村居民的福利政策,与城市化进程无关,C项无中生有;材料中做法是为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不是要进行殖民扩张,D项误读材料。
16.下图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该图表明( )
A. 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
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C. 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
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据材料可知,铁路、化学品、石化品、通信技术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它们的出现与发展正好与四波世界经济发展高潮相对应,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由波动图可知,经济危机出现时,科技进步没有停滞,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到具体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得出主导世界秩序的主体,B项材料依据不足;仅由材料看不出能源危机与社会矛盾的关系,C项不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记注制度是从西周开始的史官实时、连续地记载当世君主言行的制度,该制度的兴衰与史权(史官权力)强弱紧密相关。下表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史权的变化情况。
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 周人重视“以史制君”,记注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史官特别注重“记过”——直书当世君主过错并公之于众。这使史权达到了此后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从战国到秦朝 法家思想强调君主操纵臣僚,臣僚无权制约君主。记注制度由此失去存在的理论基础,逐渐走向消亡。其结果是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
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 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促使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东汉章帝时期出现撰述型《起居注》,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演进,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正式重建记注制度
从唐高宗时期到清朝 君主再度打击记注制度,但他们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像战国秦朝那样直接废除该制度,而是在形式上保留该制度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挖空了其监督君主的精神内核。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
——摘编自杨德会《中国古代史权演变考论——以记注制度变迁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史权演变的历史趋势。(5分)
答案:趋势: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史权较大;从战国到秦朝史权逐渐消失;西汉至唐高宗时期史权有所上升;唐高宗以后史权不断削弱,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史权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这一制度的演变加以评价。(8分)
答案:原因:中国古代的史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注重“记过”,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法家思想盛行,强调君主专制,史权衰弱直至消失;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统治者重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强调对君主的监督,重建记注制度,史权上升;唐高宗以来特别是清朝,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评价:中国古代重视史权的作用,强调对君权的监督,具有进步性;但是史权的大小与君主专制密切相关,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制度最终失去了作用。(8分)
解析:中国古代史权演变 第(1)问,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特别注重“记过”→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从战国到秦朝史权逐渐消失;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北魏孝文帝时期重建记注制度→西汉至唐高宗时期史权有所上升;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唐高宗以后史权不断削弱,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史权演变的历史趋势可知,中国古代的史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周人重视“以史制君”,结合所学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注重“记过”,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及所学→战国至秦朝,法家思想盛行,强调君主专制,史权衰弱直至消失;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统治者重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强调对君主的监督,重建记注制度,史权上升;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并结合所学→唐高宗以来特别是清朝,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发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禁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
——摘编自刘亚玫《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等
材料二'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案写道:“不发动占全国人口之半的妇女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最后胜利是困难的。”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一是制定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注重维护妇女特殊利益的妇女运动方针,坚持以动员妇女参加生产为核心。二是在争取抗战民主自由的过程中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的实现等。三是建立妇女解放制度。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妇女解放的重要经验。抗日根据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蕾《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妇女解放的历史性飞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期间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8分)
答案:特点: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将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7分)
答案:意义: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律建设;调动了根据地妇女参军参战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历史借鉴。(8分)
解析:妇女解放运动'第(1)问,材料一提到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结合所学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运动→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将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禁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
第(2)问,材料二提到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及所学→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抗日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律建设;坚持以动员妇女参加生产为核心,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的实现及所学→调动了根据地妇女参军参战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历史借鉴。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3—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地位突出。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损耗严重,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6分)
答案: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说明: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6分)
答案:表现:欧洲丧失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6分)
解析:国际格局变化'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763—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及所学→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结合所学知识→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第(2)问,材料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损耗严重,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欧洲丧失霸主地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认为,如果鼓励一个地区大肆利用其他地方的剩余和资源谋发展,那么全球经济体就不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市场,或者起点公平的赛场,而是一个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结构秩序。他把公元1350—185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时期,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也是一个不平等和不平衡结构秩序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拟定论题,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论题: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阐述: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欧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在全球扩张,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美国家通过战争等方式进行经济掠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造成了亚非拉地区贫穷和落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综上,近代以来,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12分)
解析:现代世界经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实,自拟论题。材料主要讲的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可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仿真模拟卷(八)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74—1978年,考古学家在辽宁营口的金牛山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以及少数石器。其中石器以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有刮削器和尖状器。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出现了祭坛和神庙建筑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总体上处于旧石器时代
2.战国时期,自耕农大量涌现,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和徭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变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祭祀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 )
A.反映出礼乐文化的发展 B.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邪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有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邪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必须同进同出。诸宰相“会食于政事堂”,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唐朝实行集体议政 ②宰相权力逐步扩大 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 ④决策效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南宋时,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究其原因,“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其实,当时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携带家乡土特产到杭州贩卖,并“买物回程”,这也是一种解决路费的办法。这种现象说明( )
A.科举制度丧失了本来功能 B.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
C.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D.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
6.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7.近代中国寻找国家出路时,农民阶级创立绝对平均方案;地主阶级分别提出师夷长技方案、“中体西用”方案;资产阶级分别提出君主立宪方案、民主共和方案、民主科学方案;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等。这反映了( )
A.汲取文明与时代联系密切 B.中国始终找不到适合国情的出路
C.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 D.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
8.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见下表)。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9.下图反映了1950—198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美、日、苏 B.苏、日、美
C.日、苏、美 D.美、苏、日
10.1997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无照经营进行综合治理的通知,专门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无照经营进行了清理和取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清理了无照经营户130多万户。这反映了( )
A.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鼓励引导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家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11.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12.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说:“信仰即可得救。”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
A.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3.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改变 B.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14.1918年1月,一种流感在美国暴发,后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很多欧洲国家,还波及亚洲和北非。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这场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8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的病毒使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15.19 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法,其中《帝国保险法典》专设“农村医疗保险”。根据这些保险法,参与保险的乡村居民在患病时将由保险基金指认的乡村医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意在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
C.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集中起全国的力量进行殖民扩张
16.下图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该图表明( )
A.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 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C.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 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记注制度是从西周开始的史官实时、连续地记载当世君主言行的制度,该制度的兴衰与史权(史官权力)强弱紧密相关。下表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史权的变化情况。
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 周人重视“以史制君”,记注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史官特别注重“记过”——直书当世君主过错并公之于众。这使史权达到了此后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从战国到秦朝 法家思想强调君主操纵臣僚,臣僚无权制约君主。记注制度由此失去存在的理论基础,逐渐走向消亡。其结果是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
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 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促使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东汉章帝时期出现撰述型《起居注》,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演进,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正式重建记注制度
从唐高宗时期到清朝 君主再度打击记注制度,但他们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像战国秦朝那样直接废除该制度,而是在形式上保留该制度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挖空了其监督君主的精神内核。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
——摘编自杨德会《中国古代史权演变考论——以记注制度变迁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史权演变的历史趋势。(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史权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这一制度的演变加以评价。(8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发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禁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
——摘编自刘亚玫《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等
材料二'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案写道:“不发动占全国人口之半的妇女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最后胜利是困难的。”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一是制定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注重维护妇女特殊利益的妇女运动方针,坚持以动员妇女参加生产为核心。二是在争取抗战民主自由的过程中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的实现等。三是建立妇女解放制度。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妇女解放的重要经验。抗日根据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蕾《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妇女解放的历史性飞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期间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3—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地位突出。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损耗严重,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认为,如果鼓励一个地区大肆利用其他地方的剩余和资源谋发展,那么全球经济体就不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市场,或者起点公平的赛场,而是一个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结构秩序。他把公元1350—185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时期,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也是一个不平等和不平衡结构秩序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拟定论题,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仿真模拟卷(八)
1.解析: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考古学家在金牛山遗址发现了少数石器,石器制作方法为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和尖状器;考古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结合所学人类学会使用火是在旧石器时代。因此,可以推断该遗址总体上处于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即旧石器时代,D项正确;祭坛和神庙建筑的出现说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材料中描述的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不符,A项与材料不符;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国家的初始形态一般体现为更复杂的文明结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阶级分化明显等,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阶级社会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社会分工、财富积累和权力结构的分化,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
答案:D
2.解析: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战国时期,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和徭役,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更加严格,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祭祀的主持者由中下层贵族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祭祀的地点转移到乡、里,这说明贵族的政治地位下降,地方行政长官的政治功用增加,官僚政治逐渐形成,这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项正确;祭祀的主持者由中下层贵族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折射出贵族政治的逐渐瓦解,服务于贵族政治的礼乐文化也会受到冲击,而非发展,A项与材料相悖;祭祀主持者和地点的变化与儒家思想的传播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选;“置社”和里社、隧社、乡社本质上都属于社祭的范畴,社祭习俗本身没有出现变迁,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B
3.解析:士族文化垄断'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邪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最终形成了琅邪王氏书系。王氏连续几代人均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说明书法技艺在王氏家族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士族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而“王与马,共天下”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也使其家族在子弟教育和文化传承上也居于垄断地位。综上,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琅邪王氏的文化传承,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B项无中生有;书法技艺的传承与宗教文化传播无关,C项强加联系;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繁荣有推动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士族在文化方面的积累与垄断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不是琅邪王氏书法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
4.解析:唐朝政治制度'皇帝接见诸宰相,与宰相在政事堂议事,且安排更多低级官员进入政事堂,说明唐朝实行集体议政,①正确;部分低级官员也可进入政事堂参与决策,这实际上分化了宰相的决策权,②错误;外重内轻指外官权大,京官权小,材料没有将京官与外官进行比较,③错误;中书、门下二省的意见常有分歧,文书从起草到生效需花费很多时间,宰相同进同出的政事堂议政方式能提高决策的效率,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解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宋时,每逢科举考试那年,天下读书人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因为四川士子往往携带物资在沿途关隘市场贩卖,耽误了时间。除四川之外,当时很多地方的读书人都通过贩卖家乡土特产解决路费问题。结合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人们的观念因此受到影响,士人群体中重义轻利思想已经有所松动,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功能是选拔社会中的人才进入官僚队伍,巩固统治秩序,士子进行商业贸易,没有改变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A项“丧失”背离史实。杭州(临安)是南宋都城,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仅由赶考士子贩卖家乡土特产不能说明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B项不选。材料仅反映了读书人借经商活动解决路费问题,只能说明路费对士子而言是一种负担,无法直接说明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D项材料依据不足。
答案:C
6.解析:明清的衰落与转型'材料指向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出现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故最符合这一学习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D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盛世,但相较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实际走向衰落并寻求转型,A项不选;明清时期中华帝国并非仅呈现衰落趋势,其中还蕴含转型的趋势,B项以偏概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
答案:D
7.解析:近代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如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这一时期社会不同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这反映在民族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C项正确;材料中各阶层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仍是救亡图存,而非汲取文明,A项不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B项史实错误;近代向西方的学习存在不符合国情的错误的探索,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背离史实。
答案:C
8.解析: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初期,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在地域上相对分散,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化,战区连成一片,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历史任务转变为解放全中国,以战略地区为中心的野战军编制已经不符合战争局势,故将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三次改编符合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的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A项正确。作战方式的转变反映的是战场上的斗争策略,对军队编制变化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中共七大基本通过的《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草案)》(1945年6月11日)中明确指出准备战略上由以游击战为主到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B项不选;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是军队编制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决定因素,C项不选;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是战略决策,不能决定人民军队的编制变化,D项不选。
答案:A
9.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关系为对抗,20世纪70年代末,甲与中国的关系才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到达冰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甲是美国;乙在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友好,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逐渐变化,由友好到紧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国建交,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乙是苏联;新中国成立初期,丙与中国的关系为紧张,20世纪70年代初,其与中国的关系逐渐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丙是日本。综上可知,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0.解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7年,国家成立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无照经营进行清理和取缔,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经营创造了更公平的环境,也反映出国家重视并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取缔非法的无照经营,能够营造合法的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鼓励引导,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在21世纪初基本建立,B项时空错位;清理和取缔无照经营,是对具体的非法经营行为的治理,而非国家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项与材料不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材料强调的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而非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项不选。
答案:A
11.解析: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同一时段内,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C项正确;地理气候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但A项“决定性因素”说法绝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并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B项背离史实;材料没有强调农业文明与文化引导的关系,且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结果,受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D项背离主旨。
答案:C
12.解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可得,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强调要追求真理与个性;根据材料“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可得,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根据材料“信仰即可得救”可得,宗教改革时期反对教会的权威;根据材料“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可得,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综上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B项正确。中古时期,人文主义受到教会的束缚,A项“贯穿始终”背离史实;西方人文主义并非每个时期都反对神的束缚,C项“一直坚持”背离史实;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无关,D项以偏概全。
答案:B
13.解析:英国绅士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逐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随着经济的转型而改变,A项正确。绅士标准转变为强调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这并不是低俗化的发展方向,B项不选;绅士最初的含义与世袭的贵族头衔有关,其出现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C项不选。材料体现出传统的绅士标准发生转变,即绅士文化有了新发展,说明绅士文化并未消亡,D项与材料相悖。
答案:A
14.解析:一战和全球化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从美国开始暴发的流感在战争和全球经贸流动的过程中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之后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这说明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C项正确。西班牙流感的命名有其政治背景,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该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且材料只提到一个例子,不能说瘟疫的命名有明显的政治目的,A项不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了病毒传播并扩大了传播范围,但瘟疫的暴发有其病理性原因,而不是全球化促使瘟疫发生,B项不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交战方实力的较量和国际局势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瘟疫是战争结束的原因之一,“偶然性”说法错误,D项不选。
答案:C
15.解析:近代德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法,还专设“农村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一定保障,这一做法意在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B项正确;德国在1871年已完成统一,A项时空错位;材料强调的是针对乡村居民的福利政策,与城市化进程无关,C项无中生有;材料中做法是为获取民众对德国政府的支持,不是要进行殖民扩张,D项误读材料。
答案:B
16.解析: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据材料可知,铁路、化学品、石化品、通信技术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它们的出现与发展正好与四波世界经济发展高潮相对应,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由波动图可知,经济危机出现时,科技进步没有停滞,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到具体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得出主导世界秩序的主体,B项材料依据不足;仅由材料看不出能源危机与社会矛盾的关系,C项不选。
答案:D
17.解析:中国古代史权演变 第(1)问,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特别注重“记过”→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从战国到秦朝史权逐渐消失;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北魏孝文帝时期重建记注制度→西汉至唐高宗时期史权有所上升;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唐高宗以后史权不断削弱,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史权演变的历史趋势可知,中国古代的史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周人重视“以史制君”,结合所学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注重“记过”,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及所学→战国至秦朝,法家思想盛行,强调君主专制,史权衰弱直至消失;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统治者重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强调对君主的监督,重建记注制度,史权上升;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并结合所学→唐高宗以来特别是清朝,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
答案:(1)趋势: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史权较大;从战国到秦朝史权逐渐消失;西汉至唐高宗时期史权有所上升;唐高宗以后史权不断削弱,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5分)
答案:(2)原因:中国古代的史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周人重视“以史制君”,史官注重“记过”,史权较大;战国至秦朝,法家思想盛行,强调君主专制,史权衰弱直至消失;从西汉到唐高宗时期,统治者重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强调对君主的监督,重建记注制度,史权上升;唐高宗以来特别是清朝,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改造”记注制度,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评价:中国古代重视史权的作用,强调对君权的监督,具有进步性;但是史权的大小与君主专制密切相关,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制度最终失去了作用。(8分)
18.解析:妇女解放运动'第(1)问,材料一提到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结合所学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运动→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将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禁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第(2)问,材料二提到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及所学→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抗日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律建设;坚持以动员妇女参加生产为核心,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的实现及所学→调动了根据地妇女参军参战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历史借鉴。
答案:(1)特点: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将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7分)
答案:(2)意义: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律建设;调动了根据地妇女参军参战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历史借鉴。(8分)
19.解析:国际格局变化'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763—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及所学→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结合所学知识→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第(2)问,材料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损耗严重,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欧洲丧失霸主地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答案:(1)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说明: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6分)
答案:(2)表现:欧洲丧失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6分)
20.解析:现代世界经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实,自拟论题。材料主要讲的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可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阐述: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欧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在全球扩张,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欧美国家通过战争等方式进行经济掠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造成了亚非拉地区贫穷和落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综上,近代以来,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12分)